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集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新闻 >> 行业资讯 >> 新闻详情

年轮:中国文化遗产日 记录中国文化遗产

时间:2007-06-09 来源: http://www.zisha.com

    从去年起,国务院规定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日”,到今年周岁了。同样兴起于去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热潮依旧轰轰烈烈,但到底什么选上了、什么落选了,多数人并不知道。也许是为了复苏中国人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些许记忆,央视全力打造了纪念“中国文化遗产日”的专题纪录片《年轮》。和者众,但动者少,不少人对“记录遗产”这件事的态度是“参观”,或者是“瞻仰”——对于距离如此遥远的事情,一边高谈发扬光大,一边只做是立此存照。

    宜兴的紫砂壶制作技法正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人不明白:全国的紫砂壶皆有铺天盖地之势,至少看上去这一物种还远没有到达“遗产”的地步,为什么相关人员依旧如此心急?“市场上的壶多了,说明需要的人多了,说明做紫砂壶有钱可赚了,但这种表面上的‘繁荣’并不能代表紫砂壶制作技法能够被完整地传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桂珍制作紫砂壶超过50年,在她看来市场对于一种文化或是一种技艺产生强烈的关注,对于保护这件事来说不是坏事,也不是什么好事,“真正懂得紫砂壶的人,有,不多,市场上的反应大多来自盲目。需要廉价,需要‘大师’,好,10元一把的壶,不计其数的‘大师作品’,都有,都说自己是宜兴紫砂手工壶,但问题是哪儿有那么多紫砂,哪儿有那么多会做壶的人,现在不少壶是用模子翻出来的,图的是利润,很省事,但对技法传承来说,太有害了,能想象一个紫砂壶大师连基本的泥条都打不好吗?”周桂珍始终坚守着传统的紫砂工艺,一年的作品超不过两位数,其中的绝大部分被来自中国台湾或是日本的藏家收藏了,在周桂珍的记忆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宜兴收购、定制手工紫砂用品的就是这些人,“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藏家对于紫砂壶制作技法的保护和传承产生的是真正的推动作用。”

    有政府扶持,有市场支持,在看上去很美的条件下,身处其中的核心人物,感觉并不太好。“申遗”在火了商人、火了商品的同时,却也将保护这件事烧得变了形,到底该怎么保护?是留住大师的经典作品,是把产地开辟为新兴的旅游景区,还是用摄像机将一种工艺流程全程录下来就算完事……是炒作还是挽救,是个问题。

    其实对于传统文化遗产的流失,关注、叹息、痛心的人长久有之,只是真正将眼泪转变为口水进而化为汗水的人比较少罢了,黄永松就是少数愿意为此流汗的人之一。1971年,当黄永松创办《汉声》时,目标很单纯,就是想成为“传统民间文化的基因库”。但长达三十余年的坚持,使《汉声》成了一个符号,一个代表记录濒死文化的符号。

    1997年,黄永松在浙江苍南县山村采访的时候,发现了一种叫“夹缬”的染布工艺,就是用夹板硬夹住来染布、做蓝印花布。而在此之前,在普遍的认识中,原本以为这个工艺已经失传了上千年。作坊主陈康算说,夹缬制作过程非常麻烦,而现代人又很少再使用这种布艺,因此,他决定要打掉染缸,关闭这个或许是中国现存的最后一个夹缬作坊。听到这个决定,黄永松毅然决定买下一年的货:一千条。这样,作坊主就能继续保留这个工艺。随后,黄永松在《汉声·夹缬》一书的开篇,写下《千条夹缬》的开篇:认购夹缬,共同挽救这种即将失传的民间工艺。杂志出版之后,一片震动,甚至连浙江当地的学者都找到黄永松,表示想去参观夹缬作坊。夹缬活了,虽然不火。但一本杂志、一己之力挽救一种文化遗产,幸或不幸?如今的苍南县小山村已经被当地政府开发成为了一个旅游地,国家也对夹缬拨了款,但10年过去了,又有多少中国人知道了夹缬这种唐宋遗风?

    市场和政府做不到的事情,媒体也做不到。

    其实,拥有这份尴尬的远不止夹缬,“申遗”了若干批,每一项都是言之凿凿,每一项都是泪流满面,但过程就像在一截断木上用刀深深重刻年轮——一时深刻了,但不能改变的是断木的事实。不能怪罪相关部门“功利”,如果没有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恐怕文化遗产连变味的机会都没有了。不能怪罪一干平民“无知”,作为文化的创作者和载体,不能否认的事实是,隔阂和断代已经导致了相当所谓文化遗产丧失了发展或是活着的基础:有速食的超女快男,谁能静下心来体味昆曲中的莺红柳绿;有刺激的电脑电视,谁能长抒口气步入苏州园林……大环境变了,大背景没有了,而这一切都不是一个纪念日,或是一次“申遗”成功能够解决的问题。

    但坚持是好事,寻回那些蕴藏在文化遗产中的魂魄,也许不是一代人可以做到的,可放弃很容易。何日能将国人与所谓文化遗产之间那道玻璃拿开,成全全国人与睽违过久的文化真谛的真正接触——历史断层,无可度越,唯有反思与坚持,才能使后辈永远有大眼界在。

    几许苍凉

    每到“文化遗产日”前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显得格外紧俏——有人忙着为它申报评奖,有人忙着为它举办论坛……然而,到底有多少人能够准确地说出它的含义?

    人们是这样为“非物质遗产”下定义的:“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活动和口头文化表述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宗教礼仪、风俗、手工艺、建筑、计算以及各种艺术表达手段。”口口相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特性,却也为保护工作增加了难度——怀揣绝技的老艺人被现代青年取代;祖传的民族图案被现代图案取代;民间的口头文学被现代网络文学取代;历史悠久的手工艺品被现代日用品取代……面对传播手段更为高科技的“现代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迫退到了角落。尽管近几年,“申遗”如同“炒作”、“恶搞”这样的词一般,被当做社会流行语传诵、效仿着,但却依然不能抹去藏于其中的几许苍凉。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紫烟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