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06-01 来源: http://www.zisha.com
今(1)日早上9点,来自海内外的45支表演队,将在成都金沙遗址东大门的青羊大道上,用载歌载舞、别出心裁的“天府大巡游”,拉开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序幕。约1公里的表演大道上,近3000名演员将与数万观众尽情狂欢。
据了解,本届非遗节以“多彩民族文化·人类精神家园”为主题,在13天的时间内,将开展300余项节会活动,全面展示世界各地绚丽璀璨的民风民俗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搭建国际舞台,尽展原生态魅力
在非遗节开幕式“天府大巡游”中,45支队伍将以最原生态的表演,倾情演绎《神州风采》《异国风情》《华夏奇葩》《天府情韵》《蓉城锦绣》五大篇章。
近3000人的演出队伍里,国外队伍有13支约350人,分别来自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澳洲等五大洲,主要有英国苏格兰风笛、澳大利亚风情表演、哥伦比亚民间舞蹈、马达加斯加土著舞蹈、以色列卡迈尔民间艺术等。队伍数量最多的是非洲,来了5支队伍;人数最多的队伍是以色列卡迈尔市民间艺术团,有50人参加演出。
届时,沿途数万群众,或着盛装、或化彩妆、或戴面具,将和中外艺术家一道,共同呈上一场精彩绝伦的非遗盛宴。
【热点】浪漫的苏格兰风笛
英国的谢菲尔德是成都的友好城市,今年又正好是谢菲尔德风笛乐队诞生101周年,所以风笛乐队的演员们对来蓉参加非遗节感到十分开心,表示本届非遗节是该乐队迎接下一个100年的很有意义的新开始。乐队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和美妙的机会,我们非常乐意与成都人民一起感受苏格兰风笛的浪漫风情,我们将为大家带来精彩表演。”
探索生产性保护,博览会的“三点一线”
设立于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的博览会,将是本届非遗节的重头戏之一,活动区域用“三点一线”的格式,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
“三点”即中国小镇B区、公园文化主题广场、国家级非遗项目展览馆,一线指连接“三点”的清淳路。“三点一线”中,包括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展区、“5·12”大地震四川重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成果展区、中华老字号传统美食展区等六大展区。
博览会活动部副部长龚健告诉记者,此次博览会打造的重点是“灾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小镇B区里,将以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展区为中心,以灾区非遗展览、传承人展演为主要内容,集中展示成都市、阿坝州、绵阳市、德阳市、广元市、雅安市等地震重灾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面对灾难不屈不挠、积极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和成果。
博览会将突破单一的静态展示,采取“展览、展演、展销”三种手段,增强博览会的吸引力。“比如,我们着重组织非遗项目的产品销售,将部分产品的销售常态化,以此推动非遗国家公园成为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的基地和市场平台。”
【热点】既饱眼福又饱口福
博览会上,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项目可谓目不暇接:宫灯、杨柳青木版年画、天津泥人张、藏族唐卡、布艺老虎、唐三彩烧制技艺、苏绣、宜兴紫砂制作技艺……而四川省各市、州项目如德阳潮扇传统工艺、中江手工挂面工艺、泸州油纸伞制作技艺等,也将一一呈现在海内外观众面前,独特神秘的工艺流程,必定会让参观者大饱眼福。
欣赏了神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食展区将为观众带来中华老字号的美味体验,龙抄手、陈麻婆、赖汤圆、钟水饺、夫妻肺片、荣乐园、盘飧市、耗子洞等本地及外地中华老字号,将让大家一饱口福。
