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1-28 来源: http://www.zisha.com
紫砂陶肇始于北宋年间,已是不挣的事实,一九六七年宜兴丁山蠡墅存羊角村发现了一座北宋年间的 早期紫砂窑址,出土了大批紫砂陶碎片,就是一个明证。据最早的典籍周起高著《阳羡茗壶系》说,紫砂壶的最早创始者是明代正德年间供春的师傅金沙寺僧:一九六六年在南京中华门油坊发现的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司礼太监吴经的墓中,曾出土了迄今为止已知的最早的紫砂提梁壶。紫砂壶的历史越悠久越是年限往上溯,越有文化内涵。不过《阳羡茗壶系》一文所说“茶至明代不复碾屑和香药制团饼,此已远过古人。又近人远过前人处。”宜兴的紫砂 是在明中期至明末的上百年中才逐渐被人赏识的。我们千万不要蒋“紫砂”二字仅仅理解为“紫色的砂粒子”。在明代以前,这是当然对的。但在入明以后,当文人墨客手掌中捧着紫砂壶之时,咀中唱着“山家雅供称第一”(高士奇《宜壶歌答陈其年检讨》)之时,“紫砂”就是“紫砂陶”;就是“紫砂工艺”;就是“紫砂文化”。
苏敏 《大石瓢》
宜兴紫砂属于富贵的艺术品和试用品。在一九一五年,首次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金奖,相继在芝加哥、比利时、莱比锡等国际博览会上的金奖和银奖。宜兴紫砂声誉不断提高,推动了国内外的发展和销售。早在明朝末年,宜兴紫砂被葡萄牙商人带到欧洲。深受贵族人士的 好评。被称为“红色瓷器”、“东方瑰宝”之赞语。《宜兴陶瓷发展史》记载:“驰名中外的紫砂器,其泥料产地唯宜兴独有,深埋于甲泥中,所谓甲泥,即夹在地层之下,深埋于山腹受自然压力后,一般呈坚硬块状,好像‘铁甲’而得名。而紫砂泥又埋于甲泥之中,因此,紫砂泥又有‘岩中岩’、‘泥中泥’之称。”紫砂有三种矿源,紫泥、本山绿泥、红泥(石黄)这三种原料矿,经加工处理后,都可以单独制作各种器皿,也可以相互掺合适用,经1100℃---1200℃氧化焰烧成分别呈栗色、天青、梨皮、朱砂。并且色泽及肌理效果极佳。有“紫玉”之称谓,是因为它和别的陶器的化学组成不同,紫砂泥有水云母、石英及母岩碎屑、铁质等,介于陶与瓷属半烧结精细炻器,表里都不施釉,它既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又有一定的气孔率,盛茶既不渗漏,又有良好的透气性,总括它是极好的泡茶器皿。使用紫砂壶泡茶,具有保持茶的色、香、味,而且不易变质、变馊的性能,使品茗者可嗅、味、视方面去尽情享受。对于宜兴紫砂壶的优良功能,明清两代前人有很多赞颂紫砂壶的论述:“茗注莫名于妙,壶之精莫过于阳羡”、“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如果说陶土是天上的恩泽,那么制陶艺人以聪明才智个灵巧的双手,把他们变成了“富贵土”,制成的器皿而适宜茶性。那是宜兴紫砂陶艺的造化,也是人类伟大的创举。由于紫砂泥的结构为鳞片分子状,也是绝无仅有的,它可以容纳各种设计想象力,就是说只要想到都可以做出来,这些紫砂艺人们凭着高超的手工技巧,“鬼斧神工”,使紫砂造型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千姿百态,艺术的想象与精湛的工艺手法能得到完美的统一。
紫砂壶与其它工艺品一样,既有物质性,也有精神性,它能满足人们物质需要,同时又具有审美价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审美作用。紫砂壶的审美性质反过来也可以增强实用性,二者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密不可分,随着社会发展力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紫砂壶的审美性在工艺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对紫砂壶的艺术美的要求在工艺中的比重和要求比任何工艺技术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和迫切。紫砂壶直接地受到泥料和生产工艺技术的影响,因此更需要高超的艺术构思和制作技巧。有着的时代风格和民族特色,有着传统工艺品根深蒂固的民族艺术根基,有着前辈们的丰富知识好人经验积累,这些都是留给我们后人最可宝贵的财富,它也被一代代紫砂艺人所传承。紫砂壶的历史继承性还体现在艺术观念和创作手法上,有强调“摹仿”自然“和谐、秩序、比例、平衡”的形式美,形成了写实为主导倾向的艺术传统,有将“气韵生动”放在首位。以抽象的手法展现的整体的风神气韵,以丰富的暗示力和象征力代替外形的写实,紫砂壶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继承和创新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没有创新就不会有紫砂艺术的发展。对前辈留下来的紫砂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有选择地吸收,转化为现代紫砂艺术的营养,不断适应新的时代人们对于审美文化和紫砂壶的要求。
