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2-02 来源: http://www.zisha.com
紫砂之家讯:紫砂茗壶,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中的瑰宝。源于北宋,盛于明清,素以“外类紫玉,内如碧玉,睹之风采,美不胜收”而著称。写意画绞胎泥是前无古人的创新,是紫砂界独一无二的工艺,是在传统绞胎泥缺乏变化,花纹单一、表形表意都存在局限的情况下独辟蹊径,将古典山水画中的写实与写意的画面搬上茶壶。突破总需要一定的毅力,回首遇到的困难,谈俊详唯有唏嘘感叹。在创作的的过程中,灵感最重要的,其次是技艺,将五色土按照自己的想法创作出古朴、写意挥洒的画面,且经历一千多度的高温煅烧,将这一画面定格,是艺术与技巧的完美融合。
1950年谈俊祥出生于宜兴,谈俊祥出生于宜兴丁蜀潜洛村,这里地处蜀山之北,蠡河之旁,解放前是蜀山到宜兴县城的必经之地。据宜兴县志记载:“潜洛历史上一直是紫砂茶壶的生产地,与两三里路外的紫砂发源地上袁村齐名,并被称为‘艺人之乡’”,近年来一直是生产紫砂茶器的基地。从民国到当代,这里诞生了几位在壶艺里有名的大师,民国时的蒋燕亭、谈尧坤,当代的有蒋蓉、顾道荣等。父亲谈伯章当时已在制壶界里颇有名望,他与王寅春、蒋燕庭常有来往,一起切磋制壶心得。在这样长期的耳濡目染下,加之对陶艺与生俱来的喜爱,谈俊祥自幼对制壶表现出极大的天赋,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父亲学艺,对茶壶的用料、造型、纹饰常爱品头论足,颇有自己的一套想法。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因胞姐定居于蜀山南街,故也随其到该学艺,此时紫砂陶艺处于建国后的慢慢复苏时期,与当今紫砂收藏的盛景比甚是萧条,许多老一辈艺人为坚守陶艺的追求而生活清贫,在这一学艺阶段,谈俊祥得到了很多大师的指点,壶艺突飞猛进。蜀山南街,南临蠡河,北依蜀山,街长一里许,宽仅三、四米。这里民风淳朴,有如陶器的厚重,孕育出了紫玉金砂,也孕育了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当时很多有名望的艺人居住此,在自己一方创作天地默默耕耘:一代大师顾景舟就常在制壶之余来指导,他重视基本功的锻炼,要求做到扎实、深入、不浮华,在制壶的每一个环节,均严谨细致。亲自示范如何打泥条,起身筒等,他谨记大师指点,苦练基功。
南街学艺期间,顾老曾提到希望学生多阅读、钻研与硅盐有关的书籍,因为他也是这么做的,说者无心,听者有心,谈俊祥把这句话牢记在心里,在制壶实践中他已发觉紫砂泥选料对制壶的重要性,于是花了很多时间去研读各类硅酸盐书籍 ,还跑到上海 、南京图书馆去了解宜兴陶瓷,对选矿、原料制备、技艺加工、烧成等每个环节都有了深入研究,慢慢开始自己买来陶士 ,为自己的壶配泥。
八十年代后期,偶然在某篇陶瓷论文中看到了一款绞胎泥陶瓷作品一下子被深深吸引了,绞胎泥唐代已经产生,用绞胎泥的方法制作的紫砂壶别有一番风味。所谓绞胎泥,是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泥料相互揉合、挤压形成自然纹路(如类似云纹、水波纹、旋纹、编织纹等)的陶瓷装饰技法,其困难在于容易因色泥烧成速度各不相同,导致砂壶产生裂痕,这考验作者对泥料 、火候的认识与功力。
因着对泥料的谙熟及几年来方壶的创作实践,谈俊祥开始着手研究绞胎泥制作,接下来二十年,一直坚持绞胎泥壶创作,并对一些绞胎泥壶进行改良和创新,设计新款,如《祥狮壶》等,若干年后已然成为圈内众所周知的制作绞胎泥能手。
传统绞胎泥壶已经历经许多年发展,经由后来的创作者努力探索,花绞也愈发丰富,但表现力与表形表意丰富的绘画相比愈显捉襟见肘。因为绞胎泥花纹内涵表现的局限性,永远只能作为茶壶的纹饰,这一问题成为传统绞胎泥发展的最大拘囿。
十多年的绞胎泥制作,谈俊祥对绞胎泥创作已达到任运的程度,只要是看到的传统绞胎泥花纹,都能够创作出来。基于对中国画的热爱,他一直想把中国写意画用绞胎泥方式创作出来,这个想法遭到很多人的怀疑,甚至家人也对此不理解,因为这从常理上看这是不可能的,紫砂泥毕竟不是颜料,画笔的表现力也不是紫砂艺人的手所能比拟的。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陶瓷是中国人创造发明的,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而在瓷器上作画,也已历经上千年不断进步,从元明起历经各代匠人的不断努力革新,到清代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如今,已经形成各种门类品种繁多的各种瓷器画,在瓷器上作画之后,可在上面施釉,使画面不平之处得以覆盖而使表面显得平整光亮,以充分将画面的魅力显示出来,但是紫砂则不然,它由于素面素身而吸引人,表面不宜施釉,如单纯在上面作画,则显得凹凸不平;如用鲜艳的颜料作画,又会破坏紫砂古朴的特点;用泥绘方法制作出来的效果又显得较为呆板,根本传递不出写意画的境界。