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2-25 来源: http://www.zisha.com
2月23日下午,宜兴有关方面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蜀山窑址上竖起巨幅宣传牌,明令禁止社会人员在蜀山古窑址上盗挖陶瓷残片。今年春节期间,蜀山山麓出现群体性盗挖事件,山体遭到一定程度破坏,有些林木的根系因为盗挖行为而出现高度裸露,甚至被连根刨起。记者昨天下午从宜兴有关方面获得证实,当地已经紧急制止了这一涉嫌违法的行为,并将严肃查处涉及这一事件的当事人。
蜀山窑址刚成文物富矿
古窑残片就被疯狂盗挖在宜兴,紧邻太湖西岸的蜀山海拔不高,却家喻户晓。据宜兴文管委有关专家证实,宜兴蜀山窑群位于蜀山脚下、蠡河边上,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蜀山窑群是宜兴烧造紫砂器的重要窑址遗存,从明代中后期到20世纪60年代薪火相传、窑火不绝,生产历史长达500余年,产品几乎涵盖了明清时期宜兴陶瓷器的所有品种,各类品种齐全,时代特征鲜明,是研究明清时期宜兴陶瓷乃至中国陶瓷发展演变的宝库。
据毗邻蜀山的宜兴紫砂工艺厂老艺人介绍,1955年,作为宜兴紫砂工艺厂前身的蜀山陶业合作社在蜀山古南街成立,如今紫砂艺苑拥有高级工艺师职称的艺人绝大部分是那个年代开始拜师学艺的。设在蜀山古南街的蜀山陶业合作社第三工场当时主要生产紫砂壶,那时从事成型(制壶)的著名紫砂艺人有朱可心、王寅春、裴石民、顾景舟、吴云根、任淦庭、蒋蓉、沈小六、施福生、徐盘大、唐祝和等。
宜兴阳羡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宗伟方先生向记者介绍,清代周高起著《阳羡茗壶系》 一书中有“陶穴环蜀山”的描述,记录蜀山古南街周围生产紫砂陶器的土窑数量之多。2006年,南京博物院考古人员在蜀山古窑址考古,发掘面积334平方米,出土各类陶、瓷标本万余件。从出土器物来看,款识类型多样,有堂斋款、人名款、店号款、诗联款、年号款、花款、器名款、伪托款等300件以上,为蜀山作为宜兴紫砂金粉之地的说法提供了有力佐证。据了解,正是基于宜兴蜀山窑址考古发掘的初步成果,社会上一些文物贩子和当地一些群众悄悄“瞄”上了作为文物富矿的蜀山窑址,非法采集和盗挖历代陶瓷残片,以至于位于蜀山山麓的明代地层和早期窑床濒临破坏。
紫砂名家发起制止盗挖
古窑有待于进一步考古2月23日,在盗挖现场,记者目睹遭受破坏后的蜀山山体满目疮痍,叫人痛心。“宜兴作为全国闻名的陶都,蜀山、黄龙山和青龙山是陶瓷工业赖以发展壮大的重要源头,也是紫砂陶技艺及制作工艺保护传承的重要载体。这些人在春节期间悄悄在蜀山上疯狂盗挖陶瓷残片,以此牟利。不能再让这些行为毁了我们陶瓷之都的子孙田!”在宜兴紫砂艺苑,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华健说。
据记者了解,正是华健这样的紫砂名家通过个人微信平台等途径呼吁制止盗挖行为,发生在蜀山窑址上的群体性盗挖行为才及时得到严肃制止。
“蜀山窑址是文物富矿,绝不容许遭到人为破坏,而且,蜀山窑址所涉及的考古类型学和器物学鉴定等工作内容是前所未有的,有待于进一步考古发掘。”宜兴文管委官员对于日前发生的蜀山窑址被盗挖行为,作出如此表示。
据介绍,去年年底,南京博物院与宜兴方面邀请全国各地文博专家在宜兴开展专家论坛活动,聚焦蜀山窑址的研究和学术价值评估。期间,《蜀山窑紫砂器的材质特征》、《管窥明清时期宜兴蜀山窑址出图紫砂壶标本制作工艺之演变》等论文,对厘清宜兴紫砂工艺发展和传承历史、宜兴窑在中国陶瓷历史上的地位等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宜兴作为中国著名陶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脉厚重。宜兴紫砂器烧制历史悠久,器物种类齐全,窑址分布广泛,紫砂标本堆积丰富。同时,宜兴紫砂器存世较多,不仅为宜兴紫砂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也对宜兴紫砂文化传承扩散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