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2-08 来源: http://www.zisha.com
没有觥筹交错的光鲜与热闹,也没有你来我往的短信拜年,有的是清静与风雅,匯艺与会意。1月22日,早春江南,内地花鸟画家蒋明君、书法家王建林、油画家余洋以及文化紫砂人笑阳,在江苏宜兴,以文化盛宴喜迎马年新春。
素材徵集 影响广泛备受关注
马年将至,有?「民间文化大使」之称的宜兴笑阳便积极策划与马年有关的文化艺术创作活动,发动当地民众以文化互动的形式过一个热闹的春节,为马年春节点燃的一盏温暖的文化心灯。
他们在当地发起民选「与马相关的十个成语及诗句」,迅速引发反响。由马生发的成语和俗语,在人们的生活与文学创作中经常被引用。「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做事想问题,更有把握;「老骥伏枥」语出曹操,比喻人虽老,但雄心壮志犹存;「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是指时间久了才能看出一个人的能力与品质;「青梅竹马」出自李白《长干行》,形容男女儿童亲密无间、单纯无邪的友谊;「塞翁失马」典出《淮南子》,指坏事可以变好事……诸如此类的成语典故俯拾即是,有的富有哲理,有的比喻精当,因为它们,汉语也更具生命力与表现力。
图:内地油画家余洋、花鸟画家蒋明君、书法家王建林、文化紫砂人笑阳相聚马年画马(从左至右)
与马相关的成语、诗句评选,引起了当地广泛而热烈的讨论,积极参与以马为题材创作活动的,不仅有广大文学书画爱好者,还吸引了镇江画院一级美术师蒋明君、溧阳书法家王建林等内地知名艺术家。
经过投票挑选,与马相关的十个成语及诗句脱颖而出,被作为书法、陶刻、绘画创作的主要素材,它们分别是「青梅竹马」、「马到成功」、「万马奔腾」、「龙马精神」、「一马当先」、「马不停蹄」、「骏马奔驰」、「跃马争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紫砂泥绘 极尽古朴典雅之风
受瓷上作画启发,笑阳在宜兴用紫砂泥浆为墨进行书画创作,则极尽古朴典雅之风。为此,笑阳还专程拜访了在陶都丁蜀镇专业研究紫砂泥绘的余洋先生。
余洋,艺名仁禾先生。男,祖籍宜兴,1963年出生在上海一个建筑工程师家庭,自幼喜爱绘画,曾在1996年赴陕西西安体验生活,併入美术学院专修油画。多年来在川藏体验生活,现为职业油画家,四川成都蜀风画廊签约画家。近年来对故乡陶都宜兴的紫砂泥绘有独到见解,并独创紫砂泥绘西洋画法。
余洋用紫砂泥绘以油画的方式画马堪称一绝。紫砂泥绘是将紫砂研磨成粉捣成泥浆,用紫砂泥浆当墨水在紫砂泥胚上写写画画。这一独特的创作形式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更是一种文化艺术实践的进步,再加上紫砂烧製的不可复製性与不可预知性,更增添了紫砂泥绘的独特价值。见近段时间余洋专心以绘马为题材,在紫砂盘上创作「奔马」、「双骏」图,笑阳便邀他也加入到迎马年画马的创作队伍。
蒋明君在传统花鸟画的创作上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他把中国画的创作方式搬到瓷胚上来,将传统国画风格与陶瓷艺术相结合,画的马线条灵动,信手拈来,奔马筋骨肌肉毕现,鬃毛飘逸,极具深厚的传统笔墨涵养,又符合中国画创作的特质,彰显出作品的艺术性和文化性。纯粹的绘画语言注入到瓷胚中,也使得这个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焕然一新,衍生出新的文化韵味
泥绘书法 传统中不失现代感
应笑阳邀约,王建林首次嚐试了採用泥绘书法创作。
王建林,笔名水草,号大肚堂主,1956年10月生,曾深造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北京师範大学书法研究生班。係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印社社员、溧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溧阳市国画院副院长。书法篆刻作品曾在《中国书法》、《香港大公报》、《书法导报》等各种报刊上发表。1992年,作品入选日本国「第五十叁回国际文化交流书道展」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一届国际绘画书法艺术大展」、「中国建设书法精品大展」、「屈塬杯全国书法大赛展」;2001年,艺术专题片《印癖》在全国媒体以及美国斯科拉卫星电视网播放;2002年,作品入选西泠印社「第叁届国际篆刻书法展」;2003年,作品入选「西泠印社百年华诞大展」等国内外大赛;2006年,作品入选《中国书法年鉴》;2009年,在北京出版《当代书法精品集──王建林卷》;2012年,出版《好画家画壶係列.王建林专辑》;2013年,在宜兴市美术馆举办《翰墨家风.王建林王静芬书法陶刻展》,在南京中华儿女艺术馆举办书法篆刻展。长期从事青少年书法教育,并在国内外多次获奖。
1月22日,王建林一到宜兴,便按捺不住创作激情,当即挥毫泼墨,「万马奔腾」四字一蹴而就,中锋走笔行云流水,遒劲有力。他趁兴又完成了「龙马精神」等十多件紫砂挂盘后,由衷感嘆:「艺术是应当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这种极具现代感的传统艺术品,显示了紫砂独特的魅力与气质,一朵全新的文化之花正在悄然开放」。
也正是在当日,花鸟画家蒋明君、书法家王建林、油画家余洋、笑阳四人同台献艺,创作了以马为题材的书法、国画、陶绘等作品近百件,以这种别样的方式迎接甲午马年的到来。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