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2-23 来源: http://www.zisha.com
紫砂之家讯:变幻飘渺的海市蜃楼,翩翩悠悠的紫云江流,鬼斧神工的奇葩灵石,清新秀丽的江南风情……走进当代紫砂艺术家、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吕俊杰的紫砂世界,我们有如翻开浪漫奔放的李太白诗篇,又象面对瑰丽奇逸的张大千画卷,会心会意,美不胜收。他以紫砂作丹青,气韵灌注在手与泥的运动之中,抟砂如画,写意传韵,紫砂土在其手里神奇地化作为有生命的作品。
作为当代紫砂新文人壶运动的代表人物,吕俊杰立足于中国诗性文化之根基,以传统尚意的美学思想为内核,以西方浪漫主义、人文主义美学思想为补充,创造出带有浓郁诗性和韵律味的紫砂作品,反映当代人的审美理想与情趣,特别是他将中国传统艺术审美中的意境美引入紫砂壶艺领域,使壶化作立体的画、凝固的诗,创造出“壶止而意不尽”的艺术境界。
文人壶的回溯
谈新文人壶之前,我们不妨先对文人壶的历史作一番溯源。
托物言志寄情,是中国文人最喜欢的玩艺儿,庄周屈原已开端倪,他们笔下的大鹏腐鼠、香草美人即可见一斑。绘画本是状物写真传神,后来逐渐有人在画面上写几个字题几句诗,所谓“诗字妆点”,籍以丰富画面内容,提高画面境界,而发展到宋元时期,这种风气益发炽烈,出现了所谓的“诗画结合的变体奇迹”——虽然表现形式仍是“诗字妆点”,但这些画家的笔墨,已非志在物象,而是“写胸中的逸气”,即与他们所画的画,所写的字,所题的字,自标新义,自铸伟辞,反映的主要是作者的诗情志气,是其灵魂、人格、学养升华。如此遂衍化成书画界的新品种——文人画,风行一时,影响后世。
与文人画一样,文人壶也是紫砂陶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标志一般认为是曼生壶的出现。
曼生壶的诞生,有其历史必然性。紫砂壶艺自明代供春以来,至清代乾隆年间,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紫砂壶艺创作中陆续出现了时大彬、徐友泉、陈鸣远等一批有影响的艺人,他们不仅多才多艺,而且在主观上积极探索紫砂壶艺,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以光素器、仿真器、筋纹器为代表的壶艺“一叶三脉”的形制体系已经形成。在这样的基础上,紫砂壶艺如何推陈出新,成为当时艺人们和紫砂陶艺爱好者所面临的共同课题。由于当时绝大多数的紫砂艺人素养并不高,他们长期被笼罩在时大彬、李茂林、徐友泉、陈鸣远等大家的光影之下,绝大多数艺人仅仅是战战兢兢地描摹前人所作,师授徒承,亦步亦趋,缺少创新意识,许多人从事紫砂壶艺制作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壶形、创作技艺等方面的发展甚少乃至停顿。少数艺人虽有心突破,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也难成大气。如当时乾隆年间社会长期处于升平状态,在整个社会的审美观的影响下,陶瓷艺术的繁缛之风有所抬头。这一时期紫砂壶的造型装饰上出现了炉均釉等华丽装饰,与紫砂陶的质朴无华的本质显得不类。
紫砂壶艺的创新之路在哪里?陈曼生应时而生,曼生壶顺世而出。
曼生壶,是以清人陈曼生为首的文人群体,与紫砂艺人相结合而创造出的一种“文人壶”。其一般由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兄妹成型,再由陈曼生以及其诸友题字刻铭的壶,后世称为曼生壶。曼生壶造型将自然现象――如“却月”、“饮虹”、“横云”等,植物形态――瓜形、葫芦等,实用器物――钿盒、覆斗、井栏、合斗等,以及古代器物――石铫、天鸡、镜瓦等形态变化入壶,在壶的款式上创新,务求简洁明快,特别是把紫砂壶艺与书法、印刻、铭文等艺术结合起来,而且壶铭文切茶、切水、切壶、切壶形,书画精雅,与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充满了文人雅趣。
