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4-18 来源: http://www.zisha.com
中国人爱喝茶,客到茶奉是寻常礼事。
说到茶,就得说茶壶,说到壶,就得说紫砂壶了。说到紫砂壶的好,民间认为主要是沏后许日茶不会变质,其实,那都是坊间的臆造。即使是在古代,茶及紫砂壶都是奢侈品,而享用奢侈品的人怎能用隔夜的茶。
称为奢侈品的紫砂壶,无论是过去还是现代,无一例外都是文人的青睐,他们是奢侈品的“肇事者”。譬如,陈曼生与杨 彭 年合作的“曼 生壶”,开启了文人 紫砂 的时代;而比陈曼 生 晚了二 十年的梅调鼎创立的玉成窑,则将文人紫砂艺术 推到了一个顶峰。紫砂界曾有这样的评价:“千年紫砂,蔓延至今;雅俗共赏,文化先行;前有陈曼生,后有梅调鼎。”壶以人名,人以壶名,故而中国的茶文化历史上,因此诞生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上的时大彬、陈鸣远、陈曼生之类的玩家,他们的文人行为物化出的器物当然就“字以壶传,壶随字贵”了。
行方智圆
大风歌
读秋
汉风
说紫砂壶,自然绕不开宜兴。2010年我为苏州范蠡公园创作“商圣范蠡”塑像,查阅资料时发现范蠡在陶都宜兴被奉为“陶朱公”,为释疑我与开四海专程去探究。传说范蠡功成身退后,隐居在宜兴专事陶业。现在因文化影响力的需要,便对传说进行了开发运用,“陶朱公”的雕像就成了宜兴城区中心的文化地标。
传说虽有待考证,但我认为“商圣范蠡”曾泛舟五湖,所以只要是太湖流域,均有敬奉先贤的资格。这就像名扬四海的宜兴紫砂壶,靠的还是“曼生壶”这些外地人及与历史上数不清的文人合作,才有了这种奢侈品。由此看来,紫砂壶的发展与地域是无关的。
当然,现在一提到紫砂壶,人们仍会想到宜兴。的确,宜兴为中国的紫砂艺术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我认为,当代紫砂器的创作要想真正发扬光大,必须打破地域限制来“泛舟五湖”,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紫砂器艺术创作真正的百花齐放,传承发展。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很多人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或者已经在做这样的事情,而苏州就是他们的孵化地,开四海就是其中的践行者。
陶艺的“艺”就是手上的功夫,“艺”字在汉字里,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形而上,也可形而下。在中国文化里,对于“艺”的感知和定义,既起自于生活,又超越了生活。也就是说,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艺”的东西,往往是既物质,又精神的。譬如,开四海的紫砂壶,所以让人喜欢,是其不仅仅是用来喝茶的。就像苏州的一把红木椅子,欣赏的功能覆盖了坐的功能,或者说根本就不是件坐具。
开四海从美院毕业至今的18年间,仍然像个学生,穿梭于院校,故而他的陶艺学究气息很浓,作品流传的范畴只局限于院校及书画圈。由于对市场门道的一窍不通,生活过得反而自由自在,自得其乐。来苏州的这些年,我看其作品都是书画和陶艺的融汇物,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同盟器。子曰:君子不器。艺术家有专业,但不执于专业;可以有种种才能,但不执于这各种才能。换言之,不管是大“器”,或是美“器”,艺术家都不能只是个“器”,不能为“器”所执。
子又曰:“盖小道必有可观。”制壶固是小技,然良工亦可载道。雕虫者的至高境界是龙虫并雕,制壶者的至高境界是追求成器之道。随着开四海制壶水准的渐臻高境,自然涤除了急于求成的燥热,而是追求气韵,追求内涵,所谓“和顺积于内,英华发于外”。看他的“福寿双全”壶,造型古朴,以玉猪龙为把,以“福注心中”为铭,饰以江南山水,在在可见匠心;“行方智圆”壶,方圆兼济,长提矮身,对比鲜明,复以草书为铭布于壶身,若行云流水;“志在四方”壶,以山水为饰,以行书为铭,挺拔清刚,筋棱分明,更似汉钟周鼎……件件作品令人叹为观止,爱不释手。
开四海的紫砂壶,形制大都质朴无华,或方或圆,没有奇巧,只怀神韵。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它能使人在把玩时获得“君子不器”的觉醒。在众声喧哗之中,静定安然,与资讯的,应景的,热闹的,时效的话题,有一种距离感。尽管四海行径和作品有些不合时宜,甘愿带有落伍和倒退之气,但让我想起了“士志于道”,就是艺术家的良心及行为,是一种最根本自觉。人如无此自觉,就不足以言士了。
所以,开四海的壶,都不仅是壶。
开四海简历
号米仓主人,1972年生于安徽省宣城市,2000年移居苏州吴中。现为江苏省书协、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苏州方圆工艺美术造型研究所所长。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