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9-10 来源: http://www.zisha.com
紫砂之家讯:紫砂壶在陶艺这一门类中,已经写下了很多精彩的篇章。当今,紫砂从业人员的队伍已更加壮大,续写着传承、发展的新篇章。然而,在紫砂壶艺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已经日趋完美的情况下,如何脱颖而出,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这是一个值得所有紫砂从业人员思考的问题。就我本人而言,从艺以来一个很深的体会是:要在不断的探索与研读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开拓思路,创新壶意,不落俗套,形成鲜明的壶艺风格。
对于创新,我是从“读”开始的。读我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文学艺术和美学经典,从中吸吮中华文明艺术乳汁,充实自己的艺术思维空间,滋养自己的壶艺创作。“读”,成为我壶艺创作一个不竭的源泉。我的创作思想从“读”中来,我的作品力求回到“读”中去。例如,我创作的“古贤吟月壶”,就是从读李白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有感而发:壶体塑造一段千年古柏,壶钮微雕成一仰卧的人物李白,仰首执杯,刚酒酣而诗兴勃发的神态跃然壶上,让玩壶者也能从壶上读得谪仙风采。
又如“将军壶”,由读春秋孙武《孙子兵法》而制。壶体为青铜古钟,上饰青铜器龙凤纹样,正面浮雕为驰骋疆场、挥剑扬威的将军,并有立体篆书“百战不殆”,背面刻整篇《孙子兵法》和“知彼知己”,尤为可读。“学士品茶壶”是从“读”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东坡提梁壶”而来。壶体以一古树为型,壶钮是一微雕人物“苏东坡”,古树配古人相得益彰。
“凤鸣壶”取材于古代“凤鸣九州,天降奇瑞”的大吉大利之寓意,造型为龙蛋形态和立体如意纹饰,曲线优美,均有别于传统的造型手法。作品装饰采用古瓦当中凤纹图案,另一面行草书“凤鸣”两字。该壶曾获2002年6月中国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展金奖。
更为精彩的“敦煌飞天提梁壶”,我是从“读”莫高窟敦煌壁画优美飞天形象而触发了创作的灵感。借鉴敦煌壁画飞天仙子的生动艺术形象,取祥瑞寓意,把“仙子”这一人物雕塑巧妙地结合在精美的紫砂提梁上,犹如“仙子”在凌空飞舞。这一别开生面的创作,开创了紫砂壶提梁类中用人物雕塑的先例。该壶首作被蒋纬国秘书带至台湾收藏。
另外还有许多优秀作品,如“九龙戏珠壶”、“知竹常乐壶”,多为海内外重点博物馆收藏。重点一提的是“圣桃茶具”,是受明代项圣思“桃杯”的启发制成,又从民国时期紫砂大师裴石民的杯托上获得灵感,两者相配,“圣思”不再孤单。1991年,我在江苏省陶瓷公司领导和南京博物院老院长梁白泉先生的邀请下,有幸在南京博物院亲眼见到了明代项圣思制作的桃杯。在此之前,我只见过项圣思桃杯的图片,实物从没见过。我叹服桃杯构思之精妙、工艺之精湛。然而,自从“读”了项圣思桃杯后,我的心里萌发了一个念头:项圣思桃杯仅仅只有一只杯子,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桃壶,我为什么不制作一把圣桃壶呢?于是,我根据圣桃杯的制作特点,经过反复设计,创作出了一套“圣桃茶具”。这套“圣桃茶具”由两只桃杯、一把桃壶构成,虽然不能与项圣思的桃杯相媲美,但在业内获得了好评。当时海峡两岸即将举行首次“汪辜会谈”,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选中“圣桃茶具”为“汪辜会谈”的高级礼品,并为我颁发了荣誉证书。事后,吴学谦特地为我题写了“陶然居”三个字。
总之,紫砂壶品的可贵应重在它的文化内涵和可读性,这是我创作坚持的一个法则。多年来,我就是这样坚守着:壶意即我心,贵在研读之。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