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04-23 来源: http://www.zisha.com
摄影 王建一
摄影 王建一
人民网·天津视窗4月23日电:大红色的仿古门楼,古韵浓郁的街道,褐色的店铺仿古门……经历了22年的变迁,如今拥有着121家店铺和600多个地摊的沈阳道古物市场正等待着吉时的到来。上午9时30分,伴随着缤纷纸烟花的升空,覆盖在沈阳道古物市场牌匾上的红布由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揭下,备受关注的新沈阳道古物市场正式开街。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市场提升改造只是振兴沈阳道古物市场的序幕,随着劝业场地区大规划的落实,沈阳道古物市场将成为华北地区乃至东南亚的收藏“宝地”。
从未想过离开沈阳道
老商户:二十多年沈阳道“三变”
经历“三变”
——地摊·铁皮屋·店铺
“我在沈阳道已经二十多年了。”被同行称为“瓷器王”的王敬原指着对面的一幢二层小楼说,那就是他的店铺。未改造前,店铺已经很破旧,门楣和廊柱的红漆与彩绘已经褪色。这次改造,它们被重新装饰,焕然一新。王敬原说,这是他在沈阳道经历的第三次改变。
沈阳道成为古物交易之地是在1987年。那时,王敬原还只是一个收藏者,常到沈阳道淘宝。那年月,他一个月才挣四十多块钱,一半都花在了淘宝上。后来,他在沈阳道摆起了地摊。“那时的沈阳道,地摊连着地摊,满街都是人,满地都是货。因在露天经营,得看老天爷的脸色吃饭。三九天穿上军大衣练摊,一冻就是大半天。遇到雨雪天气,连摊儿都出不了,这种情形持续到了1992年。”那一年,沈阳道正式成立了“古物市场”,搭建了许多铁皮屋子,王敬原和一些同行便挪到了屋里。“我主要卖瓷器,东西放在屋里不磕不碰,丢不了,而且天不好也能做生意,挺好的。”不过,沈阳道地势低,一下雨就积水。王敬原最怕下雨,看到阴天就不敢离开市场,得看着水势变化,不断把货物搬到高处。
几年后,他搬进了现在的店铺。“原来这间店铺在沈阳道算是最好的了,尽管店里有管道,却不通暖气。有些商户装了空调,多数还点着炉子,即使如此,到了冬天还得穿上羽绒服。搬进店铺的最大好处就是不太担心下雨了,因为门口有半米高的台阶。不过,还是进过两次水,泡了不少东西。”王敬原说。
尽管挺艰苦,但二十多年来,王敬原从未动过离开沈阳道的念头。“这里早成了天津古玩界的中心之地,全国各地的‘收藏虫子’都认这里,用圈里人的话来说,‘魂’在这儿。”
聚财之地
——好东西曾让人挑不过来
“发财兜,发财兜,买我的发财兜保你发财。”集市上卖布兜的人如此吆喝。沈阳道市场人来人往,看上去生意好做得很,而淘宝之人往往也会有意外的收获。二十多年来,沈阳道让不少人兴旺发达过。
“沈阳道可真出过不少好东西。”王敬原感慨地说,“乾隆年间宫里的葫芦瓶,当时几万就卖了,现在可是天价。再比如后来拍出上千万的明成化青花九秋罐、明代早期携琴访友大梅瓶……都是行家从地摊淘出的宝贝。”
“早期的古物市场,好东西多到让人挑不过来。”王敬原说,“曾有一筐光绪时的官窑粉彩,卖价几千元,当时竟然没人要;一对紫檀太师椅,三千元,居然卖不出去。这些东西放到现在每件都能值套房子。”
买卖过程
——就是一场心理战
一名中年男子走进王敬原的瓷器店,目光落在了一个不到10厘米高的蓝釉暗花小瓶上,对方将瓶子里里外外看了个遍,用食指轻轻叩了叩瓶身,瓶子发出清脆的响声,然后问:“这瓶子多少钱?”“200。”店铺老板低着头,一边擦拭着手中的紫砂壶一边回答。“80吧!”中年男子还着价。王敬原抬起头,伸出手指比划着:“最低150。这是清末的,可不是仿货。”中年男子皱了皱眉头,犹豫了一下,又仔细打量了一下瓶子付了钱。
