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7-08-23 来源: http://www.zisha.com
这是一个紫砂供春盆,乍看之下貌不惊人,打开盆盖,却别有洞天。原来,在这样一个原始古朴的盆里竟藏着两只微塑成的紫砂蟋蟀,它们正活灵活现地在振翅打斗。细如发丝的触角、薄如纸片的双翼似乎还在晃动着,如果不仔细看的话,还真以为是两只活生生的蟋蟀。其实,相较于外表的古朴,它有一个很有气势的名字,“蟋蟀盆――两将相争”,而它的创造者就是宜兴紫砂陶艺家顾惠君先生。
蟋蟀盆采取供春原始手法,用大拇指和食指在直径12.8厘米的紫砂供春盆中微塑出两只紫砂蟋蟀。这是顾惠君在1984年首创的紫砂微雕艺术,是前无古人的紫砂工艺,更是填补了紫砂界超写实艺术的空白,而当时他年仅27岁。
蟋蟀盆是如此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又具有浓郁的孩提生活的童趣,让人不禁想了解顾惠君的童年生活。
出生于陶艺世家的顾惠君今年五十岁,艺名惠玉,是一代紫砂宗师顾景舟的嫡系传人。受家族的熏陶,它从小就对紫砂陶艺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虽然是出了名的调皮贪玩,但也表现出与其它孩子不一样的悟性。一次,老师顾景舟要求他和他的师兄姐妹们把他们近期的作品罗列在桌上,让他逐一点评,为示公正,上面都不署名,对物不对人。当顾景舟走到一件作品前,突然两眼发光,指着作品说:“此人将来前途无量。”大家闻后莫不大惊失色,因为这件作品正是出自调皮捣蛋的顾惠君之手。
成年后的顾惠君性格大不同于小时候,显得更为低调内向。他给人的印象是不善言辞、谦虚稳重。尽管出道早,他却不显张扬也不显狂妄,他很少在圈内指东道西,或有贬损他人之语。只一直默默地研制他的壶,他说,他一生就喜欢作壶。他的壶就如他的性格,壶虽小,却能流露出一种大气,一种力量。
在艺术创作中他主张个性化,顾惠君认为要在学习传统的同时有所创新。这也成就了他开创紫砂微塑微雕艺术的先河―――蟋蟀盆,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技艺和绝技。2002年,他制作的蟋蟀盆、生命之源、神韵福寿壶这三件珍品被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永久珍藏。当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朱成如问他有什么要求,他却很朴实地说了一句:“我的作品终于找到归宿了。”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早在北宋《宛陵集》中就有了对紫砂茶具的文献记载。苏东坡喜爱用紫砂提梁壶烹茶,才会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明代文学家李渔对紫砂壶有着“名壶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的评价(宜兴古称阳羡)。明人文震亨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许次纾也说:“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林清玄在散文《无我的茶》中说:“宋朝以前的人喝茶,都是用大壶大碗。寻找心灵自由的僧人,为了四处云水参访,为了在林间品茗,发明了紫砂小壶,以便揣着小壶在人间游行,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就坐下来喝一泡茶;或独自行走时,在山边水湄,坐下来与树木和溪水共饮。这是紫砂壶的由来,因些,紫砂壶中有着浪漫的心,是为了自由、为了无我而创造出来的。”用紫砂壶泡茶,使用年代越久,壶身色泽就愈加光润古雅,泡出来的茶汤也越醇郁芳馨,甚至在空壶里注入沸水都会有一股清淡的茶香。我们姑且不去论证紫砂壶的来历,但紫砂壶在有形和无形中有着它自己存在的价值,更何况自由、无我确也是世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顾惠君在制壶时也在追求自由、无我的境界,充分挥洒着自己的创意。有这样一个得到“壶韵”称号的作品,壶呈紫红色,壶腹上刻有一幅浮雕的景湖山水图。独辟蹊径的将紫红绿黄黑紫砂五色土用手工自然绞成的山水画面,在运用微雕手法雕琢大小山峰和松树,在两峰之间刻画太湖美景,画面上方椭圆印章“顾”与整个圆形画面寓意日月同辉。山水图平时看不清什么,但用功夫茶的小杯水一泼上去,利用壶内外吸水性能的差异,使这幅立体的山水图立刻动态起来,很是绝妙!这一作品获得了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艺高纵情天外,品端添趣壶中”的题词,顾惠君也以此自勉。
对于生命的思考,每个人都或许有过。华罗庚认为:“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生命的延续正是顾惠君在创作陶艺作品生命之源的理念。如一张苍老而斑驳的树皮,已然失去了绿色的希望,然而几只金龟子却活泼的爬行在行将枯朽的树皮上,惟妙惟肖的展示着深秋时的情与景。这一静一动,一生一死,在鲜明的比对下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生命之源,源于生命,这是永恒的生命。正如美国诗人郎费罗所说:“不要以感伤的眼光去看过去,因为过去再也不会回来了,最聪明的办法,就是好好对付你的现在。”
仿神州返回舱的作品就更具时代感了,将现代科技工业产物运用与古老民间传统工艺相结合,见证了我国近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重大事件,是陶艺创新设计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举。这样的作品有很多,如“99澳门回归壶”、“2002世纪和平壶”、“圆梦飞天壶”以及承载东方红音乐的“国声壶”,这些都是顾惠君对祖国日新月异的感慨和历史见证。在2001年一代名臣包拯诞辰一千年之际,他设计制作的3000毫升方正大“包拯壶”,分别无偿捐献给北京故宫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他还热心公益事业,他对安徽合肥包孝肃公祠旅游产业开发给予赞助,还发江苏宜兴社区浇筑公路260米。几十年来,他一直发社会在保护、收藏、喜欢紫砂的各级人士免费鉴定咨询,发国家和民间保存和收藏紫砂珍品贡献自己的力量。 (胡晶婧)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