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0-22 来源: http://www.zisha.com
2003年的冬天,记者在丁蜀镇龙溪公园附近的“陶泉居”工作室第一次见到了朱丹。
当时朱丹不到30岁,还是一副女孩子气。她安静的坐在泥凳旁做壶,眼神专注,神情利索。她给人的一个深刻印象是“静”:精心做壶,精心钻研,精心对待窗外的世界。一位正处在“玩”这一年龄段的女孩子,能够以这样的“静”投入紫砂艺术,也许这正是她能够在壶艺上崭露头角的一个重要因素。
2015年9月8日,当记者在丁蜀镇公园路东头的朱丹紫砂艺术馆再次见到朱丹时,10多年的岁月不仅让她的壶艺更加精湛,而且在她脸上增添了成熟、从容、淡定。她还是那么“静”:静静地做壶,静静地练习书画,静静地看书。她的静,让人想到了“宁静致远”这个成语。记者相信,她坚持这样走下去,一定会成为紫砂艺术之路上的远行者。
——朱丹印象
记者:“紫砂接力有来人”,这是已故的一代“花器大师”蒋蓉为你题的词。当年蒋蓉大师为你题这样的词,寓意深远,既是对你壶艺“初露锋芒”的肯定,更是对你寄予了厚望。请你谈谈当年蒋蓉大师为你题词的情况。
朱丹:蒋蓉大师是一位我非常崇敬的大师,她老人家对我的教诲、指点、关爱,我终生不忘,1998年,我创办了“陶泉居”工作室,蒋蓉大师就住在我工作室的前一幢楼里。在我眼里,蒋蓉大师是紫砂艺术上的一座高峰。我一心想在壶艺上得到她老人家的指点,有时候便主动带着自己的作品登门求教;有时趁她出门散步把她请进工作室,请她对我的作品点评。蒋大师平易近人,每次都很热情,针对我的作品,优点肯定,缺点一一指出来,并教我如何改进,他老人家对我非常厚爱,先是为我题词“朱丹壶丹心”,后来在她82岁那年又为我题词“紫砂接力有来人”。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创作了“逸竹壶”,壶盖是超薄的,既要不失圆,又要不畸形,很难做;壶把是一段弯曲的“竹子”,与壶身连接处很细,一不小心就会折断,同样很难做。蒋大师看了“逸竹壶”后,觉得我这点年纪就能做出具有一定难度的壶来值得鼓励,便欣然为我题写了“紫砂接力有来人”,并在题词上称“朱丹女弟”。多年来,我一直把“紫砂接力有来人”作为自己紫砂艺术上的一个追求目标:好好做壶,多出精品,争当一名出色的紫砂接力的后来人。
记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蒋蓉大师对你的教诲、指点、关爱,意见远远超出了“一日为师”的概念。你不忘大师的恩情,每年清明节总是手捧一束鲜花,在大师墓前祭拜,这足见你对大师的尊敬和感恩。在紫砂圈内,你是一位成名比较早的人,而且有人说你的紫砂壶是由外向内热的,这是怎么回事?
朱丹:我学艺比较早,17岁就进了宜兴紫砂工艺厂徒工班,之后拜在“顾脉李门”李昌鸿大师的门下学艺。24岁那年,我在北京办壶展时,有幸认识了著名书画家范曾,不仅听了他的一堂书画艺术课,而且得到了他的题词:壶中别有神仙日,岭上犹多高士云。也就是在这次壶展上,香港一位喜欢紫砂壶的老板看中了我的壶,邀请我去香港办壶展。北京壶展结束,我回到家后立即投入紧张的准备工作。我的想法是:既然要出去办壶展,就得有作品;既然要把自己的作品在公众面前展示,就务必展示好的作品,不仅为自己争光,更要为宜兴紫砂争光。如果一次壶展办砸了,咋自己的脸面是小事,而砸了紫砂的形象是大事。两个月后,我应邀到香港举办个人壶展,期间每天作现场制壶表演。应该说,这次壶展比较成功,我的作品在香港得到一些壶迷的热捧。我记得有对夫妻壶迷,每天都来看我作现场制壶表演,并把我现场制作的壶买下来。也许就是因为这一缘故,后来一些壶迷为我总结,说我的壶是由外向内热的,但我给我自己的总结是:作为一名紫砂人,无论是由外向内热的,还是由内向外热的,关键在作品。
记者:说到作品,我们立即想到了一个关键词:创新。有些紫砂艺人一辈子没有自己的作品,一直在仿制别人的东西,而你从艺以来,仅获得国家专利的创新作品就有40多件,这实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创新,已成为你紫砂艺术一个最鲜明的特色,请谈谈你的创新。
