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10-09 来源: http://www.zisha.com
改革潮涌绘宏图,波澜壮阔舒长卷。即将过去的五年是宜兴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五年,也是宜兴市凝心聚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赶超的黄金五年。2006年以来,全市干部群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太湖西线“第一城”为目标,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千年陶都在科学发展中呈现出崭新形象:全面小康社会各项指标如期达标,市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相继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称号;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列第6位……
产业篇:产业升级推动大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是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重要基础,是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宜兴加快实现赶超越位最大最好的机遇。”这是《关于加快宜兴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中的一段内容,也是“十一五”以来,我市经济发展的核心。五年来,陶都各地产业转型发展浪潮迭起,陶都经济也得以在又好又快的发展跑道上疾行。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宜兴市坚持以“调高、调轻、调优”为导向,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积极构建具有宜兴特色、竞争力较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格局。
特别是在打造先进制造业新高地的过程中,宜兴市全力实施了“四化联动”。一是推动支柱产业高端化。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第一大支柱产业——线缆产业的技术改造、装备投入、新品开发力度,使该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占全国的市场份额达到12%以上。目前,总投资35亿元的15条超高压电缆、碳纤维复合导线、3G通信线缆等重大项目正在建设,线缆产业加速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二是推动传统产业品牌化。我市近年中积极实施“质量和品牌兴市”战略,对企业创牌给予重点扶持和重金奖励,企业创牌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十一五”以来,我市新增中国名牌5只、中国驰名商标25件,省级以上品牌经济占比超过40%,国家级品牌拥有量、品牌经济占比均居同类城市前列。三是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我市重点瞄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四大新兴产业,成功引进了国电集团总投资90亿元的光伏风电等一批重特大新兴产业项目,新兴产业呈现出蓬勃崛起之势。到今年底,光伏产能将达到1500兆瓦,风电和核电设备制造销售将突破50亿元,到2012年将分别达到3000兆瓦和150亿元。四是推动特色产业块状化。我市借鉴浙江经验大力发展块状经济,实现了从同类企业的简单集聚向上下游配套的产业集群转变,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目前,我市的线缆、陶瓷入选了“中国百佳产业集群”,线缆、陶瓷、化纤、环保入选了“省百佳产业集群”。同时,周铁大型铸钢件、张渚LED、新庄电光源、万石机电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正在蓬勃兴起,基本实现了“一镇一品、一镇一特”。
作为宁杭线上的节点城市,我市依托区域优势,以“推动传统业态向新型业态转变、推动传统行业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变、推动传统服务领域向服务外包等新兴领域转变”的基本思路,打造服务业发展新高地。围绕打造百亿级市场,按照“打造特色、扩大规模、提高辐射”的要求,建成了中国陶都陶瓷城、长三角金属物流园和中国宜兴国际环保城;围绕发展新兴业态,着力形成了物流、金融、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新亮点;围绕提升城市功能,加快了红星美凯龙、东来商务港、禄漪园酒店、万丽置业五星级宾馆等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近年来,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今年占比将达到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幅达18.5%,完成额始终居全省县级市前列。我市的现代服务业对优化地方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城建交通篇:城市更美丽 交通更快捷
市文化中心10月1日隆重奠基、东氿大厦建设全面推进、荆邑大桥成为城市新景观、老城区改造基本完成、公路建设持续加快、宁杭城际铁路宜兴段快速推进……近年来,宜兴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规模扩张、城市功能提升、人居环境优化的速度之快,让人惊叹、令人自豪。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市连续保持了高强度投入、快速度建设的态势,城市、交通等建设累计投入达200多亿元,相当于“十五”时期的4倍。
近年来,宜兴市充分利用城区丰富的山水资源,大力实施城市景观工程建设。而今的宜兴,龙背山森林公园与城区有机地融为一体,团氿城市湿地公园与云溪大桥的建成使用,将环团氿近10公里的道路全线贯通,全面提升了团氿风光带的形象,也把位于老城区西部的团氿风景区变成了宜兴的“西湖”与“外滩”。为进一步美化城市,我市还先后对城区长达2000多米的南虹河和城南河进行了景观改造,其中绿地改造10万平方米,并在两岸修建了文靖阁、古城墙、水城门等,修复了徐氏义渡等历史文化遗迹,基本还原了明清时期宜兴南城门及护城河的历史风貌。