其实,以字或画装饰陶瓷器表,本是我国陶瓷装饰的传统方法之一。如唐代的长沙窑开创了在瓷器上题写通俗的诗句和民谚之风。宋代的磁州窑釉下黑褐彩器则继承了这一传统,陶枕、瓷枕上多题写宋、金两代流行的词、曲;至于图画则多取材于当时人民喜闻乐见的生活小景,富有生活意趣或幽默感。在陈曼生之前,元明之际的隐士孙道明、清代的陈鸣远等人早已在紫砂器上铭文刻画,可是这些都是比较单纯的装饰,很大程度上与紫砂茶具本身缺乏整体一致性。陈曼生继承了这一传统,并在紫砂器上充分发扬开来,尤其是其在与杨氏兄妹等制壶名家的合作过程中,以其超众的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大大推进了紫砂壶艺的发展。曼生壶铭极富文字意趣,格调清新生动,耐人寻味,由此带起了紫砂领域以书法绘画艺术装饰于壶体的风潮。如合欢壶上的铭文是“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不仅切壶切茶,而且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却月壶的铭文是“月满则亏,置之座右,以为我规”,体现了其人生态度;方壶的铭文有“内清明,外直方,吾与尔偕臧”,既是对壶形的描摹,更是对自己修身养性的道德要求……考究曼生壶的铭文及刻画,不仅融入了文学、书法、篆刻等艺术要素,而且起到记事、寓意、比拟、言志、寄情等效果,直接表达了设计者和参与者的思想——对世界及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态度,对艺术的见解和知识的渴求,可谓是“诗字妆点”的文人画在紫砂陶艺的移植。至此,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风格与内涵才巧妙地和紫砂融为一体,在保持了紫砂素心素面本质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无穷的文人审美趣味,使紫砂壶艺在艺术境界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无怪乎其自诞生的那天起就备受文人的青睐与追捧,由此开创了紫砂壶艺的一代风尚。这对宜兴紫砂文化内涵的丰富和深化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继陈曼生之后,又有瞿应绍、邓奎、梅调鼎、朱坚等一批书画家积极参与,不断丰富文人壶的发展。近现代以来,书画家吴昌硕、任伯年、于右任、黄宾虹、唐云、朱屺瞻、亚明、韩天衡、钱君陶等也纷纷与紫砂艺人合作,参与了紫砂陶艺的创作,进一步推动以紫砂为载体展现传统艺术的多元融合,蔚为大观。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清华大学杨永善教授感叹说:“紫砂陶艺实际上是热衷文化的艺人与热爱工艺的文人共同创造的。”
在文人画大潮中,曾出现一些诗画结合的庸俗画作,甚至有一些欺名盗世、无理取闹的画作一样,文人壶也同样如此,也出现装饰与紫砂茶具本身是割裂的乃至毫不相关的,沦为附庸点缀的“伪文人壶”。这些“伪文人壶”,在表面看来与文人壶十分相似,其实只是机械地照搬传统文人壶的形制程式,陈陈相因,几乎是传统文人壶的不高明的复制品,既没有画家自己内心的和现实的内容,更谈不上艺术追求及作品的雅俗了。这类作品或者表现为毛毛草草的潇洒,或者老老实实的匠气,实际上与文人壶不可同日而语。
新文人壶的兴起
新文人壶,是上世纪九十后期年代在紫砂器领域兴起的艺术创作风潮,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吕俊杰、吴鸣、吴光荣等。与传统文人壶一样,新文人壶运动的出现也是有其社会文化渊源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大潮,面对海内外的需求,传统紫砂壶艺不仅得以迅速复苏,而且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繁荣,普通的商品壶行销各地,作为特艺品的紫砂壶更是收藏热点。然而进入九十年代,红火的紫砂突然降温,紫砂市场日渐低迷。降温的原因当然有很多,紫砂领域滥制粗制仿制成灾,壶艺创作缺乏创新精神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这里不能不提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出现的新潮美术运动。