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3-22 来源: http://www.zisha.com
陶艺的诞生是文明的进步,享受和创造一门手艺的品位,则是一场华丽的惊喜。像生器紫砂陶艺制作者陆文华,便乐此不疲地陶醉在他的艺术世界里。
一种灵魂愉悦的参与,一种精神本质的还原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东坡居士的咏竹情怀不仅成为陆文华的创作主线,更成为了他的艺术个性。他擅长制作以“竹”为题材的各类像生紫砂陶制品,“竹”椅、“竹”壶、紫砂“竹”板……无不惟妙惟肖、巧夺天工,对形象的刻画浑然天成,营造出浓郁的竹韵气息。
陆文华
在陆文华工作室,一切似乎都在传递着竹子和紫砂陶命中注定的融合,一件件紫砂制“竹”作品,让人难以分辨出究竟何为紫砂、何为竹子。陆文华随时随地发现美丽,体验共鸣,宜兴物华天宝,素有“竹的海洋”之美誉,而居所附近便有当地知名的竹器市场,流连其中,每每情之所至,便心有灵犀一点通,各种创作灵感也水到渠成,不止是竹形作品,他的每一次创作都来自于灵魂愉悦的参与,就像在此时、此地、此景、此情里,艺术得到了自然而然的眷顾。
工作室门首挂着一对刻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十字的细长紫砂“竹”板,会客厅中央也挂着一块以紫砂泰斗顾景舟大师题写的“精气神”为原型的大型紫砂“竹”板,每一件作品都出自陆文华之手,处处不离竹,好似早就与生活融为一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有着十分丰富的象征意义,虚心、高洁、坚韧、正直、谦逊……如果说,创作这些像生制品源自热爱,那么作品所承载的内涵就是一种精神本质的还原,通过紫砂语言流转情怀,又通过泥与火的淬炼回归自然状态。
精确到真假莫辨,搭配至恰到好处
像生紫砂陶的设计讲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既有适当的艺术夸张,又不失原汁原味的本色。陆文华的每一件像生制品,就像是对自然和生活的复制,从整体式样到细节刻画,无论是大小比例还是结构融合,均可以用“极致”二字来形容。比如紫砂“竹”椅,它的难度不仅在于原型复制,而是其中的卯榫结构、镂空搭配,由不得丝毫马虎,必须精确到毫厘,才能保证成品惟妙惟肖、稳重端庄。用紫砂像生技法来诠释红木元素,也是其作品的一大亮点,或是整套20件木匠工具,或是让人眼花缭乱的整套全手工制壶工具,无不形神俱佳,逼真生动。当然,一切并不像我们眼中看到的表象一样,比如每次创作前都必须研究物品原型,画出最终图纸方案,光一把“斧子”就做了五件样品,光一把“竹”椅就耗费了整整半个月,每一件作品都必须至少烧制三次以上,窑温、配泥都必须精益求精……
说实话,若不是陆文华老师提前告诉我这些是用紫砂材质制作而成的话,我定然是分不出真假的。也罢,是真是假,但求一心,有时候,作品就是创作者艺术状态的重现,它们精确到真假莫辨,搭配至恰到好处,这份对艺术的恪守与严谨,就像对生活的忠诚和热爱,能够从生活提炼至艺术,又从艺术回归到生活,莫不是一种幸运。
紫砂“竹”椅
艺术,本质是相通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紫砂陶制作技艺、木工技艺……融会贯通的一点,便是对传统手艺的敬畏与传承。
形态能创造存在感,色彩会带来真实感
能将像生紫砂做出异彩丰呈的花样,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就算是一套古雅精美的“文房四宝”,也同样带给人内心的充实和温暖质地,仿佛与生活、与自然握手言和,在形式和色彩的交融里独有一番风情。
陆文华早年曾在徐秀棠雕塑车间学习各项制陶基本功,近十年来更是醉心于像生器的创作,形态能创造存在感,这种感觉来自于人与器物的合拍,而每一种眷顾都离不开近乎痴迷的努力,为了营造出逼真的竹子与红木色彩效果,他更掌握了一套泥料配置和调色的绝技,使我们能够进一步享受到色彩所带来的真实感。
用陶艺的形式延续对传统手艺的传承使命,用惟妙的色彩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情怀。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