600万人次参与,“非遗节”打造大众节日
本届非遗节也是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的盛会,民众的节日”。开幕式“天府大巡游”、非遗公园博览会、演出活动、分会场活动、闭幕式晚会等等,都是直接面向百姓和中外游客举办,其中绝大部分是公益活动,预计直接参与的代表、游客和市民将超过600万人次。
非遗节期间,京剧、川剧、黄梅戏、越剧、河南越调、秦腔、调腔、东北二人转等进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8个剧种的精品节目将轮番上演,原生态民族歌舞、传统曲艺、木偶、杂技、古琴等传统非遗表演也将一一出演。
这些演出除了在成都市内5个专业剧场内演出外,还将在武侯祠大戏台、文化公园大戏台等市区公园戏台演出24场,除此之外,各演出团队还将奔赴各地开展慰问演出。而在金沙遗址博物馆、文殊坊文化保护片区、郫县安靖、崇州以及都江堰设置的5个分会场,也都会突出地方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非遗节真正成为民众的节日。
【热点】《五洲同乐》花舞蓉城
开幕式上成都板块表演的大型巡游舞蹈,融入了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及丰富亮丽的时尚元素。由成都文化艺术学校表演的舞蹈《五洲同乐》,不仅将在巡游中亮相,还将深入基层,向普通百姓展示演出。
《五洲同乐》取其为全世界人民在非遗节舞台上欢歌笑语以及和谐同乐之意,在演出中不断变化队形,使行走的舞队气势恢宏,而姑娘们的舞蹈婀娜多姿。【写真】不惧35度高温美女光脚跳起非洲热舞
5月31日下午,参加本届非遗节开幕式“天府大巡游”的国际展演队伍,进行了开幕式前的联合彩排。来自非洲毛里求斯的赛卡舞蹈团和马达加斯加的可爱艺术团率先欢腾起来,与现场观众来了段热情洋溢的互动。他们用节奏强烈的鼓点、幅度夸张的摇摆向成都人宣告:“正宗的非洲热舞来了!”光脚跳舞原是非洲传统
“一起来吧!”踩着啪啦啪啦的动感鼓点,毛里求斯的赛卡舞蹈团率先向现场观众发出邀请,他们的汉语发音非常不正宗,但火一般的热情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赛卡舞蹈团有6位演员,他们黝黑的肌肤、鲜艳的裙摆十分惹眼,一露面就引得观众将相机、手机齐刷刷对准他们猛拍。还没轮到他们表演,团员们已抑制不住激动心情,大方摆出各种姿势让大家拍照,兴起之后还现场来了一段非洲热舞。
许多观众发现,彩排现场的地面,温度高达35摄氏度以上,但所有团员都是赤脚上阵。“这些非洲美女光脚踩在柏油路上,不烫脚不难受吗?”面对大家的关心,翻译表示“完全不用担心”,因为打光脚跳舞是非洲大多数舞蹈的传统习惯。演员们跳舞的时候不穿鞋,才能感到人与舞蹈融为一体,跳得更来劲。可爱艺术团心系灾区重建
同样来自非洲,马达加斯加的可爱艺术团的几十位演员以热烈奔放的土著表演,引得围观观众不断赞叹:“太好看了!太让人兴奋了!”
随团志愿者告诉记者,这个团队在两年前的首届非遗节就参加过开幕式大巡游,热情的成都人民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接到本届非遗节的邀请后,他们欣然同意前来参加,并出于支持四川灾后重建的目的,所有的经费都由他们自己承担。
记者看到,这些非洲演员们在舞蹈的时候身体充满爆发力,姿势充满动感,引得周围不少年轻人也毫不羞涩地跟着扭动起来,激昂的鼓声带动了大家的情绪,快乐在人群中不断扩散。
【花絮】门票“作”扇
本届非遗节开幕式“天府大巡游”印制了5万张脸谱门票,设计上独具匠心:它有一张A4纸那么大,用硬纸制成扇子模样;正面是不同的戏曲脸谱,背面是非遗节各项活动简介,既可获取信息又可在拥挤的观览人群中扇风驱热,以后还可以作为工艺品挂在家里,真正是一票多能。边茶“建”馆
博览会雅安展馆已基本完成布展,馆外墙面和柱子,都是由一块块规则压紧的边茶砌成的,散发着茶香。墙面上还用当地著名的荥经砂器进行装饰,地域特色鲜明。
【数字】
45本届非遗节开幕式的巡游表演,共有海内外45支队伍参加,表演者近3000人。其中国际队伍13支约350人,国内队伍32支约2600人。600非遗节共有室内剧院演出、公园大戏台演出等56场,加上各分会场的活动,演出总数超过600场。1000非遗节博览会有来自世界各地逾1000个非遗项目参展。1000参加本届非遗节的海外嘉宾、演出人员将超过1000人,几乎是第一届海外参与人数的两倍。【看点】名剧种名剧团名角儿600场非遗演出走近百姓