其以激进的反传统文化姿态登场画坛,认为传统的中国画已走到穷途末路,唯有全盘西化,以西洋画才能救中国画。这种思潮随后也波及到紫砂领域,又适逢九十年代海内外紫砂市场大降温,使得不少紫砂艺人产生疑虑与困惑:传统的紫砂壶艺是否到了穷途末路必将走向衰落?其发展究竟还有没有出路?这时,一些艺人干脆放弃紫砂,改行另谋出路;一些艺人得过且过,混一天是一天;同时也有一部分艺人不仅坚守紫砂阵地,而且努力探索,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旗帜下创新紫砂壶艺,努力以自己的实践反驳民族虚无和全盘西化思想,向紫砂壶艺衰落论作出抗争。新文人壶就是这种探索与抗争的产物。
新文人壶与传统文人壶有着割不断的血缘关系,但又体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创作主体上,传统文人壶多是文人书画家与紫砂艺人的合作,这与过去紫砂艺人自身素养不高有一定关系。如果说传统文人壶在创作中文人书画家所占份额较重的话,那么新文人壶的创作主体无疑是以艺术家身份出现的新一代紫砂艺人。
紫砂壶艺出现之初,原本只是陶坊的制作技艺之一,生产的都是日常用品;后来逐渐上升为工艺美术,生产的紫砂器也被分为粗货(指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大路货产品)、细货(指经济实用的工艺美术品)和特种工艺品(指出于有名艺人的手制作品,不仅讲究造型的完整,而且特别讲究制作过程中的工艺质量)。传统文人壶,绝大多数属于后二者。而紫砂壶艺发展到现在,紫砂艺人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社会地位上升,生活富裕。对不少紫砂艺人来说,从事紫砂已不完全是或不是为了解决生计,而越来越多地体现了他们的创作欲望,精品迭出……终于,一批作为艺术家的紫砂创作精英诞生。这个过程,与社会大环境的变迁有关,更是数代紫砂艺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何谓艺术家?古今中外,见仁见智,各种标准很多。我们这里引用法国国家经济研究统计局给艺术家下的定义:“艺术家,属于图形艺术或造型艺术领域,创作出原创性作品,其作品通常能给观看者带审美愉悦,并且是作者意念表达的载体。”与传统的紫砂艺人相比,这批作为艺术家的紫砂创作精英拥有与之相应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体现了更强烈的艺术使命感。他们不再把壶艺当作一门手艺,而是作为一种人文理想来表现自己的精神寄托。他们的作品也更具原创性,更具内涵,更具美感。新文人壶的创作主体便是这些紫砂艺术家。他们一方面能较熟练地掌握紫砂制作的特殊工艺,尤其是表达泥性的方式与语言,另一方面又多受过造型艺术的专业教育,有相当深厚的设计理念与设计能力。他们有的毕业于高等院校,有的就在高等院校任教,并且涉足文学绘画书法音乐等其他艺术领域,可以说他们的知识水准与艺术修养在整体上已超过老一代的紫砂艺人。这决定了他们可以打破传统文人壶中紫砂艺人与文人书画家合作的隔阂,直接融入创作,“一手包办”地完成创作,为作品赢得了更多的展现个性的自由与空间。当然,自身艺术素养的提高,并不会成为影响这些紫砂艺术家与文人书画家合作的障碍。新文人壶中也有不少佳作出于合作之手。
其次,在壶艺方面,新文人壶体现了强烈的原创性和探索性。克罗齐曾言,无创造性,不是艺术的活动。新文人壶的创作群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他们认为,紫砂要在创新中展现艺术个性魅力,因为紫砂艺术本质归根结底所表现的是艺术家的风骨、个性、才思、气魄和心胸。传统文人壶创新多体现在壶形创作,以及通过陶刻技艺将诗书画等艺术元素在紫砂载体上表现出来。而新文人壶的创作多从其他艺术流派中汲取营养,技艺推陈出新,发展出绞泥、镶嵌等技艺,进而将金、玉、木等载体与引入紫砂壶艺。
纵观新文人壶作品,其虽然继承了传统文人壶的表现方式、艺术观念等特征,创作出于缘情言志,抒发感受性情,也写照学识品格,但传统的诗、书、画、印结合的形式不再是新文人壶的主要圭臬,紫砂艺术家在展示个性,表达创作理想方面不拘一格,表现方式更为缤纷,展现的壶艺也更为精彩。
