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08 来源: 紫砂之家
中国自古就有许多珍惜时间的名言,比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比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些格言教导我们珍惜人生的一分一秒,利用有限奋斗时间,创造无限可能······余生很短别浪费!
这是一个有关紫砂匠人马吉的故事。
早晨十点,马吉老师已经从炼泥坊回来了,自律的作息时间让他养成了早起的习惯,提前安排一天的事情,因为24小时对于他来说很短暂。
· 好泥料是做壶的基础
生长在黄龙山旁的马吉,从小与泥为伴。早些年舅舅开矿,家里因此囤了不少好泥料,后来他为此专门建了炼泥坊,始终坚持用好料、炼好泥。这些都是劳苦活,又浪费时间,但他不厌弃,马吉很能吃苦。
“紫砂”是什么 ?
它不是沙,也不是土,而是马吉的心头好、掌中宝。
“紫砂”是矿石 !
但它也是宜兴独有的宝贝,是有“泥中泥,岩中岩”称呼的矿石。深藏于山体坚壁中,开采难度大,原矿成为制壶的紫砂泥,要经过诸多加工工序,最是考验制壶人的耐心和功夫。
手艺人,“守艺人”,耐心和坚持必不可少,制壶也是一样。
刚开采出来的紫砂矿石,质坚如岩。只有露天堆放,摊晒风化,历经数月的风吹雨打,以自然之力方能化解它从岩层中带来的原始锐气。
再经机器磨粉、过筛筛选、下缸浸泡、起缸干燥、捶打成泥等六道程序,最后阴凉放置,慢慢陈腐,短则几年,长则十几年,这是马吉老师炼泥必须经历的过程,很多制壶家庭都会提前囤泥,以备后用。
· 好工艺成就好作品
好泥料当然要搭配好做工,恩师王福君将毕生所学传之授之,并将自己珍藏的好泥料分享给爱徒,让其摸索,学习。
打泥片、拍身筒是每天的基本功,从艺至今马吉仍然每天坚持做这些,从拍泥片到制壶,每个细节都不疏忽,这是身为一个匠人的责任。
好壶必用好泥,泥料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壶的优劣。马吉老师说,掌握好泥性,什么壶形用什么泥料,这是制作一把好壶的关键。
烧制也是一本大学问,起初以为好泥料就可以做出好作品,但“烧制”更需要精确计算,不懂这些的马吉,在师父的精心教导下,少走了许多弯路。
· 好作品应该拥有好气度
做壶是从简至繁的过程,马吉喜欢简单明了的事物,所以光器是他作品的主要器型。以圆为坯,整体虽无过多装饰,但富有张力、有韵味的作品来之不易。
作品《禅钟壶》在第十六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中,获“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这款作品是马吉众多作品中第一件获奖作品,临近比赛,并没特意准备的他最后竟摘得比赛头筹。
意料之外,但收获与付出总有结果,不过早晚。
2. 作品《闻雨》在2012年陶艺创新作品展评活动中,被评为金奖。
不同于大诗人陆游的“夜阑闻急雨,起坐涕交流。”该作的创作背景是清新明快的,倚窗观雨,侧耳聆听,水滴缓缓滴下,泛起了紫砂壶上的一阵涟漪,以此为题,精心创作。
3. 作品《福道》在2013年中国厦门茶叶、茶具、茶文化博览会精品茶具展评中,获得金奖。
长寿、富贵、健康、美德、善终,这是中国人对“福”做出的最早阐释。马吉老师将更多的古人智慧融入作品创作,福我利他,道行天下 。
4. 作品《玉龙禅钟》在2014年,被宜兴市徐悲鸿纪念馆、宜兴市美术馆永久收藏。
此壶是马吉与王福军老师的合作款,作品身筒略收,张力十足,肩部挺扩,制作难度大,刚制作时壶肩总会坍塌,往往算好比例,结果还是屡次失败,花费一个多月才得以成形。
5. 作品《合福》在2016年中国名茶博览会碧螺春文化节中国紫砂艺术精品展中,获得银奖。
此壶以茶入梦,以福入壶,人壶合一而没有分别,全然渗透于天地之中,与万物融为一体。
马吉老师其道在于做事不考虑功禄、不考虑非誉巧拙,甚至无形体四肢之思,这是艺术之福,亦是匠人之道。
匠工之器,品质之心,实则是创作之精神。
它是自然界所不具有的,而是经手艺人长期实践、磨砺、创造出来的美。相似的泥土,传递的是不同的情操、追求和感受。
新品到店
《石瓢》
马吉
石瓢,壶中之王,独具美感
壶身呈梯形,造型浑厚朴拙
壶嘴简洁见力度、壶把多呈倒三角势
与壶身之型互补,形成和谐的美学效果
弱水三千非吾饮,君子恬啜石瓢露
一瓢足以!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