时间:2014-04-19 来源: http://www.zisha.com
紫砂之家讯:漫长的学艺创作路让陈珍华练就了过硬的制壶技艺,而严谨的制作作风和广泛的理论知识又让她能与大师比肩。陈珍华深知,作为一名紫砂艺人,做好传统款式壶是不够的,还必须创作各种款式的紫砂壶。
在宜兴陶瓷博物馆内,一把被取名为“三友”的紫砂壶吸引了很多市民的眼球,这把壶的创作者将梅花、松针、竹子等自然界生动的草木形象巧妙地进行分解、组合、转化,融合成了一把别具风格的紫砂壶。这把“三友”壶的创作者是来自丁蜀镇中国陶都陶瓷城的“珍华陶艺”工作室工艺美术师陈珍华。
1967年生于丁蜀镇的陈珍华与壶结缘也有二十余年了,因其母亲做过茶壶,从小的耳濡目染让陈珍华早早的接触并了解喜欢上了这一传统工艺。中学毕业时,大多数年轻女孩并不愿意从事传统手工艺,而陈珍华与别人不一样,她经不住骨子里对紫砂技艺的神往,不顾父命,毅然闯入了紫砂的殿堂。陈珍华告诉记者,1987年,她进入由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先生主持的紫砂厂培训班,接受专业紫砂壶的制作培训。陈珍华格外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以最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厂期间,陈珍华练就了一手扎实的制壶工夫,很快在50多名学徒中脱颖而出,进入紫砂四厂研究室工作,承担高档壶的制作任务。初步的成功并不能让陈珍华停止前进的脚步,为了在紫砂艺术上提高自身,1991年,陈珍华又进入专业技术工艺美术学校深造进修,创作理念得到进一步深化提高,制壶技艺日见精进,形成了富含韵意、生动飘逸的艺术风格。
漫长的学艺创作路让陈珍华练就了过硬的制壶技艺,而严谨的制作作风和广泛的理论知识又让她能与大师比肩。陈珍华深知,作为一名紫砂艺人,做好传统款式壶是不够的,还必须创作各种款式的紫砂壶。因其基本功扎实,因此对壶的线条、部件、壶面处理都具有很强的功力,她所制作的壶频频获奖。1993年,陈珍华制作的“圆珠壶”刊登于台湾著名杂志《壶中天地》的版面上;2002年,陈珍华的“雅竹壶”荣获第四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暨中国工艺美术优秀作品评选银奖。2004年,在紫艺圈内崭露头角的陈珍华,受聘于紫砂厂高级工艺美术师季益顺工作室。有了新的平台,陈珍华开始了新的跨越,期间,她潜心创作,一件件栩栩如生的作品应运而生。不久,陈珍华与丈夫范利军携手创办了“珍华陶艺”工作室,创作紫砂新品无数种,得到了壶艺界的一致褒奖。
在紫砂壶的创作过程中,陈珍华非常注重壶的使用功能,她创作的一套“紫荆花开”系列壶令人印象深刻。其中的一把壶壶身是一朵紫荆花,线面挺括,稳重周正。的子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花的两边有五角星,象征两岸三地和平统一,壶的下面还配有一个底座,陈珍华介绍说:“这个底座非常实用,泡茶的时候,壶盖可以放在底座上,平时用作观赏,又可以与紫荆花融为一体,相映成趣。”记者发现,整把壶线面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花纹栩栩如生,壶体凸显珠圆玉润,舒展流畅的风格。“好的壶艺对泥料的要求也高。”陈珍华说,为了更好地体现出“紫荆花开”壶的气韵,泥料上她特意选择了段泥,之后从画图、打样到制作,最后经过反复修改、调整,陈珍华前后花去了半年的时间,因“紫荆花开”壶美观实用,于2012年获得了中国金品茶具金羊奖银奖。
从事紫砂行业二十余载,陈珍华一直在紫砂这条道路上默默无闻地探索、积累,她表示要不断学习历代大师们的凝神静气,在传统的制作技艺中融入现代生活气息和创新思维,才能做出属于自己风格的紫砂作品。只要有机会,陈珍华就尽可能多地接触传世的紫砂精品,研究其制作手法。从壶的整体配置比例,到外轮廓线的缓冲过渡,每一细节,陈珍华都反复观察、推敲,练就了扎实的造型功底,她的作品往往通过圆润的造型,扎实细腻的刮泥技术,使壶体润滑流畅,琴韵无穷。
目前,陈珍华身兼多职,不仅是一名工艺美术师,也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及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平时工作非常忙碌,但只要一有空,她就会到外面去走走看看,领略大自然的自然风光,寻找创作的灵感。现在,陈珍华正在着手创作竹子系列作品,为此,她还专门到竹海去采风、踏青,激发创作灵感。陈珍华说,她将在紫砂这片茂密的竹海中不断探索技艺,推陈出新,创作更多的紫砂精品。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