最后,除了艺术实践外,新文人壶创作群在紫砂艺术理论上也有自己独立思考与见解。他们的艺术创作与艺术观更多的受到当代社会思潮的影响,体现了社会发展进程中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表达了当代人的审美观念。这体现了紫砂艺术家们在美学上有着自己的明确追求。如吕俊杰曾说,“紫砂艺术家仅仅意识到自己做的是艺术品还不够,必须要体现出一种理论的自觉,必须表现出一种对混沌思维的不满足,表现出紫砂艺术的创作理论的渴望,表现出对紫砂创作和研究的一种明确表达方式的追求。其次,紫砂艺术理论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系统性,才可以自圆其说,才可以令后人学习时纲举目张。” 这种在艺术理论上的自觉性,是过去紫砂艺人所难以具备的。
不过,新文人壶的诞生与发展,毕竟离不开中国这块土地。尽管一些新文人壶作品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西方近现代艺术中的诸如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以及行动主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一切创新和吸收外来的艺术营养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反叛。他们坚定不移地认为,紫砂壶艺所表达出来的创作精神、艺术观念、表现方式等特征,是随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所形成的特殊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活动方式。
艺术创新永无止境。虽然以吕俊杰为代表的当代紫砂艺术家们仍处于一种探索状态。但新文人壶的出现,已为传统紫砂壶艺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这个窗口将带来什么样的风景?就让我们以吕俊杰的作品为例略作一番赏析吧。
“俊杰紫砂”的意境美
意境是中国美学中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基本形态。艺术意境,是在艺术家通过审美联想、审美妙构达到“意”、“象”交融,从而营造出的一种美的境界。传统的诗书画等艺术领域在意境之美上所取得的成就,早已得到举世公认。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紫砂壶艺,本身植根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其造型艺术自然无法摆脱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然而纵观紫砂壶艺的发展史,我们不无惊讶地发现,艺人们的创作多集中于造型的均称、巧拙、虚实等方面的探究,意境之美在此领域却没有得到充分地展示。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当年紫砂从艺者素质修养有限,而相对诗书画等艺术形式,紫砂壶艺的发展历史也较短,而且其最初仅是作为生活用品出现,其美是建立的技艺和实用的基础上的等等。
由于文化传承在不同时间段的不平衡发展,一些种类的艺术形式受到了限制,无法进入作为艺术家的个体创作。这一现象在艺术领域并不鲜见,但这并不意味着紫砂领域没有出现过体现意境之美的作品。伴随着紫砂壶艺的发展,尤其是创作得到深谙传统审美特征的文人书画家参与与帮助后,紫砂艺人的作品往往自发地展现出气韵生动的意境美。比如“圣思桃杯”,其塑型巧妙别致,枝叶气韵生动,令人数百年后仍可感受到桃的勃勃生机。这样的“偶合”虽不乏佳例,然总体而言,传统壶艺中“做”与“工”的质量甚多,精神性不足。反映当代人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新文人壶,在此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无疑体现了当代紫砂艺术家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吕俊杰的新文人壶,是立足传统,对意境美——连绵悠长的诗意——主动追求,是建立在时代精神、当代文化以及个人艺术追求之上的,对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
