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11-24 来源:
http://www.zisha.com
宜兴茶文化街简介
在繁华的宜城金三角地区,一条茶文化街已初具雏形,它是2005年度政府实事工程之一。总投入1.1亿元,共200多个商铺。总体布局合理,地理位置和人文优势绝佳。该文化街是“长三角”地区一座由传统文化和现代商业文化相互融合的商圈结晶,集商业、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一站式消费商街,热忱欢迎海内外各地商业经销商莅临考察,共同打造宜兴“阳羡茶都”。
传承茶文化 做强茶产业
宜兴市农林局局长 谢成松
四月的宜兴,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演绎着一派宜人春光,美不胜收。在大地的满目翠绿中,镶嵌着全市7.5万亩“茶的绿洲”。
宜兴产茶源流久远,据考证应早于东汉末期。阳羡茶品,为历代帝王、文人雅士称颂,代有美名。“茶圣”陆羽称阳羡茶“芳香冠世,推为上品”、“可供上方”;诗人卢仝歌咏“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开先花”;苏轼有诗赞曰“雪芽为我求阳羡”;明末清初刘继庄在《广阳杂记》中则记有“天下茶品,阳羡为最”等等,这些都定格了宜兴阳羡茶的品质和美誉。
阳羡茶、紫砂壶,相生相伴,宜兴茶文化底蕴厚重。“茶圣”陆羽曾在南山采茶;川埠有因唐朝出贡茶而茶命名的唐贡上村和唐贡下村;洑东原建有纪念披荆斩棘开荒种茶的杨虎神像红庙;还有茶亭、茶局巷等茶文化古迹;文人士大夫咏阳羡茶人、茶山、茶岭、茗坡、茶泉佳句名诗历代皆有,举行茶宴、茶会、啜茗斗茶、论水、赋诗、抚琴、作画等茶风极盛。饮茶的目的已远远超出了单纯解渴的范畴,已发展和定格为净化心灵、传播文明、教化群众、凝聚力量、醇化社会的一种文化、一门艺术、一份美学。
现代都市人走进茶园,面对青茶绽绿,欣赏如绿龙般的茶圃,放飞心情,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登临茶楼茶阁茶室,把玩精美的紫砂茶具,品味早春的阳羡新茗,此种风情,已成为宜兴社会和谐的独特风景。
传承历史,开拓发展,宜兴始终是江苏省最大的商品茶生产基地,也是全国首批20个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市)之一。茶叶已作为宜兴的主导产业之一,年产干茶达6300多吨,总产值2.5亿元。近年来,各级大力扶持宜兴茶产业发展,已改造衰老茶园2万亩,良种比例已达57%,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面积已达5.5万亩。“阳羡雪芽”、“荆溪云片”、“善卷春月”、“竹海金茗”等品牌茶在全国名茶评比中屡获殊荣。全市茶事盛况空前,仅作渴时饮、聚时会的茶座茶馆全市有200多个。市区建有茶文化一条街。宜兴茶,已从真正意义上上升为一种产业、一种文化、一种和谐愉悦的社会氛围。
宜兴茶文化的环境优势、文化优势、产业优势已喷薄凸现。发扬光大优势,打造新的亮点,形成新的农业增长点,实现产业升级,增加茶农收入,是我们的努力目标,也是时代赋予我们农林人的新课题。
这次茶论坛的举行,就是基于这一目标。如何推动宜兴茶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七个方面谋求新突破。
——在茶叶品种改良上求突破。重点建设茶叶良种繁育示范基地,根据市场要求合理引进适合本市栽培的茶树良种,扩大无性系良种,注重早生和优质相协调,进一步提高良种覆盖率。
——在品牌建设上求突破。加强茶叶产品质量认证,制定好行业准入和市场准入制度。整合现有品牌,加大对茶叶原产地域、注册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积极争创有机茶、名优品牌茶。
——在新技术应用上求突破。对生产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推广茶叶清洁化生产、茶叶病虫害生态综合防治等技术;提高名茶机械加工能力;提升茶叶包装、储藏、保鲜等技术
水平。
——在茶叶深加工上求突破。积极推进茶多酚、超微茶、茶饮品、茶糕点食品等产品的开发生产,探索茶叶在日用化工方面的应用。鼓励茶叶深加工向多途径延伸,形成茶叶增值新亮点。
——在茶叶出口创汇上求突破。加强茶叶出口企业、基地的培育和扶持,实现与国际先进
水平同步的茶叶栽培和生产加工技术,开发生产适合国际消费市场的茶叶产品,增强茶叶的出口创汇能力。
——在茶文化的发扬光大上求突破。弘扬和传承茶文化,进一步挖掘阳羡茶文化遗址,发掘我市人民在长期种、制、饮茶过程中形成的民风民俗等,创导完善宜兴特色的“茶道”,真正提升和、静、怡、真的茶文化精神。
——在茶叶休闲观光上求突破。我市“洞、竹、茶、壶”文化相互融合,构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观。茶产业要充分利用这样的有利条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发挥其生产功能、休闲观光功能、实现产业的升级。
好山好水出好茶,宜兴的清山秀水,为我市的茶产业奠定优越的环境基础;生产、加工、市场、文化的互相渗透,使我市的茶产业蕴藏巨大发展空间。我们举办茶论坛,是一次总结,也是一次动员,我们借茶兴业、借茶促贸、借茶促文、借茶联谊,为的是传承茶文化,做大做强茶产业。我们相信,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进程中,宜兴茶产业定会写出更加辉煌的一页。我愿和大家一起,为“阳羡茶”灿烂的明天,为“阳羡茶”的更加醇香甘甜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