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9-05 来源: http://www.zisha.com
紫砂之家讯:万物始于春,而成于秋。在汕头特区建立30周年前夕,记者专程前往素有“中国陶都”之称的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走访了一批被汕头收藏界广为赞赏的紫砂艺术家,徐元明伉俪就是其中两颗耀眼的明星。
其实,认识元明徐君缘于2004年初冬他这位宜兴壶艺名人,应汕头市精陶阁之邀与收藏者面对面交流壶艺余才识荆。徐君相貌端庄,待人谦和,举止稳重,精干睿智,有学者风范。光阴荏苒,转眼8年过去了,这次见面,格外亲切。在其古朴典雅的会客厅,他泡着上等地产红茶,我们边品茗,边聊起其紫砂人生。
师出名门 功底扎实
1964年9月徐元明出生于江苏宜兴,1981年与紫砂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徐汉棠大师的指导下,从事传统全手工技法造型设计,深得徐老赏识。
壶界有云:“紫砂良工出徐门。”徐氏眼下的代表人物当然是元明的恩师徐汉棠。徐老可以说是中国壶界重量级人物,他从其祖辈、父辈手中传承了紫砂技艺,又深得“壶艺泰斗”顾景舟之真传,将一手壶艺绝活传至徐门后两代。从艺六十多年来,他共设计、创作紫砂作品300多件套,《裙花提壶》、《菱花提梁壶》、《龙宫宝灯壶》等精品,成了代表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潜心创作的250余种“汉棠盆”、《十五头嵌银丝咖啡具》为中国故宫博物馆所收藏,《汉棠石瓢壶》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院、无锡市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比利时皇家博物馆所收藏,《微型什锦壶》被香港茶具文物馆所收藏。2007年他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艺术需要纯真,艺术家只有对自己的事业有执着与追求,深研艺技,才会大有作为!”这是徐汉棠经常告诫弟子的一句话。他为徐元明的工作室题曰:“功底扎实,前途有望。”这成为徐元明从艺座右铭。谈起恩师徐汉棠,徐元明满腔的真诚与感激。他说:“我非常感谢老师没有老师的辛勤栽培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直到现在,老师仍不时光临寒舍指点迷津。”
壶品人品 诚心用心
俗话说,看其壶如见其人。壶是作者人品与艺术的镜子。
“做壶要先做人,不能浮躁。制作者手到心到意到,才能更好的表现紫砂壶的形、气、神。壶能讲话了才算好作品。”徐元明一谈起紫砂,话题也多起来。
“在宜兴,徐门紫砂是块好招牌,但要靠真才实艺发财,不能惟利是图,更不能见利忘义!”说到这里,徐元明平不觉吟起诗来——“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泥”。这些年,元明甘心坐冷板凳,静心创作,不为名利所惑,每年创作的作品仅20几套件,且件件是精品,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谈起自己的创作经历,徐元明特别强调“全手工制作”这五个字,他满怀感情告诉记者感谢历史上的老艺人们给宜兴留下一笔宝贵财富,就是形成了一套严格而有系统的操作规程,制作技艺有着严谨的传承。而工具的运用是关键所在,除了一些常用的之外,需要制壶者根据壶的造型自己设计,自己制作。这就要求制壶者在掌握好制壶基本功的同时还要掌握好工具的运用和传统制作方法,非一日之功可达。缺乏这种能力也必定出不了好作品。同样一种造型,由于其所运用传统技艺水平的高低,而区分出高下。
至于他的作品总是呈现一种特有的质感,他解释说那是因为他对紫砂原料特别苛求,他对泥料可能产生的变化反复研究,不断探索,从选好矿源到陈腐、锤炼、选择,每一阶段他都有一番感悟。之后,哪种泥料适合创作哪种器形也都有讲究。
三十年来手摩心揣前人大家的作品,在刻苦领悟中,他的创作渐显自己鲜明的特征。他不因循守旧,坚持传统手工技法,在方器、圆器、花器、筋囊器等领域都有涉猎,并尝试创新。综合的磨练对整个紫砂(作品)线型的运用起了决定性作用。要做到这样,在紫砂界也是不多见的。
壶友高兴 其乐无穷
“好的作品,它自己会说话,不需要去张扬,人们自有评判。壶友或者藏家拿到你的壶,越玩越有味,这是我的追求和快乐!”在采访徐元明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他多次提及此话,让你悟出为人处世的道理。
壶如其人。徐元明的不少藏友和壶友,都是从欣赏其作品开始与之交往并成为莫逆之交的。记者初到宜兴,尚不知元明尊府何处,向一人家打听,未料主人格外热情。“徐兄就住在附近,我开车送你们过去。”事后我才知道,那位热心人也是其壶友,从其住处到元明尊府至少有30公里而他对同是元明壶友的我们如此友好我不禁惊叹元明的名气之大与人缘之好。
“这不算什么是朋友们的厚爱。”徐元明说:“我做人有个原则,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换心。我经常告诉壶友,赏壶需要在使用玩赏中不断加以比较,根据经济和自身偏爱,从初级、中级、高级有探求的发展,与砂壶建立起感情,才会有兴趣去深入研究,进一步了解紫砂茗壶的功能、造型、泥色、传统手工制作的技法、装饰手法、艺术风格和作者的成长背景,从而使赏壶者与作者产生深情。”据说很多壶友都是先跟他交往,对他有所了解成为朋友后才喜欢上他的作品。像他的代表作品《挚友三陶》、《大圆僧帽壶》、《圣桃大提壶》等,意蕴深厚、俊秀细腻、手工独到,一面世就受到台湾、香港等地壶友的追捧。