取材自然,古今中外艺术家皆如此,吕俊杰也不例外,但面对他的壶艺作品,我们看到的绝不是自然对象的复制,而是画家心灵的情感在作品中自由自在地凝固,这些写意式的作品,天真浪漫,飘逸脱俗,在看似随意中显示出作者的艺术敏锐性及丰富的创造力。
试观吕俊杰的“牧童渡水”壶,整件作品象形取意,壶体呈扁圆形,以写意式的牛首为流,壶把似轻扬的牛尾,仿佛渡水的老牛露出一隅。整把壶的点晴之笔是以天真憨态的牧童为壶钮,四周通过绞泥手法环以抽象式的绵绵不绝极具流动感的水纹,没有刻意地写实,却生动地传递出绿阴渡口水潺潺,牧童老牛相自宜的悠闲田园风情。同样体现田园自然情趣的“天水间”壶,提梁似井辘,壶钮如小桥,最为传神的是壶体通环一圈绿黄缤纷的绞泥细纹,仿佛春天还绿吐黄的杨柳叶儿,又恰似绵绵一江春水……吕俊杰在优雅的曲线旋律中,通过象征性的色彩和笔触创造出一种新的节奏,平视此壶,令人顿生一种凭栏远眺春水浩淼的深远意境。
传统文人壶的装饰以陶刻为主,表现的题材多为国画和书法。而吕俊杰的新文人壶,吸取绘画等领域的艺术精髓,除了陶刻外,并借助绞泥、雕塑等技艺,把造型和装饰结合起来。他创作的“满腹玑珠”壶,简洁的壶体犹如一枚果盏,吕俊杰借助绞泥之技,看似随意其实讲究地在壶体上落下数笔色彩绚丽奔放的“圈儿”,顿生“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动感,硕果累累的石榴一下子跃然壶上——如此简洁夸张传神的表现方式,不禁令人联想到白石老人笔下的石榴。
通过绞泥、嵌泥、雕塑等技艺,吕俊杰的壶艺成型制作过程中,能同时完成装饰,使材料、物象与作者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令作品呈现出更丰富的表现性、更强的整体性。他的壶艺作品的一线一面,都始终维持相关间的调和,并在构图中占据适当的位置。其作品“秋色”壶,壶体上连绵的荷叶,仿佛西方印象派的笔法,疏散而传神;壶纽是一只写意式的“呆鸟”(吕俊杰语),又好象出自八大山人的笔下。二者结合起来,在抽象和概括中有一种涤尽沉渣后的洗炼感,甚至有种冷峻苍茫感。
“高山流水”是吕俊杰新文人壶的代表作之一。其所流露出的空灵、虚缈的时空意识已远远超越了形式表现的具象性,使人觉出其中有一种被凝固了的节奏和音符,仿佛余音未止,摇曳出缕缕高妙韵旨。此外,“渔歌”壶、“旭日东升”壶、“神鸟”壶、“百衲”壶等作品,均给人以如观画如品诗的美感。这些美感不仅仅来源于形式,更来源于作者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内蕴。如荷是紫砂壶艺创作的常见题材之一,吕俊杰又融入中国传统佛教文化元素,创作出新颖而又隽永的《菩提》。
除了大量采用绞泥技艺的作品外,吕俊杰的新文人壶还有许多是非绞泥作品,如阴阳太极壶、追古提梁壶等。这些作品更是以大写意的手法展现生命的趣味与艺术的追求。
阴阳太极壶是吕俊杰新文人壶的代表作品。其以紫砂语言诠释传统阴阳互生的精深奥义,双壶一阴一阳,红黑相对,一条线,两个面,错落成致;特别是两个壶钮,以简洁夸张的手法展现人体之美,首尾呼应,生生不息,静中见动,整件作品呈现出简练的和谐之美,流畅的生机之美。温润圆泽的“追古提梁”,是吕俊杰新文人壶中又一把以简练之风称著的作品。敦厚的壶身,传统简洁的线钮,一根单纯得不能再单纯的提梁,整个作品摒弃任何装饰与点缀,却似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于朴实无华中透出静逸无尘的古韵。
套壶“玄石”是吕俊杰新文人壶中颇为别致的作品。不对称的壶身配以微翘的短流、小卵石之钮,已使得整件壶动感十足,更令人叫绝的是,吕俊杰又给壶配以五枚形态各异的小杯,杯口或大或小,杯身或侧或倾,朴而不俗,拙而不笨。套壶组合起来,在顿挫起伏中给人以韵律感和跌宕感,勃勃生机,趣味盎然,仿佛一首清丽的晨曲,唱出对大自然新生命的礼赞。
吕俊杰的“天时地利人和”
