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0-28 来源: http://www.zisha.com
紫砂之家讯: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左天佑陶艺公司,这一边,库房的地面上摆着上百个大花盆,每个大概能卖几元钱;那一边,陈列室里摆着精美的小茶壶,同样的材料,价格随即攀升百倍甚至千倍。两般风景,只隔一堵墙,打通这堵“墙”的就是从宜兴请来的师傅。这个镜头,恰恰彰显了喀左县紫砂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既能做花盆又能做茶壶的紫砂,用当地人的话来讲“到处都能挖到”。喀左县的紫砂储量异常丰富,且品质优良。中科院专家考察后证明,喀左县紫砂储量高达10亿吨,22个乡镇中有12个富藏优质的紫砂土;清华大学化验室分析,喀左县紫砂土同宜兴紫砂土的化学成分相似,品质优良;还有专家认为,喀左县的紫砂不仅不输宜兴还另有长处。
但遍地的优质紫砂,没有能人,就只能拿来做些花盆和水缸;有了高人,便可以点土成金,财富随之滚滚而来。紫砂业发展至今,喀左人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制约发展的瓶颈就是制作工艺,不引进人才是永远解决不了的。
引进人才,早已成为喀左县紫砂业战略发展的重中之重。当地流传着“五请”佳话:2008年,时任县长、现任县委书记刘学军5次到宜兴,邀请大师周明华来喀左县发展。周明华起初不肯来,但最终为其真诚所打动,毅然决定来喀左县并带来200多名技术人才,还年年为当地培训,前后为喀左县培训了1000多名技术人才。
最近几年,喀左县更是年年南下招贤纳士,但紫砂业“金手指”们并没有抱团飞来。细究原因,主要还是饮食、气候和人文风俗有差异,南方人生活起来不习惯。这都是客观现实,以前不来是不了解,需要加大宣传;现在不来是不情愿,还需要再多想些招式。
一位在喀左县定居的宜兴技师对记者说:“我到喀左是来做事业的。”他把家人都从家乡带过来,铁心要大干一番。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方法林林总总,无非就是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等。每个办法都有效果,但对于喀左来说,“杀手锏”可能最终就是事业留人———创造一个能够最大限度施展拳脚的环境,让到喀左县发展的人才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有人说,喀左县要培养出几位本地的制壶大师,再做出几把有北方文化内涵的名壶,到那时“北方陶都”自然名副其实。本地大师和名壶该如何出现?比如宜兴,声名显赫的大师的背后,是十多万名默默无闻的普通工匠和上千年的文化传承。喀左县最需要营造出的是文化产业必不可少的文化氛围与优良品质,才能最终支起“北方陶都”的范儿。这就需要创造更多的培训、就业机会,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从业,并建立起规范完善的竞争机制。根基扎实、枝干粗壮,一个生机勃勃的产业也将呼之欲出。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