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2-13 来源: http://www.zisha.com
紫砂之家讯:在女儿明鉴眼中,李铁映对瓷器的热爱与钻研,让他在退休后开始了一段与以往不同的人生。
李铁映别号紫竹、玄石,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是一位非常具有人文情怀的领导人。他虽然是物理专业出身,但年轻时就对书画艺术创作情有独钟,对瓷器艺术更是痴迷。担任国家领导人期间,虽然公务繁忙,但他出差在外时,总要挤出时间到当地博物馆走一走,看一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多次深入景德镇的博物馆、院校、研究机构、企业甚至作坊,与景德镇陶瓷界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研究探讨珐琅彩瓷的发掘与传承。他召集了一批从事珐琅彩瓷研究的专业人才,在景德镇建立了一个研究基地,对珐琅彩瓷的信息资料进行了搜集整理,又对制作工艺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尤其是对瓷用珐琅料的研制进行了成百上千次的反复试验,从而掌握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他还尝试对传统工艺进行创新,将石头、玻璃、石英等材料融合到陶瓷创作中,使作品的结构、颜色更合理、出色。
因为热爱,李铁映利用业余时间不断钻研、探索,时间一长,他在瓷器鉴赏方面也成了专家。紫砂是门综合艺术,集绘画、雕刻、泥塑、书法、工艺于一身。在行家眼里,一把紫砂壶不仅能体现形、色、声、味,还能反映出创作者本身的精、气、神、韵。有一次,李铁映在紫砂艺术家顾治培的工作室里见到了一把刚制造出的“争鸣壶”。壶的造型润和、圆滚,壶上停着一只活灵活现的知了,双眼明亮,薄薄的双翅似乎在振动。李铁映非常欣赏,竟脱口而出:“这把壶的主人,少说也该到知天命(50岁)之年了吧!”李铁映话音刚落,顾治培正好进入工作室,听到李铁映如此准确地说出自己的年龄段,就知道遇到了行家,立即讨要墨宝。李铁映挥毫写下“精、气、神”三个字,把两人在艺术上的共鸣全都包含其中。
对于瓷器,李铁映不仅仅会鉴赏,还亲手设计、创新。相传,清代著名金石书画家陈鸿寿(号曼生)为溧阳县县令时,曾经从溧阳出发,经200里水路,到宜兴与紫砂艺人合作,创新了紫砂壶陶刻装饰,同时在壶款的设计上开创了许多新款,其中最为经典的款式被后人总结为“曼生十八式”。无独有偶,李铁映也曾多次往返于北京和宜兴之间,与紫砂艺人探讨、研究,并与紫砂名家合作,精心设计、制作出几百款紫砂壶,再精挑细选其中的18款,定名为“铁映十八式紫砂”。其做法参照了古代经典壶款的造型创意,以冲茶品茗为主要功能,既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理念与情趣,又将艺术创意融于生活之中。
2004年,李铁映担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名誉理事长一职,开始了专职“瓷器生涯”。置身于瓷器艺术中,他如痴如醉,逍遥自在,虽耗费了大量精力,但收获更多。至今,他亲手制作的作品已有几千件。
李铁映还擅长在瓷器的泥坯上刻书法作品。2006年,为了纪念父亲李维汉,李铁映精心挑选了瓶、樽、画筒等不同形状的15件德化窑瓷,在上面刻出父亲的出生年月、革命历程、历任职务以及在不同革命时期的历史贡献,用不大的篇幅,浓缩地记录下父亲光辉的一生。这组德化窑瓷,虽然形状不一,色彩不同,大小各异,但在这些文字的串联下,巧妙地融为了一个整体。
在泥坯上刻字是无稿创作,要有很高的书法造诣,还要很好地理解及把握泥土的特质,才能够做到行云流水、动静相宜。李铁映的这组作品被业内人士评价为“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刀的缓急来表现情感”,他从此被称为“中国铁笔刀书第一人”。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