吕俊杰把高度感情化和理性化了的壶艺创作与自己的心态、个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作品凝固着瞬间感悟,凝固着生命激情,充分展现了紫砂壶艺原创性魅力。朱光潜曾说:“艺术和欣赏的趣味都必须有创造性,都必时时刻刻在开发新境界,如果让你的趣味囿在一个狭小的圈套里,它无机会可创造开发,自然会僵化,会腐化。”吕俊杰在紫砂艺术上体现出的创造力与他所处于的时代、他所生长的环境,以及他卓尔不群的个性是分不开的,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他,使他拥有了开阔的视野、广博的艺术修养,以及敏锐的艺术表现力。
天时
吕俊杰1966年出生于宜兴,于1980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父亲吕尧臣学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宜兴紫砂迎来了几百年一遇的鼎盛时期。宜兴紫砂工艺厂围绕经济发展为中心,加强工艺管理和技术改进工作,特别是在全国有关大专院校的帮助下,技艺推陈出新,培养出一支技术实力雄厚的紫砂技术队伍,创作了大量的紫砂艺术作品。其数量之多,工艺技术之精,艺术水平之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伴随着国门打开,香港、台湾、东南亚掀起了一股“紫砂热”,更是极大地推动了紫砂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吕俊杰自幼即对紫砂陶文化耳濡目染,步入紫砂领域又欣逢此发展良机,正可谓适“天时”。当时紫砂艺人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良好氛围,为吕俊杰等新一代紫砂艺人的学习和发展营造了又良好的环境空间。
地利
吕俊杰进紫砂厂,授艺之师便是其父亲吕尧臣。父亲的艺术信念与艺术成就――“吕派壶艺”,为吕俊杰赢得了“地利”优势。
以开风气之先而著称的吕尧臣,禀持着一丝不苟与锐意求新求进的艺术精神,一方面对吕俊杰的基础功课要求甚严,另一方面又鼓励其即性发挥,大胆创新。如此严谨而又宽松活跃的氛围,使得吕俊杰在紫砂艺术道路上起点颇高,不仅基础技艺扎实,而且拥有一个开放的胸怀,既在紫砂领域自由自在地成长,又善于汲取其他艺术领域所长。
虽然对吕俊杰是悉心传授技艺,但吕尧臣由衷感到,作为新时代的紫砂艺人,儿子必须进一步地拓宽眼界,提高素养,才有可能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超越自己。1993年,他接受当时中央美院杨永善教授的建议,送吕俊杰赴新加坡南洋艺术学校深造,接受系统的美学理论教育。这样的举措在当时的宜兴是鲜见的。新加坡中西文化的交融,使吕俊杰领略到与以往大不相同的风景。三年后吕俊杰回国,任“醉陶居”紫砂艺术工作室艺术总监,从事壶艺创新。
此后,吕俊杰又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参加世界环境艺术展,到韩国京畿大学讲学展览15天,2005年还赴法国巴黎参加中法文化交流……一路行来,艺术风景目不暇接,他如饥似渴地汲取异域艺术营养,把游学欧美熏陶而成的跨文化视野潜移默化于紫砂壶艺中。从其“百衲”壶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抽象派艺术的身影,“海市蜃楼”壶更是带有超现实主义作品的色彩。
伴随着视野的开拓,吕俊杰的人生阅历日益丰富,他与父亲之间也有了更多的交流空间,艺术创作也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境界。2008年,在被评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之后,吕俊杰回顾父亲对自己的影响时说,“无论是他的艺术造诣,还是他的创作思维,都对我很大的影响。在学艺的初期。主要是以技巧为主,他是手把手的教我。最近十年呢,我们基本上是互相探讨互相交流。因为紫砂是最传统的一门艺术,怎么融入现代的创作理念,是我们两个人经常探讨的问题,他给了我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在讨论过程中,他绝对不以他是父亲的身份,我们就是两个同行,在一个平台上交流。在我的艺术创作过程当中,他对我可以说是直接有深远影响的一个大师吧。”
人和
