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1-07 来源: http://www.zisha.com
紫砂之家讯:孙伯春给人的印象是:谦和、朴实、勤奋、严谨、聪慧。这些优点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实在难得。尤其是集中在一位从事紫砂艺术的人身上,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就可以凭着这笔宝贵“财富”敲开紫砂艺术的大门,一路走进去,走得很远很远。今年58岁的孙伯春,从艺40年来,在紫砂艺术这片天地里一路走着,看到了一道道风景;同时,他凭着自己创作的那些充满艺术魅力的作品,给别人留下了一道道风景。
1956年出生在丁蜀这片陶土上的孙伯春,从小就喜爱紫砂。他的父亲是位烧龙窑的师傅,对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干活要有眼力”。父亲说:“别看烧窑是个粗活,可需要心细,更需要眼力。没有眼力,就把握不好火候,烧不好龙窑。将来你要是吃紫砂饭,做手中的活也一定要有眼力。”这也许就是一位老窑工所给他的艺术熏陶。为了父亲所说的眼力,他一直孜孜不倦地求学问。1971年进入宜兴均陶厂从事陶瓷造型与设计时,他曾利用工余时间跟着下放在厂里劳动的画家吴开诚学习画画,这份“诗外”功夫为他日后从事紫砂雕塑和紫砂壶创作增添了一份“眼力”。1978年他考入江苏省陶校,在课堂上专门学习陶瓷造型与装饰,班主任是著名的陶瓷艺术家张志安。后又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设计系学习,进一步从理论上提升自己从事陶瓷设计与创新的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从1994年开始,就被作为人才调入丁蜀职业中学,长期从事该校陶瓷专业的教育工作,并担任全国紫砂陶人才培训基地总工艺师。在业内,他被称为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功底的学者型陶艺家。
济公
无论是紫砂雕塑还是紫砂茶具,一般来说花个三五年功夫,基本上都能做得像模像样,得心应手。因此,一件作品的高下,最终还要看设计与创新如何,这是作品能不能令人眼睛一亮的一个关键因素。孙伯春所擅长的紫砂雕塑,经过他别具匠心、独具慧眼的设计,总能给人面目一新的感觉,有时甚至是震撼心灵的。他的代表雕塑作品“到底”,为充分体现人物举着酒坛倒酒的豪放神态,他把人物的豪放夸张至极限:右臂挟着酒坛,左手拿着碗一伸到底,那种把酒一倾而尽的豪放劲跃然而出。整个人物充满张力,而这个张力是从大胆的造型设计中来的,是从人物生动活泼的神态中来的,是从服饰褶皱、面部表情的细腻逼真中来的。雕塑作品“到底”,完全突破了民间工艺美术的观念和手法造型的程式化,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富有独特的陶塑语言,是一件难得的优秀雕塑作品。
孙伯春的紫砂人物雕塑,除了设计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外,他一直十分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的思想情感。他创作的紫砂人物雕塑“渡”,是一位慈眉善目的和尚,正在用嘴轻轻吹着手掌上的一只小瓢虫,那种珍爱生命、拯救生灵的精神境界,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者的眼前。一只小小的瓢虫,在大千世界中太微不足道了,完全可以不去理睬它,甚至用手捏死它,但是这位腿上搁着一串佛珠的和尚,用嘴轻吹小瓢虫的慈爱神态,尽显“渡”的意境。他创作的“济公”,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一般来说,济公在人们心里已有着固定的模式:僧帽、佛珠、酒壶、破扇、破鞋……他在创作济公时,这些东西都没少,但他却把重点放在对济公精神世界的描绘上,通过脸部神态的细致刻画,把济公“酒肉穿肠过、佛祖留心中”那种超然脱俗、豁达大度、救苦救难的“活佛”形象描绘得生动逼真。
渡
紫砂壶是紫砂陶中最主要的品种,也是孙伯春倾心、倾力、倾情追求的紫砂艺术的重头戏。他擅长雕塑,更善于制壶,而且把雕塑融入壶艺,使壶艺风格别具新貌。他创作的“三羊开泰壶”,就较好地注入了雕塑与图案的语言,造型优美传神,具有高雅的美感形式,富有艺术造化与人文精神,给人带来了浓厚的吉祥喜气。
壶艺创新始终贯穿在孙伯春的壶艺创作中,他常说,壶艺也要在传承的基础上按需而变,随时而新。他创作的“供春壶”,与人们常见的“供春壶”有种“新”的区别。以段泥为主色调,再辅以其他泥色,壶体纹理缭绕,肌理自然;壶钮为一只红色的石蛙,采用雕刻技法制成,给人灵动、优雅、清趣之感;整把壶的造型取法自然而高于自然,粗细对比得当,动静有致,有着独到的形式美。同样,“集成壶”源于传统却有浓厚的现代气息。他在美学追求中显现厚重与大度的格调,器身线条饱满而流畅,壶体形面丰满光润,不仅体现了高超的制作技艺,而且反映了作者强烈的创新意识。
雕塑与制壶,孙伯春两匹马齐驭,不仅相得益彰,而且均具特色。他以他那些富有时代特色,充满生命力的紫砂作品,彰显了紫砂艺术的魅力。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