10余项非遗剧种,5个专业剧场,3大公园戏台,56场剧场惠民演出,几百场分会场演出……持续13天的非遗节期间,一共会有600多场各类精彩演出走近百姓,让大家感受到“全民共享”的非遗节的快乐,使非遗节真正成为“文化的盛会·民众的节日”。
非遗节演出工作部部长蔡德明说,相比上届,“本届非遗节演出活动与专业团队更多,剧种更丰富。”
全部600多场演出中,戏曲是主打,各个演出剧种都是进了国家级非遗名录的,而表演团队许多是高水平的专业团队,如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安徽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河南省越调剧团、吉林市戏曲剧团、重庆市川剧院等,都是国内一线的知名剧团。
蔡德明说,在56场高水准的剧场演出中,不仅有京剧、川剧、黄梅戏、越剧、河南越调、秦腔、调腔等精品剧目,还有原生态民族歌舞、传统曲艺、木偶、杂技、古琴等传统非遗表演,“精彩程度肯定会让大家眼前一亮。”
据初步统计,此次邀请的省内外专业演出队伍达30余支,参演人员达800余人,众多名家名角,给本届非遗节注入了不少“星味”。“黄梅戏名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韩再芬,越剧名角蔡浙飞,古琴演奏大师龚一等,都将加盟演出。”蔡德明说。
【探营】徽墨传人揭秘千年徽墨
5月31日,在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内,徽州展区已经完成布展,飘出一股浓浓的墨香。首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安徽省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厂长周美洪,被全套制墨家当——坐担、天平、磨具,以及码得整整齐齐的5000块徽墨围了个团转。
作为徽墨制作的名家,周美洪准备在今天揭幕的非遗节上大显身手——用现场演示的方式,揭秘千百年来久负盛名的“文房之宝”徽墨的制作全过程。一块墨要十三道工序
得知记者想提前一睹制墨的全过程,周美洪显得很高兴,开始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制墨分为炼烟、和胶、杵捣、成型等十三道工序。”所有的制墨原料如油烟、牛皮胶、冰片、梅片等和好之后,要竭力搅拌均匀,然后杵捣……“古时制墨以青石作臼,檀木作杵,非常讲究。”
杵捣后的原料,放在墨墩上用六磅锤翻打,然后分成一个个小墨馃,在恒温板上搓成墨丸嵌入墨模,再将入模之墨置于坐担下,以墨工的身体重量把墨压平正。
“松烟和胶这二者的最佳配比,只有徽墨企业掌握。”周美洪自豪地说,日本的京都和奈良的几家墨厂,在配料上都越来越接近徽墨,但他们制出的墨质量仍然难及徽墨。每年都在开发新品种
在周美洪带来的成品墨中,各种精美的花色图案印在漆黑的墨身上,看上去光彩夺目。据记者了解,近年来徽墨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有了茶墨、青墨、朱砂墨、五彩墨和古香古色的手卷墨的生产,并且每年都在开发新的品种。“其实,徽墨制作是一种有市场前景的非遗项目。”周美洪介绍道,他们的墨大多销往日本和东南亚,为无数游客和收藏家所喜爱。后继者需要大力培养
不过,徽墨和其他一些非遗项目一样,也时时遭遇到传承“瓶颈”。一个是墨的配方,“1000多年来传男不传女,一直没有流传到外面。老胡开文墨厂1957年公私合营以后,合作的人每家都掌握一部分制墨的技术,然后凑起来,就是一个质量比较好的墨的配方。如果墨的这个配方继续这样保持下去,说不定哪一天要失传。”
配方的传承相对还算简单,技艺的传承才是真正的难题。为了制作佳墨,“每道工序都要求精准,工人要有定力有耐性,我们厂招描金工人的时候,我就要求话要少。”周美洪说。但是,如今年轻人爱这一行的毕竟越来越少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周美洪说想了很多办法:一个是每过一段时间都招收一批新员工来培训,一个是跟当地的职业学校合作办班,让制墨技艺得到广泛传承。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张珏娟 裴蕾 颜婧 采写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