在做好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宜兴市于2006年全面启动东氿新城建设,目前已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超60亿元,建成区面积6平方公里。东氿新城在建设中始终坚持规划引领,按照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理念,依托独一无二的东氿水体和生态优势,注重与旅游景区建设、城市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自然山水特色元素等有机结合,着力打造功能完备、定位高端、生态宜居、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目前,东氿新城“六纵六横”的主干路网已全面贯通;生态绿化和环境配套基本到位;江苏省宜兴中学、东氿市民广场等公建设施相继竣工;高达243米的太湖西岸第一高楼——东氿大厦已拔地而起;总投资15亿元,集大剧院、青少年科普馆、博物馆、图书馆为一体的文化中心正式开工奠基;南京邮电大学宜兴通达学院、创意产业中心、徐悲鸿城市雕塑公园、大溪河城市公园等工程正在有序推进;凯宾斯基、恒基兆业、苏宁环球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进驻。崛起中的东氿新城正日益展现出强烈的现代化气息和靓丽的生态形象,推动宜兴加速建成宁杭线上最强的节点城市、长三角地区最美的新兴中等城市。
随着宁杭城际铁路的开工建设,宜兴市即将迎来层次更高、舞台更大、前景更广、意义更深的“高铁时代”,宜兴的发展又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从2006年起,我市在市域道路基本通畅的基础上,规划启动了一批新的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项目,“十一五”期间,我市累计投资60亿元,高标准完成了104国道梅塍段、张灵慕线等24条交通公路工程建设任务,新建、改建干线公路总里程319公里,境内国、省、市干线公路基本改造到位,对外连接交通大动脉、对内畅通城乡的快速路网全面形成。为进一步提升“幸福交通”指数,我市还分别于2007年和2009年启动实施农村危桥改造和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共改造危桥800余座,农村公路600余公里,不仅解决了农村群众的出行难题,还为农户架起了一座座致富的“金桥”。便捷的交通缩短了宜兴与外界的距离,高速公路、主干公路、农村公路相继配套建成后,有效地拉近了宜兴与沪宁线、宁杭线各大城市的距离。如今,车辆从宜兴出发1个多小时就可到南京或杭州,2个多小时可到上海,宜兴人多年“快速融进沪宁杭都市圈”的愿望已经变为了现实。
文化篇:千年陶都彰显文化魅力
从“观蝶节”到“戏苑百家”走进宜兴,从精品书画展到广场文艺演出,从民间陶艺藏品展到紫砂全手工制作技艺赛……宜兴这座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一年四季都贯穿着精彩纷呈的文化盛事。高雅艺术和通俗文化交相辉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水乳交融,它们共同组成了和谐文化的交响乐章,激越而欢快,丰富而独特,彰显着陶都不同凡响的深厚底蕴和人文内涵。
在宜兴市,从政府到民间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合力,为文化建设事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撑。不仅历史文化遗存得到保护,政府还出台了扶持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并把公共文化事业作为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要内容,加大投入,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和城市文化标志。 近年来,前墅古龙窑、东坡书院、周王庙、太平天国王府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精心修缮;100多座古桥梁成为文物保护、文物控制单位;人民剧院、陶瓷博物馆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得到大规模的维修改造,新建了一批文化名人园、文化长廊;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高标准实现了“镇有一站、村有一室”,较好地满足了市民精神文化的需求。作为我市的地方文化标志,紫砂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弘扬。2006年5月,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入选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10月,国际陶艺学会和美国中华陶艺学会分别授予宜兴“世界制壶中心”和“茶壶之都”称号;2007年4月1日起《无锡市宜兴紫砂保护条例》正式实施;2007年6月,“宜兴紫砂”作为地理标志商标被正式确认……紫砂已经真正成为宜兴的一张“世界名片”。
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留给了宜兴市丰厚的人文资源。近年来,宜兴市充分发挥地方人文资源优势,放大其效应,提升了地方文化品牌的竞争力。2008年11月,我市成功申报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今年上半年,我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顺利通过国家专家组考察评估。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获得瞩目成果,拥有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8项。“宜兴丹青甲中华”现象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不仅诞生了徐悲鸿、吴冠中等一代艺术大师,新一代亦是名家辈出,全市有上万人从事书画创作。围绕着“陶都”、“梁祝”、“名人”三张文化名片,形成了众星捧月般光华灿烂的宜兴特色文化集群,它们与城市建设、旅游振兴、群众文化生活有机结合,形成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的城市文化新形象。
文化是一座城市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先进文化犹如一面旗帜不断激励、鼓舞着市民。宜兴市城乡朝气蓬勃,形式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积淀着城市的精气神,以无形的力量发挥着提升市民素质的巨大作用。近年来,宜兴市连续举办了多届“荆溪之夏”广场文艺活动,作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深入人心。张渚男欢女嬉、徐舍丝弦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大放异彩,成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载体。邻居节、家庭艺术节、社区文化艺术节、百场电影送下乡、“图书漂流”等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为市民搭建了接受精神道德教育,享受文化建设成果的平台。 城市文化意识的觉醒,使越来越多的市民热心参与到文化事业中来,很多市民自费办起民间艺术馆藏、艺术沙龙,文化之美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我市的文艺创作同样空前繁荣,《名人笔下的宜兴》、《花非花》、《周处》、《爱河滔滔》、《百合花开》等一大批文艺精品竞相绽放,充盈着城市美丽的精神家园。