“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壶友光临寒舍参观指导。”元明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壶会友,以茶当酒,其乐无穷。”元明说完,随手拿起一壶,用心摩挲,那份专注、那份满足、那份悠闲,活脱脱是一个明末清初江南士大夫。
以古为新 自然天成
“功夫在壶外啊!”元明呷了一口茶,平静地说。的确如此,紫砂壶造型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其内涵则是创作者的艺术审美思想。观赏元明的壶艺作品,你会感觉到其心境、胸怀、气度、眼界、情趣与志向。
“紫砂陶艺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其内涵,有文化,有艺术性,有表现力,多与外界交流,不断地从外界汲取思想和养分……”徐元明对紫砂陶艺的敬业精神令人敬佩。这些年来,他采众家之长,大胆创新,更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融入壶艺,创作出了一系列精致的作品,在壶艺上最终形成了质地温润古雅、造型端秀敦朴、气韵圆畅生动、神态丰润深远的“徐门风范”,其作品被壶友争相收藏。
徐元明认为,手工壶的最高境界是比例,是制作者运用线的流畅过程及工具和经验的表达。他的作品比例协调工整,线条流畅,古雅自然,文人气息浓郁,给人有“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的意境。
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使元明壶艺有了新的飞跃,深得学术界、收藏界的认可。2010年3月,他被宜兴市陶瓷实训基地、江苏省陶瓷艺术实训基地、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聘为《紫砂陶塑造型设计》专业培训指导老师。同年11月被南京师范大学聘为兼职教授。
看到记者翻阅案头的荣誉证书,徐元明淡然一笑,“荣誉只代表过去,最重要的是不断努力,持之以恒。”他谦虚地说,“宜兴紫砂,说起来是独特的资源和文化,我们应该珍惜,应该发扬光大,这是我们业界人士的责任。”是的,紫砂陶艺已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变革时期。时代赋予了宜兴紫砂艺人新的历史责任。我们从徐元明身上看到了希望,闻到了宜兴紫砂春的气息。
的确,徐元明靠实力成就今天,凭理想铸造明天,元明就是元明。
琴瑟和谐 比翼双飞
徐元明之爱妻沈龙娣是位颇有名气的“多面手”。她既能制壶,又会陶刻,还有一手好书法。谈起取得成就,她说:“一半功劳应归于老徐,是他言传身教,使我在艺术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1981年刚满17岁的沈龙娣进入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她性格文静,不善言谈,从小酷爱书法,刚进厂旋被挑选专学陶刻。5年后与徐元明结成秦晋。后受夫君影响开始学习传统紫砂手工技法,使陶刻与传统的制壶方法得到完美结合,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作品《春竹》,2001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铜奖,《冰片石瓢》2002年在天津举行的首届“弘艺殿杯”大奖赛中荣获传统金奖,更有自己设计创作的《曼生十八式》,尽显人生的艺术风采,受到业内名家的高度评价和收藏者的喜爱。
在工作室里,她从书架上取下一幅书法,放于桌面打开一看,“以壶会友”四个行书大字赫然入眼,其结构优美,行笔流畅,柔中带刚,毫无半点女人味。若不是亲眼所见,难以置信出自其手。听了我的赞赏,站在一旁的徐元明开玩笑说:“当初我娶她为妻,是贪着她有一手好书法……”顿时室内响起了一阵笑声。
徐元明多次与能书擅刻的妻子携手,创作了不少备受收藏者喜爱的作品,其中,匏瓜提梁、石瓢、周盘等,可谓珠联璧合,妙趣横生。2007年广东省收藏协会紫砂专业委员会在羊城特意主办了“徐元明、沈龙娣紫砂艺术精品展”,充分彰显了徐元明夫妇的艺术魅力。
采访接近尾声,当记者问起他儿子的学业情况时,徐元明拿起一把壶高兴地说:“看,我们今天泡茶的这把壶,就是儿子日前出炉的处女作。”我从主人手中接过细细品赏,其壶线条流畅,比例得体,大方风雅,不见嫩气。如果没有主人介绍和亲眼所见,我还以为是哪位艺人所制。徐元明接着说,儿子徐聪今年24岁,大学本科毕业后,毅然辞去多家单位的高薪聘请,回到哺育他成长的丁蜀小镇,潜心制陶。他边说边带着我们走进儿子的工作室。小徐浓眉大眼,脸形方庄,身体结实,精神饱满,儒雅谦和,而天赋形象思维活跃,造型艺术创作的优势与生俱来。为何要选择与“泥土”打交道呢?他坦诚地说,自幼耳濡目染,受到紫砂艺术的熏陶,每每眼见爸妈对紫砂艺术的执着与追求,陶艺情结由此而生。小徐悟性好,聪慧好学,加上有爸妈的身教言传,从锤泥到打片子、泥条,到做壶身、打身筒、制壶嘴、把等,操作规范,手法娴熟,基础扎实。我们相信,这株生长在陶艺园里的壮苗,不日定会结出喜人硕果。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