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2-30 来源: http://www.zisha.com
投入资金:100万元
入行:
我从1995年就开始收藏紫砂壶了,因为当时在无锡上大学,大学同学玩紫砂壶的很多。当时觉得紫砂壶还不错,挺好看的,我就也参与到了收藏紫砂壶的行列了。现在我收藏的紫砂壶大概三四百把,大部分以名家的壶为主,像吕尧臣、华建、谭泉海,等等,比较遗憾的是何道洪的壶还没有。随着收藏时间的增长,我现在对紫砂壶的理解可能负面的更多一些。目前热衷于对端砚的收藏,也是好朋友把我带到这个圈子的,他帮我介绍了一些端砚大师,让我走了很多捷径,收获挺多的。
趣闻: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买一些回流壶。中国的紫砂壶最早是由台湾、香港那边炒起来的。文革时期的紫砂开始做花盆等实用器了。刚改革开放那会儿,香港人和台湾人有机会回大陆,经常寻找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联的工艺品。当时应该是80年代末,他们找到了宜兴,在那里买了一些工艺品大师制作的壶,其中也包括顾景舟、蒋蓉的壶。但是他们也做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找了一些当地的工手复制了好多相同类型的壶。有可能买一把顾景舟的壶复制出五把一起拿回香港和台湾,如今又把复制品回流到大陆。毕竟已经过去二三十年了,好多大师都不在世了,很难去鉴定这些壶的真和伪,而从外观上看泥又几乎都是一样的。所以,我提醒刚入门的藏家买这类壶的时候要谨慎。我觉得这也是目前收藏紫砂壶比较有趣的一件事。
感悟:
对于紫砂的真假辨别起来还不是很难。紫砂的品种很多,现在大家都号称原矿紫砂,其实真正的清水泥颜色是很难看的。紫砂泥之所以丰富,是因为加了很多拼配的工艺方法,让泥更漂亮了。之前有紫砂封矿、原料枯竭等说法,也是不太准确的。尽管矿封了,但是每个工手里面的泥和矿做几辈子都用不完。尤其名家,存的泥都是以吨计的。新入行的工手确实没泥,想要做壶肯定要买泥,而泥的成本在紫砂壶整个的成本里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所以对泥的判断,不用去太深入地研究。到底是哪个矿的、是机器磨出来的、成土的,有没有加化学原料等很复杂,大家也没必要去判断。现在我们买到的紫砂泥也都是拼配的,不用太深入地追究泥的问题。
选择标准:
玩壶的人通常流行一句话:“看壶不看人。”这种说法在今天看来是一种不成立的说法。目前我是只看人,不看壶。除非大师自己比较有特色很难让人模仿,否则一把壶做成一样的是完全做得出来的。我比较喜欢方壶,一部分壶从名家手里购得,还有一部分是很早以前是从外面收的。这就看自己的渠道了。买得多,上当的时候也是有的,积累的经验多了,自然就能分辨出哪些壶是仿的。我之前也经历过“看壶不看人”的阶段,当时也收了一些壶,现在看起来也还不错。例如秦志荣几百元一把的壶我也收过好多,现在也七八万元一把了。大师做的壶也有好坏之分。我之前上当或是不好的经历都是因为那时没什么钱,能有把大师的壶在手就觉得特兴奋,所以不管壶好坏,只要是大师的真品,就出手购得。现在我手里就有好多这样的壶,但它们其实卖不上什么价钱。
收藏砚台,我的收藏标准就是一定要在高手和名家手里买。砚台的石品好不好对砚台的价值来讲太关键了。我这个收藏砚台四五年的人,对于砚台石品还是很难辨别出好坏。一个简便的方法就是找名家去买,名家不会用太差的石材来雕刻的。目前中产阶层收藏比较高档的的端砚大概都在几十万左右,七八十万元的就是很不错的。我觉得中产阶层是可以奔着大师去的,例如,程振良、 程文。
出货:
紫砂壶我最近两年没有再买进了,因为我觉得是该卖的时候了,再不卖就卖不出去了。现在紫砂壶的行情还是不错的,手里有的该出手了。如果把紫砂壶当作商品,我觉得紫砂壶的价格是会跌的。在我的理解中,中国人喜欢紫砂壶完全是因为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太差。现在做紫砂壶的工手都是传统的,没有创新,类似于中医的祖传秘方,这只能让紫砂壶艺术越来越萎缩。另外,我很少把东西拿到拍卖会上卖,我们有一个固定的圈子,相互转来转去,最终留在手里的都是自己相对喜欢的。
困惑:
尽量别自己一点一滴地摸索(包括紫砂壶和端砚),最好找些专业的人带着做。收藏过程中走的弯路越多,损失越大,还是挺让人心疼的,不过,找到真心带着入门的专业人士也是挺难的。
50万元~100万元的资产配置:
目前,我觉得买端砚比紫砂壶值,因为收藏紫砂壶要注意的事情太多,而端砚每块砚台都是不同的。砚台的材质是天然的,也不会出现完全相同的。端砚的一个特点就是需要雕刻师根据石材的形状和花纹来设计雕刻,所以我认为它的艺术成分会高一些。买端砚,我首选黎坑、老坑的。我觉得100万元能够买到很不错的,收藏的价值也挺高的。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