生态篇:保护生态环境 凸现生态优势
龙背山森林公园里的苍翠山峦,托起一片明净的蓝天;东西氿的清清湖水流过城市乡村,奔向太湖。优美的居住环境、一流的空气质量,令越来越多的宜兴市民享受到了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果。近年来,我市努力开辟科学发展的新境界,全力谱写向生态文明跨越的新篇章。
“十一五”期间,宜兴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生态宜居促发展、治太保源作贡献”的总目标,坚持把生态宜居作为城市的核心价值来追求,把治太保源作为事关全局的政治任务来落实,主动担起治理太湖的重任,深入实施水环境治理十大工程,全面启动了以9条省定主要入湖河道为重点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全覆盖的“河长制”责任体系,分工包干负责制全部落实到位。目前,我市9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均达到考核要求,11个小康断面和41个水域功能区达标率均为100%,连续三年实现了“入湖河流水质优于入境河流水质,当年水质明显好于去年同期水质”目标。通过努力,我市把生态压力变成了生态优势,把环保质疑变成了环境赞誉。截至去年底,全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了18%,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累计削减了34%,提前一年并超额完成了“十一五”减排目标。
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到“有了青山绿水,才有金山银山”,宜兴人的生态理念正在发生嬗变,保护生态环境、打造生态产业已成为宜兴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第一选择。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生态文明是发展的最高境界、生态优势是最大的后发优势、生态建设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的理念,以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三大“生态产业”为主攻目标,带领百万陶都人民打响了转型发展的攻坚战。在前几年关停459家化工企业、115家琉璃瓦企业和所有矿山宕口的基础上,今年又启动了民生环保、琉璃瓦行业整治等工作。近三年来,全市各类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达100%,179个项目被环保部门一票否决,有力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劣质产业的加快退出,不仅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扫除了障碍,也为产业的转型升级腾出了空间。宜兴初步形成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文化旅游业“三足鼎立”的生态型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生产持续发展、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的环境优化增长新路。
呼吸新鲜空气、享用清洁水源,是宜兴市民最为期盼的发展成果之一。2006年,在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等四项国家级荣誉之后,市委、市政府及时提出了创建国家生态市的目标,致力建设一个“山青、水秀、城美”的现代化城市。近年来累计投入20亿元,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监管”的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运行模式。目前,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11座、污水主支管网1200多公里,城区和集镇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同时,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城镇垃圾收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全市14个镇全部建成全国环境优美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始终保持在90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全市森林覆盖率分别达43.4%和27.1%,人均绿地面积达15.6平方米,安全供水率、污水处理率、森林覆盖率、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等生态指标均居全省前列,市民对环境保护的满意率达98.8%。2009年我市成功创建为国家生态市。现在,良好的生态已经成为宜兴的新品牌和新亮点。每一个宜兴人都为自己生活在青山苍翠、绿树成荫、干净整洁的环境中而感到自豪。
旅游篇:生态旅游 魅力四射
连日来,每天都有数万游客乘着国庆长假到宜兴,在茫茫竹海、浩瀚云湖、神秘溶洞中寻幽探胜。随着宜兴市“旅游振兴五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和深入推进,全市旅游总收入今年将达到100亿元,游客接待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年均增长25%以上,宜兴的生态旅游日渐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宜兴市拥有独特的自然禀赋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宜兴市高度重视现代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的巨大影响力,把“旅游振兴”作为发展战略之一,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山水和文化资源,打造长三角地区名声显赫的旅游目的地,把景区做精、把文化做深、把功能做全,全面提升了生态文化旅游业的竞争力。