紫砂的艺术风格,就是每个紫砂艺人的创造个性和艺术作品的语言,是一个紫砂艺术创造性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标志,紫砂艺术风格是紫砂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整体所呈现出来的紫砂艺术特征。紫砂壶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它是艺术的抽象与艺术再创的一种创造性劳动,需要技术人员具有高超的专业技术技能,聪慧的悟性及把
文化修养和创作灵感迅速体现在器物造型上的能力上,宜兴紫砂壶的造型千变万化,其造型采用全手工的拍打镶接技法制作,这种成型工艺与世界各地陶器成型方法都不同。这是宜兴紫砂艺术手法对世界陶器的一大贡献,所有这些紫砂壶的独特的高难度成型技法,是其他陶瓷产品无法比拟的,上好的紫砂泥料到完美的紫砂壶,需要有许多阶段的工艺过程来完成。总体上分为模具成型、半模具半手工成型和全手工成型三种,泥料的处理,要精选紫砂矿土,经过手工磨制,用木槌千锤百炼之后成为最合手工成型的紫砂泥,经过一段时间的陈腐,可塑性增加,因此这种泥料其颗粒大小非常丰富,分布致密,经烧成后其胎体气孔率高使材料的热传导性降低,透气性增强。使之更适合茶的冲泡,而且色泽雅致。手工打制的规正的身筒,当木拍均匀有力地打泥条时,上下两端因正缩而增厚,从而使形体更符合陶瓷的力学。另一方面拍打的震动也使泥的颗粒作了微妙的变化,细小的颗粒泛出表面,逐渐形成有机的结构,使壶的所谓“包浆”的形式打下了基础。再经篦身筒使壶的胎体致密提高,形体更为精确。使用明针,“明针”既是水牛角之称的薄片,用它来压光坯体,又称“了坯”明针的功夫好坏直接影响到壶体经烧成后的水色(所谓水色就是光泽即“包浆”)。所以一款好的作品、从题材,形式上又有了新的突破,成为人们题暇余寄托情感,把玩的工艺品,艺术品,用自己的陶艺作品反映出当代生活的气息,也就是“真、善、美”。
苏敏 《汉君》
宜兴紫砂还有一个独特的现象、自明迄今诸多文人与设计、书法、题诗、绘画、刻章与陶艺师们共同完成每件作品。题诗镌刻的内容已经完全提升到文学性的高度,以壶寄情,曾一度发展到“字依壶传”、“壶随字贵”的境地。其中较著名的有:陈继儒、董其昌、郑板桥、陈曼生、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唐云、冯其庸、亚明、陈十发等等。这对宜兴紫砂文化内涵的扩展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尤为突出的是陈曼生,字子恭,号曼生,名鸿寿,浙江钱塘人(1777-1822)“西泠八家”之一。曾设计壶样十八式,多与杨彭年兄弟、邵二泉等人合作,他所设计的曼生壶多受文人雅士的喜欢,称“曼生壶”。陈曼生开创了书刻装饰于壶上,自此中国传统文化“诗书画”三位一体的风格内涵到陈曼生炻器才完美地与紫砂融为一体,使宜兴紫砂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紫砂陶刻是不易介入的艺术。一个陶刻家要具备相当高的艺术修养、书画水平,又要熟悉紫砂泥性,历经数年及更成时间的锤炼体悟才能深入和有把握其内涵的。可以说有些书画家篆刻家和爱好者偶尔涉足,其虽有相当书画造诣,而在紫砂上的创作。往往不如意,不能却步,原因就是缺乏了解紫砂陶刻的语言。欣赏一件陶刻作品,人们往往强调刀功。用刀应表现为沉着痛快,爽利,呈现古朴、典雅、清逸的意蕴。所谓刀味,是通过书画、布局、用刀等手法共同作用下产生的陶刻效果。有称如曰“以刀代笔”,这不是简单的“以刀代笔”,刀替代笔意。因此:精微而不琐碎,粗放而不粗俗,其实就是紫砂陶刻语言和刻味的体现。
没有五色土,就没有紫砂陶艺,应珍惜资源为后人,保护紫砂敬传统,不能成为宝贵资源的浪费者,更要为紫砂陶艺的发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本理念,以良好的道德观念为根基以净化徳重金局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创新。发扬传统,净化理念,升华技艺,创作技术佳品。作为一名陶艺工作者更须关注紫砂陶艺的发展。注重的是正确理解传统和现代陶艺的关系,中国陶艺家(陶工)代代相传、日积月累而成的,是几百年来辛勤的经验。智慧、文化的积淀,它将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随着人们的现代艺术的反思,用传统文化的语言来诠释当代生活,它又将作为传统文化——传统陶瓷艺术的一部分流存下去。才能的价值,才能的流传,成为传流的部分。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