自古以来无数名家为此付出大量心血,但结果都不尽如人意。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写意画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的一种创举,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是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较之工笔画更能体现所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书法作者的感情,它以形写神 ,以神写意,用意第一。
将画面搬到茶壶上,惯常的手法是用彩绘或者雕刻,用绞胎泥作画且做到壶身内外一致,难度可想而知,但“万物无非我造,异质殊形妙游刃不因心眼到,一时能事了”,壶艺界历来不缺能工巧匠,只要专注,一切皆有可能。
谈俊祥首先决定花时间系统而全面地研究写意画特点,接着寻找适合做写意绞胎紫砂泥,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他已数不清经历多少次失败了,要么做出来的画面模糊不清,要么因为泥料收缩不一出现裂纹,或者就是画面根本不成形,或者上述情况都克服了,但是画面毫无美感…,总之能想到的和不能想到的问题都出现了,但他没有放弃,因为心底深深镌刻着四个字:天道酬勤。
转眼已到二十一世纪初,我们国家各行各业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紫砂行业经历过一段阵痛之后已慢慢复苏,随着国内收藏界对 紫砂的热度不断升温,对紫砂的艺术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谈俊祥也一直在思考,如何用绞胎泥制成中国写意画的效果,这也是对紫砂技艺的一种创新挑战,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世上无难事,只要敢登攀”话虽这么说,但真正要做下去确实困难重重。首先是要掌握制作写意画胶胎泥的紫砂泥收缩率,虽然有着十多年制作传统绞胎泥的经验 ,但这远远还不够。经过数年的反复实践,不断摸索,始终达不到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放弃就意味着失败。为了掌握泥性,谈俊祥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创办泥料加工场。自己资金不足,只得向亲友筹借,加工场开办后,谈俊祥全身心的投入到泥料的调配试验上去。经过数年的摸爬滚打,终于把紫砂泥的各种规律摸透掌握,基本上在紫砂泥料的调配上能做到得心应手,这第一道难度总算迈了过来。
但是如何用绞胎泥的方法制成中国写意画的效果呢?原先传统绞胎泥只能够显示出各种线条式的自然纹路,这在陶瓷业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要想突破这一难题,所要付出的精力、物力肯定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既然选定这一目标,只能咬牙坚持走下去,不管付出多少精力,浪费多少泥料也在所不惜。又经过数年时光,烧制后不满意的毁掉重新再制,经过这样反复的试验最终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要么像一片乌墨团,要么像一团乱麻。毫无规则可言。
经过十年的努力,无数次的反复试验,已耗费了巨大的人力与物力,可是依然没有成功。谈俊祥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内心非常失落,想放弃又不甘心。就在内心非常焦虑不知该如何进展之时,在北京从事科技工作的一个朋友得知了这一情况专程从北京回来,一方面帮忙技术分析一方面为之鼓励不要放弃,朋友回到北京后找了很多相关资料寄来参考。就这样在朋友的帮助下,谈俊祥重新点燃了信心。又经过两年的反复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2011年下半年试验烧制成功第一把中国写意画绞胎泥紫砂壶。当看到第一把写意画绞胎泥紫砂壶成功烧制后,谈俊祥在尚未褪却余温的窑炉前久久未能回过神来,这个成功来得太不容易了,其中的艰辛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过去已然过去,未来还未到来,重要的是当下。创作取得成功固然重要,但是过程中经历失败、再努力的心理历程对每个艺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笔财富呢,在紫砂艺海中随心所地遨游,能通过自己的创作给所有热爱紫砂的壶友呈现最高雅的艺术享受,这是见证并经历了紫砂从复苏到繁荣的谈俊祥最大的愿望。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