开放的父亲,自由交流的家庭教育,使吕俊杰的创作一脉相承地延续了父亲的艺术特色,但同时又具有鲜明个性,于圆润丰瞻中饱含韵律感,呈现出更强烈的壶中有画、壶中有诗的意境美,大大丰富了“吕派壶艺”的艺术内涵。达到如此境界,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艺术家自身的艺术本质――“人和”,吕俊杰之所以成为吕俊杰。
吕俊杰艺术感觉敏锐。他的素描速写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他绘画动作迅速,只要模特摆一个姿势,他就可以迅速而生动地描绘出来,准确抓住模特儿的精神气质和思想感情,并把其内心世界描绘出来。他非常重视创作对象的第一印象,对他来说,原始的、活生生的“第一印象”便是整个作品的一切。在创作中,吕俊杰根据充分展现对象风采之需要,综合各种表现手法,如手捏、浮雕、镶嵌等造成不同肌理,以及不同构形方式,来强化对象特征,揭示对象本真和表达作者思想的有意味的构成形式。讲到表现手法,必然要提到闻名紫砂界的“吕氏绞泥”。吕俊杰不仅继承父亲“吕氏绞泥”技艺,而且推陈出新,从“绞胎”发展到“绞皮”,形成独树一帜的制壶手法,大大提高了绞泥技艺的可控性,藻饰的意境处理在紫砂壶体上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更可贵的是,出身于“紫砂名门”的吕俊杰,完全没有“家法”的条条框框限制。他认为,对传统的接受,是采取顺承性还是反省性,对一个艺术家空间发展而言,则有决定意义的。新锐而大胆的他立足传统,但是反省性地接受,自由参照和吸收其他艺术写意传神之精髓,并以现代艺术观念为指导,站在时代文化的语境中进行思考,使他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形式符号。
在世人眼里,吕俊杰的角色是多元的,他是紫砂艺术家,又是武术家,还涉足演艺圈,书法绘画音乐佛学也均有涉猎。吕俊杰我行我素。他对紫砂有着自己的艺术观――“功在壶外”。从功用角度看,紫砂壶就是一把泡茶的壶,但作为紫砂艺术家,眼光不能仅局限于壶上,而必需把众多的姐妹艺术融合进去,才能使自己手中的作品丰满起来,呈现出一种文化底蕴。他博采众长,但这一切并未偏离他对于中国文化的关注,他的作品仍然是关于中国人的生存理想与价值典范,都以极具中国文化意味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一个当代紫砂艺术家的历史思考。这种当代性的思考,不仅在于文化内涵的表达,也在于对不同艺术语言的综合。体现出一个艺术家在后现代时代对不同文化的宽容,对不同艺术语言的自由选择和综合运用。比如传统武术通常被人们视为强身健身或搏击之术,但吕俊杰习武多年,发掘出武术的美学价值,并触类旁通延入紫砂领域。他认为,紫砂讲究线条,武术也讲究线条,武术的线条对紫砂创作颇有启发。他将武术线条的张力,贯输到壶艺中,线条收放间柔韧有道,造型构建落落大方,大大增强了作品线条的节奏感与韵律感。此外,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印象主义的笔触、表现主义雕塑的形体张力……那些充满诗意与生机的写意式作品,是艺术家从生命的火花中迸发出来的艺术结晶。
弥尔顿说得好:“谁想做一个诗人,他必须自己是一首真正的诗。”这句话,在吕俊杰身上得到验证。他的造型语言优雅地抒发出个人胸中意气,对意气和人性本身等一系列因素的专注,体现出他不拘一格、发现自我的气质。纵观吕俊杰,其艺术个性象钻石一般有着许多面,每一面都有着艺术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多源于传统,与传统有着内在的血脉联系,但是又超越了传统,完成了其有个人魅力的艺术创造。无怪乎杨永善教授称赞他是“一位崇尚自然,道法自然,卓尔不群的紫砂艺术家。”
新文人壶运动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紫砂艺术家投身其中。吕俊杰无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这既体现了当今艺术界更加注重向传统的回归,也体现了当代艺术家为传统艺术打造开放性体系的努力尝试。我们理所当然地期待他们取得更新更多的艺术成就。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