“这样的顾客大多是冲着真货来的,有些顾客进了店里只是草草地巡视一周,目光游离,这样的顾客基本上没有买的意思。”王敬原说,“看似普通的看货、询价过程,更像是买卖双方的一场心理战。我也经常购买一些古董,有时通过卖主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可以判断出他卖的东西是真品还是赝品。有一回在沈阳道上看到一幅名家的字画,卖家开价6万,实际上当时的市价能卖十几万。我听到卖家的开价,忍着惊喜不敢流露出来,也不敢太关注这幅字画,当即付钱成交,捡了个大漏。”
过去“风景”
——收税都是地摊特色
地摊永远是沈阳道最奇异的风景,早年连收税都有“地摊特色”——管理员和税务员在市场里溜达,仔细记着每个摊上都摆着些什么,过会儿回来发现少了点什么,一准是卖出去了,就按照行情算出应缴纳的税。王敬原说:“所以那时沈阳道的管理员,也算是半个行家。”
从凌晨三四点起,就有人在市场里摆开摊位,东北、山西、陕西、北京、山东……你能听见各种口音的人在这里买卖东西。穿着旧裤子、背着又脏又大的书包的,八成是老淘客;背着挺新的书包、四处新鲜地看东西的,一准儿是慕名而来的游人;要是运气好,也许还会瞧见杨少华这样的大腕儿;再早些年,冯骥才、马未都等人也都是这里的常客。而在那些看上去挺普通的面孔中,或许就有故宫博物院和全国各大博物馆来的专家学者。
周四的时候,有不少摊子甚至摆到了店铺门口的台阶上,只差一步就进了别人的地盘儿。但店铺的主人们很少说什么,因为不少人也是摆摊起家。王敬原说:“都是地摊练出来的,没摊这条街还热闹不起来了”。
从王敬原的店铺外向不远处看去,就是友谊新天地商城,再向外延展,就是滨江道和南京路这样的繁华之地。而沈阳道还是旧日胡同般的模样,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这次改造后,它要被打造成步行街,尝试着和周边的风景一同融入旅游线路中。你看现在商铺的地面、门脸儿都亮堂了,肯定更能吸引游客——沈阳道的新生之机也就来临了。”沈阳道古物市场管理办公室的吴云光主任说。
冯骥才
逛地摊才能
体会发现的乐趣
冯骥才表示,天津的古物交易起源很早,最初是在天津的码头进行古物交易,后来的交易场地在估衣街和娘娘宫。沈阳道是自发形成的古物市场,自发是一种好形式,市场的形式不应该是单一的,不应该什么都有计划性。沈阳道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地摊精神”和“草根气质”。地摊接近了经营者和顾客之间的距离,很多顾客就是冲着沈阳道的地摊来的。可以说,没有地摊就没有沈阳道古物市场。“地摊会出源头货,逛地摊能体会发现的乐趣。而摆在店铺里的货则是人家发现的,如果只逛店铺不逛地摊,是体会不到淘宝乐趣的。”
何志华
先有沈阳道
后有北京潘家园
天津市文物博物馆学会民间收藏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何志华表示,沈阳道在全国古玩市场上占有着重要地位。“沈阳道古物市场形成初期,我就隔三岔五来逛逛,淘淘宝,还经常到天宝路去看看。过去,天宝路旧物市场被老百姓称为‘鬼市’。后来,天宝路‘鬼市’被取缔,它和沈阳道是没有可比性的。古玩界有‘先有天津沈阳道,后有北京潘家园’的说法。上世纪80年代末,沈阳道古物市场形成后,很多北京人常来沈阳道淘宝。那时,潘家园古玩市场还没成形,一些北京人从天津淘宝回去后,常拿着淘来的古物到劲松(地名,离潘家园不远)卖。后来,北京的潘家园古玩市场才逐渐形成。”(单学熙 于海珍 马春霖)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