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8-06 来源: 紫砂之家
从零基础到脱颖而出
2007年,中学毕业就只身前往宜兴,那年他17岁。和其他17岁少年不同,孙长书已开始谋存生计。来宜兴找份工作,养活自己。机缘巧合下,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周建辉老师。起初老师对每位学徒都有硬性基础要求,几经周折,他终于可以跟随老师学习制壶,这一切对他来说,来之不易。
讲解制壶理念
孙长书零基础,显然他要比别人更努力,才能继续留下来做壶。接下来的日子里,他起的格外早,睡的特别晚,勤加练习,不敢懈怠。短短一年便掌握了入门知识,在同期学徒中脱颖而出。他平时很听老师的话,主动学习性强,深得老师喜爱。直至相识谈跃伟,受到谈大师的细心栽培和指导,开始制作花器,迎来了人生的转折。
与壶结缘,携手紫砂
其实每位艺人做壶,都是从传统器型开始学习,孙长书也不例外。2008年接触花器,他便深深爱上了做壶,钟情于此,乐此不疲。在所有花器中制作梅桩壶他尤为擅长,他说梅桩壶在花器中随意性较大,可以自由发挥创意,不受其他器型影响,可以由简入繁,做熟练了慢慢的化繁为简,这样一把梅桩壶的精气神都在了。
他与妻子结缘也是因为紫砂,原本两人都不是宜兴本地人,因为爱好壶艺制作,结缘于此。深耕紫砂许多年,如今已在丁蜀创立了属于他们的工作室。两人相濡以沫,互帮互学,似知己甚于连理。他的第一把梅桩壶也是因妻子喜爱梅花,有感而作。
模仿摸索,精进创新
从艺生涯里,他最崇拜的紫砂艺人就是陈鸣远。有一次,他参观博物馆陈列的鸣远作品斜梅桩,被深深吸引。由于展出面只能看到壶的一侧,回家后他便自己摸索,靠想象捏出壶的另外一面。这款壶的壶嘴略细,在制作过程中成型不易,失败多次,遇到过很多棘手的问题。虚心的他便向师傅多次请教,反复练习,终于成型,这也是他梅桩中的经典之作。
终于成功了,他却谦虚的说仿其型容易,仿名家气度难于上青天。所以就只有多做多练,多摸索多请教,才能进步。这种好学的精神只是他成功的一半。现在他经常做壶到凌晨4、5点也绝不懈怠,这一坚持就是十年,恍如昨日,他努力在证明自己对紫砂的热爱,对梅花的钟情。
孙长书现场演示贴花,动作娴熟,短短十分钟几片枝叶跃然壶上,以假乱真。他的妻子也在一旁的工作台上忙于自己的创作,两人都忠于艺术,热爱陶艺。他对作品要求极其严格,所以一年才完成两件创新之作。为了制作出符合要求的作品,他自己研究制作很多顺手的制壶工具,再难的壶型在他手里也变得容易许多。
闲暇之余,他喜欢接近自然,听风听雨,观山赏云,大自然让他产生灵感,并运用于制壶技艺。
他说17岁开始学做壶,至今已有10年,年少时心浮气躁,做壶10年,磨砺10年,如今做壶已将性子里的棱角磨平,此刻就想静下心好好做壶。一贯的坚持,才有今天的成绩。
紫砂之家主持人现场采访孙长书
采访间,紫砂之家主持人半开玩笑的问他:大片市场都是做光器的,选择做花器后悔吗?
他却回答:“如果时光倒退十年,我还是会选择做花器,行内做花器的年轻人较少,但我就是爱做花器。制壶时间不能使用空调,会对胚体造成影响。如今,夏天的时候天气热不能开冷气,冬天更苦,不能开热风,但10年也就这么坚持下来了,不后悔。”字里行间透露着他的笃定、坚持、韧劲,让人折服。
他觉得紫砂壶在现代年轻群体里边,会越来越受欢迎,因为都市的快节奏生活,喝茶可以让人身心放松,静下心来思考。一把梅桩壶,形态俱佳,气韵不凡,足见开在梅花丛中的已是他坚韧刚毅的品质,苦寒磨来的功底。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