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1-09 来源: 紫砂之家
宜兴,人杰地灵,山青水秀,风景宜人,喝太湖水长大的世代紫砂艺人凭借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通过蠡河向世人传授着历经时代变迁而长盛不衰的紫砂艺术。
当时的社会大环境
晚清时期满清政局动荡,政治因素影响紫砂发展甚巨,清末紫砂陶业也经历了由盛而衰,然后得以恢复和发展的曲折过程。
紫砂陶业在社会不稳定的情况下发展艰难。尽管如此,大批紫砂匠人依旧积极投身于紫砂创作之中,寄情于壶,以艺传人。因此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这批手艺人为紫砂艺术到达巅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清中晚期 邵友廷制紫泥线圆壶
大亨之后,他盛名于世
邵友廷,“晚清紫砂八大家”之一,清朝道光至同治年间宜兴上袁村人。他精工壶艺,尤其善于制作蛋包壶和掇球壶。后传艺于继子程寿珍,为其造就了坚实的制壶基础,程寿珍因得其真传,故多次摘获国际金奖,成为一代制壶名手。
他虽成名于制壶名家邵大亨后,流传于世的作品不多,但均古朴敦厚,深静稳健、姿态端庄完美、口盖严合。他尤擅长制作方圆器和加彩壶,且大多盖有“友廷”两字的椭圆形阳文篆印,壶身线条流畅,泥色滋润、胎骨厚重、小者秀巧玲珑、大者美观幽雅,可以说每件作品都是珍品。
清 邵友廷款木瓜壶
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紫砂壶泛起镶锡、镶铜、镶玉、镶金和锡包壶等。留存于世的清代乾隆年间邵友廷的半瓢工艺壶,壶盖和壶把处均镶嵌有田青白玉,壶底刻“乾隆邵友廷”款五个字样、造工精巧,是一件难得创作紫砂精品壶。
承上启下的创新之路
掇球壶:友廷掇球即邵友廷所作,此壶秉承了“大亨掇球”壶身势雄气沉的特点,但对大亨掇球进行了大胆的再创作,在壶身与壶盖的连接部拉高成壶颈,壶嘴微曲略直,显得冲力之势更为突出,壶口设计放大,壶盖抬高成三分之一的半球状,壶钮球形更圆,与“大亨掇球”相比,整体壶形更贴近“掇球”之名。
从审美角度欣赏,应该说:“友廷掇球”是“大亨掇球”的再创造和再发展,在“大亨掇球”与“寿珍掇球”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邵大亨《掇球》
邵友廷《掇球》
程寿珍《掇球》
矮蛋包壶:曾为邵大亨所创,是邵友廷之名品。容量较大,软提,适于家中与茶坊间携带,为清末茶坊的流行款式。
壶身圆浑丰满,线条柔和,和颈饰云肩线,挺而精细,口盖母子线配合,稳如天压地。盖内钤“友廷”二字楷书椭圆章。罐钵之盖式,用手抓开启冲泡茶叶,边饰双线,中有一小气孔。壶嘴三弯,伸展自如,圆腴光润,品茗端拿摩挲,手感触觉舒适。
泥色为紫红色,久用光润如古玉,亚光闪亮。底为凹形,颇有特点,在任何场合放置平稳、结实。钮为半圆形,丰腴流畅,中置一孔,铜把作软提,便利提携。矮蛋包壶为打身筒手工成型,口部用刹凹法,内部光润无泥迹,技艺难度较高。
邵大亨《蛋包壶》
邵友廷《矮蛋包壶》
在宜兴陶瓷博物馆的名人名作展厅里,至今陈列着三把掇球壶,分别是大亨掇球、友廷掇球、寿珍掇球。 友廷“掇球壶”,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作为清末制壶名家,他的紫砂壶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历史意义,于科技进步的今日,他的名字不是时代更替能够冲淡的,是刻在骨子里的民族技艺,生命宣言。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