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12-19 来源: http://www.zisha.com
产于江苏省宜兴市的紫砂壶不仅精巧典雅,而且讲究在茶壶上题刻诗文绘画,浓缩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使茶具增添了传世价值,正所谓“杯随字贵,字随壶传”,深受人们钟爱。
紫砂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有诗赞道:“小石冷泉早留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北宋文豪欧阳修也诗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紫砂壶由1200多度窑火烧成,最能保存茶纯与温度,因而举世闻名。它的神奇,得益于质地细腻,且有很强可塑性的宜兴紫砂泥。
明代州高起《阳羡壶录》记载,明正德年间,宜兴吴仕的家僮叫供春,原名龚春,他随吴仕到金沙寺读书,从和尚学艺,所创制茶壶叫“供春壶”,质朴古雅,有“供春之壶,胜如金玉”之誉,成为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壶艺大师。
供春之后,紫砂壶的发展在明清时代经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明万历年间;第二个时期为清康熙、乾隆年间,最有名的制壶名家是享有“紫砂才子”之誉的陈鸣远,造型以仿自然生物为主;第三个时期为乾隆、嘉庆年间以陈鸿寿为代表的文人壶制作。陈鸿寿号曼生,浙江杭州人,著名书画家,尤精篆刻,为“西冷八家”之一。他曾在宜兴任过三年县宰,看过劳工们的制壶场面,甚觉有趣,由此喜爱紫砂壶,那时候宜兴制壶高手以杨彭年、杨宝年、杨凤年三兄妹最为著名,于是陈鸿寿手绘十八壶式,与杨家三兄妹合作,创制出尽善尽美的“曼生壶”,其特点是融造型、书法、绘画、诗文、篆刻艺术为一体,壶腹上常镌刻山水花鸟,形成独特的文人壶风格,奠定了后来壶艺发展的基础,使紫砂壶超出单纯茶具的浅层意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曼生壶”的壶底有“阿曼陀室”印,壶柄有制壶名家彭年小章,壶身有陈曼生的铭文。
在某种意义上说,宜兴紫砂如果没有文人墨客的参与,也就没有今天的辉煌。特别是紫砂壶经作者署款、印章和文人雅士铭文,使之不同凡俗。据记载,时大彬生活在明朝万历年间,他在世就已经声名大振,“知名海内”,明崇祯元年刊本《初刻拍案惊奇》第二回,描写汪锡的室内陈设:“壁间纸画周之冕,桌上砂壶时大彬”,可见时大彬在当时社会上的影响。就是这位陶艺大师,他也题写壶铭,“叶硬经霜绿,花肥映日红”,“一杯清茗,可沁诗脾”,这便把茶的清雅独特风味和令人舒心怡神的奇效描写了出来。
明崇祯年间制壶名师沈子澈,所制砂壶古雅浑朴,他的菱花壶刻铭:“石根泉,蒙顶叶,漱齿鲜,涤尘热”,字体遒劲中带飘逸,潇洒中见古拙。
历史上紫砂题刻诗文最辉煌时期是清代。壶艺大师陈鸣远擅长于挥毫,自制自镌刻书法,他有一壶的铭文是“吸甘泉,瀹芳茗,孔颜之乐在飘饮”,其字超逸有致,有晋唐风格,他制壶的代表作是天鸡壶,通体呈紫棠色,色彩凝重,光华润泽,腹部刻有“柏叶随茗至,椒花逐颂来”。
清代诗人、书画家郑板桥曾特意在自己订制的紫砂壶上题诗:“嘴小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板桥是个极有性格的文人,他的诗有针砭时弊的意思。
陈曼生所创制的曼生壶的壶铭,文字大多都是与茶事相关的诗句,清雅淳永,流传最广。匏壶壶铭为“饮之吉匏瓜无匹”,月壶壶铭“月盈则亏,置之座隅,以为我规”,方壶壶铭“内清明,外直方,吾与尔偕臧”,这些题词铭句,刀法遒劲,书法“眉字隶书尤为别致”,可算是文学艺术在紫砂壶上的经典名作。
《供春壶》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