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5-10 来源: http://www.zisha.com
2011年的5月格外火热,为期4天的“2011河南第三届紫砂艺术节”为这份火热再添一把热度,惹得中原人人话紫砂。而本报《收藏》版联手宜兴紫砂名家勇跃军、陈暗军、许浒、张菊萍举办的“勐库戎氏”杯河南首届养壶大赛决出壶王,无疑是这场紫砂盛宴当中热度最高的环节之一。
5月8日下午,记者在郑州国香茶城见证了养壶大赛壶王决出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评奖:公开公正透明
下午两点半,比赛现场已座无虚席,由宜兴紫砂名人专为本次活动打造的100把紫砂精品壶由壶友手中回到评奖现场,被工作人员一一登记,分类摆放在评奖台上。雪白的衬布上,德中、得水、六方秤砣、桑扁四款紫砂壶散发着温润的光泽,经过了两个多月的泡养,果然韵味已出。
评委之一、来自宜兴的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顾道荣宣布了壶的评判标准:一不能破损,二不能脏污,三没有抛光打蜡,油润度应当是茶水养出来的。之后,五位评委走到展台前开始评判。
第一组是得水壶,评委将壶逐一拿起来观看,再以手摩挲,咦,这把为什么这么亮?其中一把壶引起了评委的疑问。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王小龙拿起这把泛着贼光的壶细看,再以手拭之,有点黏手,现场用滚水烫一遍,评委们交流之后得出结论,这把壶恐怕搽了东西,光润度不是纯用茶水养出来的,予以淘汰。
第二组是六方秤砣壶,器型端庄,光泽内敛,领养时很是抢手。但这款壶养的时候可要更加小心,方壶的盖子极容易磕碰,果然,其中三把壶都在盖子的一角磕碰了一小点,都被细心的评委看到,拿到旁边首先淘汰。
德中壶这一组最难评判,“水平很接近”,几乎个个光润,很难取舍。评委们再三商议,选出了三把,待评壶王。
台上细心赏鉴,认真评判;台下的壶友和观众屏气凝神观看,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台上的壶都是自己耗费了两个多月的心血精心泡养呵护的宝贝啊!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商议,几组壶终于分别评出了一、二、三等奖和壶王。由顾道荣宣读了获奖名单。顾大师感叹道:“每把壶养的水平都挺高,看得我们眼花缭乱,评判也有相当的难度啊!”
最受关注的自然是首屈一指的壶王――壶型为得水壶的001号,宣读结果一出,台下响起阵阵掌声,记者身边一位壶友艳羡不已:“这号也吉利!”云南勐库戎氏茶业公司河南办事处主任、评委之一冯坤福手捧壶王走到观众中间展示,伴随着阵阵掌声,一时间相机频闪,壶王出尽风头。
赛后,壶友们余兴未尽,继续交流养壶心得,尤其两位来自宜兴的大师顾道荣和王小龙,更成了大家“围堵”的对象,要求签名合影,请教养壶知识,二老有问必答。而参赛壶的几位制作者也来到现场,与壶友们展开现场交流,这一份由壶牵起的两地情缘,得到最具体真实的展现。
壶王:得奖绝非偶然
赛后,记者第一时间采访到了壶王得主王绍锋先生。与他一番交谈得知,王先生夺得河南首届养壶大赛的壶王,绝非偶然。
王先生告诉记者,自己爱壶、养壶已有11年的历史了。以前因工作关系经常去无锡,发现那里的人都有喝茶的习惯。但无锡人喝茶,不像我们北方人大多是一只大茶缸就解决了,而是泡功夫茶,紫砂壶是必备的。久而久之,感受到喝茶是一种文化,而紫砂壶便是这茶文化中不可少的一个角色。慢慢地,王先生从壶盲变成了壶迷。这些年,先后收藏几十把紫砂壶,积累了一些经验,而更多的,是从中得到许多乐趣。
刚一得知养壶大赛的消息,王先生就在第一时间报了名,并第一个领到了壶――001号得水壶。虽然自己已经拥有了数十把紫砂壶,养壶也有心得与经验,但他仍然没有掉以轻心。他雇了专人来养这把参赛壶。“比赛时间短,要想在短短的赛程中就养出来,就不能按常规操作。”对于得到壶王,王先生表示,拿奖不是目的,拥有一把壶,就要用心地去呵护它,如果给他更充裕的时间,他可以把这把壶打理得更好。
壶能养好,有个前提是必需的,就是首先壶好。泥料好,做工好,手法好,对这一点,王先生和壶王的制作者,国家级工艺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的弟子勇跃军认识很一致。勇跃军告诉记者,成就一把好壶,要好泥,好工,之后再加上精心泡养。泥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壶成型后的色泽,行话叫水色好,所谓紫玉金砂,水色好,才容易养出玉质的感觉。这些参赛壶都是手工制作,成型前先要对泥料进行极精细的处理,仅表皮处理工艺,一天下来至少要几千次的打炼,才能将紫砂的砂性与瓷性打造拿捏到最佳。勇跃军说,做壶不只是要用手,也要用心,注入情感,这样做出来的壶,才能让壶迷有所得。
现场交流让工艺师们感受到中原壶友对紫砂壶的热情和痴迷,他们表示,让壶友从养壶中得到愉悦,正是制壶人非常乐于看到的。
期待:把养壶大赛进行下去
现场的火爆显示了养壶大赛的受欢迎程度。不少壶友表示,通过养壶大赛,既可以学到不少养壶知识,又能与壶友们交流,与来自宜兴的紫砂名家交流,真是个绝好的学习机会,希望把这样的比赛继续办下去。主办方表示,首届养壶大赛反应如此热烈有些出乎意料,受到壶友如此欢迎,又能普及紫砂壶的知识与文化,在茶文化日益兴盛的中原,这样的活动,应时而出,顺时而盛,当然应该持续下去。不仅要继续办,还要办得规模更大更热闹,让藏友的收藏生活在紫砂壶的浸泡中,溢满茶香。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