为彰显宜兴山水的迷人魅力,加快形成在长三角地区、甚至在全国叫得响的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宜兴市紧紧抓住旅游项目建设的“牛鼻子”。依托横山水库而打造的云湖风景旅游度假区吸引了境外、国有、民间资本前来投资,投资总额达数亿元。景区内享誉海内外的大觉寺已经初具规模,展示古今茶叶历史文化的中国茶文化博览馆即将开门迎客;竹海风景区利用4万亩毛竹、1万亩茶园的优势,进行了三期建设,前区改造、山顶观光休闲配套设施、观光缆车项目已经正式投入运营;以充分展示文化内涵的善卷洞风景区整体改造项目全面展开;张公洞景区改造工程全面竣工,漂流、水幕电影等旅游体验观赏项目令人耳目一新。在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我市生态旅游产业整体功能得到新的提高,内涵日益丰富。目前,全市4A级景区达到5家,以自然生态为特色的竹海景区美名在外,特色鲜明、功能完备、连接通畅的大旅游板块初见轮廓,生态的魅力已日益为广大游客所赞叹。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必备要素。近年来,宜兴市旅游六要素得到了不断完善,旅游道路等级得到大幅提升,张灵慕线、丁张线、川善线、宜广线改造全面完成,旅游环线、旅游专线基本形成。去年,我市还结合地方实际,以创建省、无锡市农村旅游特色村为契机,扎实推进“农家乐”旅游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并在全省县级市中率先开展了“农家乐”星级评定工作,促进了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同时,我市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引导旅游单位、乡村旅游点及农家乐饭店,推出民间日常习俗旅游产品、乡村民居饮食产品、传统工艺产品等,充实和丰富宜兴市旅游产品体系。结合生态市创建,市旅游部门还会同相关部门认真调研,引导村(点)加大投入,完善旅游功能。列入首批20家生态(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创建单位涵盖了循环农业、规模农业、生态农业、山景水景生态旅游等多种旅游业态,遍布于宜南山区、太湖和滆湖边、旅游干线两侧等处。在创建过程中,这些创建单位注重从实际出发提高软硬件水平,不仅编印了旅游说明书和示意图,制作了光盘,还新建了游客接待中心和购物中心等,使生态(乡村)旅游示范点成为乡村旅游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美更要会吆喝。围绕彰显宜兴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品牌、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近年来,宜兴市大力实施了“区域联动、行业联合、企业联手、媒体联姻、电子联网”的大旅游促销战略。去年,宜兴市成功举办了中国陶都(宜兴)生态文化旅游节、梁祝文化旅游节、“欢乐中国行”等大型活动,与全国20多个省市的百家旅行社、景区加强结盟合作,进一步拓展了旅游市场。据统计,目前,我市仅景区与外地旅行社新建合作关系就达400家以上,为进一步争取客源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年,我市竹海、善卷洞、陶博馆成功入选上海世博会旅游推荐线路,分享到了世博经济的大“蛋糕”。
民生篇:市民共享发展成果
国庆期间,位于宜城街道阳泉中路的“海福楼”酒店热闹非凡。开业两年多来,酒店生意始终火爆。34岁的店主蒋英豪觉得,作为一个农家子弟,能在城里开一家酒店,完全得益于政府部门组织的创业培训,这让他坚定了创业信心。
近年来,宜兴市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不断加大民生投入,扎实推进各项民生工程,构建了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全社会的慈善救助体系,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蒋英豪的创业故事,是宜兴市实施创业培训工程,以创业带动和促进就业的成功事例。就业是民生之本、富民之源、稳定之基,始终备受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尤其是2005年以来,我市把就业工作重点放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民知识培训工程相继实施,提升了农民的就业素质。至目前,全市有近10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收入。
国庆节前夕,周铁镇分水村农民赵培荣从江苏宜兴农村合作银行分水营业部,领取了失地农民基本生活补贴和老年农民基本养老金。老赵手捧这两笔钱激动地说:“这两笔钱就好比政府送了我一个养老的儿子。”
赵培荣的话,说出了宜兴市许多农民的心声,这也是宜兴市社会保障工作中的一大亮点。近年来,宜兴市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体系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了社会保险制度带来的实惠。一方面,社会保险的范围和对象不断扩大,保险险种也从原来的养老、失业保险扩大到“五保合一”,并且把社会各个群体、各类人群都纳入了保障范畴,城镇、农村养老保险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8.2%和92.2%,城乡低保实现一体化。另一方面,各项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月养老金、老年农民基本养老金和城镇无保障老年居民养老补贴标准分别从2005年的810元、31元/月提高到现在的1341元、68元/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交费标准由45元/人·年提高到300元/人·年,提高了近6倍。与此同时,弱势群体得到更多关爱。所有镇都建立了慈善分会,慈善基金认捐总额达5.6亿元,位居全国县级市前列,通过大力实施慈善救助“六大工程”,每年用于救助帮扶的资金达2500多万元,年受助人数达1.5万人次。
“这几年政府办的实事太多了,其中老百姓最叫好的就是喝上了横山水……”近日,记者在新建镇臧林村庄西组采访时,庄西组组长储跃民说起饮用水,感触颇深。
新建镇饮用水供给的变化,是宜兴市居民饮用水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宜兴市先后投入近20亿元,用于饮用水源地保护和供水主支管网建设,107万宜兴市民都喝上了稳定的Ⅰ类水,这在全国都不多见。在实现优质横山水全覆盖的基础上,去年我市又新建了总投资3亿元的横山水库供水主管网复线工程,启动了总投资8.1亿元的油车水库建设,供水管网和供水水源都将实现“双保险”。而像这样的政府实事工程近年中还有许多,如经济适用房建设、老城区改造、“平安宜兴”创建等,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据介绍,自2002年以来,我市直接投入实事工程的资金累计已超过百亿元,一项项实事工程让城乡居民切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爱和温暖,也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与安康。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