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09-01 来源: http://www.zisha.com
一批明代至民国时期的古壶在中山四路的玉鸣轩艺博城展出,它们是中国紫砂史的缩影。
清初的“十六竹壶”,制成十六根竹的形状的紫砂料,编成壶形,竹节错落有致。“高潘壶”,在清朝中期同广州的关系很密切。它是清代兼具行商和收藏家身份的广东富豪潘仕成制作的。收藏家李明说自己收藏很多,但是潘壶只有两三把。将近两个世纪以前烧制的“潘壶”,大多数随着潘氏家族的迅速衰败而流散,目前存世数量不多,但是品质却非常稳定,保持了相当高的水准。(采访:十二把壶可以说是紫砂史小缩影。包括了从明末到现代的大师作品。)有藏家说,用紫砂壶泡出来的茶,味道如何,同到底是不是大师作品关系并不大,最关键还是壶的制作用的泥土。(采访爱好者:采访爱好者:要想能泡出好茶的壶,一定要是老泥,烧制时火候一定要恰到好处。/李明:要看紫砂的颗粒、排比,如果是很自然的就是真正的紫砂泥,如果很抢眼、鲜艳的很可可能就是假的。)常见的典型紫砂泥,产于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一带。爱好者买壶的时候,要记得留意泥料的产地了。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