朱丹:我不能说我在创新上取得了多大的成绩,但我可以说我在创新上一直是很努力的。我觉得一位紫砂人在艺术上是否成功,一个很直接的评判标准就是有没有能够获得大家好评的创新作品。为什么要创新,这其中的道理大家都明白,然而如何创新,也许每个人的理解和做法就不一样了。我对创新的理解和做法很简单:以传统为根基,就是创新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而有传统作为根基,创新就不会跑偏了方向,作品就不会失去壶艺的血统,创作有自己想法的作品,就是作品无论是技、形、神、气、韵、意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我创作的“一品竹段壶”,看起来是传统作品,但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都有了变化,该壶以一段竹为造型,呈墨绿色,弯曲的竹枝构成壶钮和壶把,其曲卷翻飞的“竹势”和“竹度”恰到好处。在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师精品博览会上,该壶获创新艺术金奖。“大雄宝璜壶”以存世极少的良渚文化“璜”为题材,整个壶的造型分为壶身和壶座两部分,分则为“璜”,合则为“璧”,实用与欣赏兼有。该壶在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获得特别金奖。“申博成功纪念壶”虽然有传统提梁壶的影子,但运用了现代设计手法,把坐落在上海黄浦江边的世博会椭圆形展馆做成壶身,再把法国设计师的花侨造型制成梯梁,既端庄大气,又别出新意。壶身正面镌刻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经叔平手书的“实际机遇”,另一面以行书小刻记载“申博成功”的历史。可以说,这把壶集传统造型、现代设计、名人手书、历史意义于一壶,充分体现了紫砂壶艺的创造性。该壶在2003年获中国十大紫砂茗壶金奖。通过多年的创新实践,我的体会是:要不断突破,不原地踏步。
记者:你在紫砂艺术之路上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有一个人也是功不可没的,他就是你的父亲朱少平。请说说你心目中的父亲。
朱丹:我的父亲有个一名叫“石屏”,他给自己起这样的艺名,就意味着他也是一位喜爱艺术的人。从我记事起,父亲就喜欢写写画画,直到今天,他还是喜欢写写画画。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父亲走的是经商之路。他不能专一从事艺术,于是我便成了他的梦,一个艺术的梦。在我心目中,父亲既是一位慈父,又是一位严父,也是一位挚友。他为了我的紫砂艺术,不惜牺牲自己的事业来帮助我,把一个父亲所能给的父爱都给了我。在我的紫砂创作上,他又经常充当一位严师的角色,挑作品的毛病,提这样那样的要求,让我不敢自满,不敢懈怠。可在生活中,他有时又像是我的一位好友,没有父亲的架子,与我平等、自由地探讨人生,探讨艺术,甚至与我一起创作。“珠丹壶”就是由他设计,由我制作的。这把壶的壶钮像一颗红色的珠丹,壶身为秦权造型,与“丹”字相像,壶把为龙形,因为我的属相是龙;壶身的腰带上铭刻“朱壶丹心”四字。说实话,我在制作这把壶时心里特别激动,因为这把壶不仅浓缩着人世间的父女亲情,而且承载着父亲的艺术梦想。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要安安心心做壶,就不能有这样那样的事来干扰。父亲这样做,就是要为我腾出更多的时间做壶。我的创新作品比较多,这与我有充足的时间搞创作有着一定的关系。
宜兴日报上朱丹的专访
记者:今年上半年,倾注了你心血的《朱丹说紫砂创新》一书正式出版,同时你被评为第三届宜兴十佳青年陶艺家。面对这两件喜事,你有什么感想?
朱丹:在5年前,我就开始动笔,要写一本紫砂方面的纯学术性的书,因为我喜欢创新,所以确定以“紫砂创新”为主题。该书近20万字,共分“继承与定位”“泥料与工艺”“线条与纹饰”“借鉴与创新”“理论与社会”5个章节。我认为,写书的过程,是个探索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总结的过程,今后我还会花时间和精力写一些紫砂方面的书。我能够被评为第三届宜兴十佳青年陶艺家,这既是荣誉,更是鞭策。对于每个人来说,荣誉属于昨天,要想在未来取得新的荣誉,只有更加努力。
艺人介绍:
朱丹,艺名龙溪女,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1992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学艺,在中央工艺美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设计系进修深造。自幼好书画,擅陶艺,尤善创新,喜陶刻,能捏塑,长徒手操作。作品古朴甜醇、清逸隽秀;追传统,求独特,成个人风格。多次参加新加坡、香港,台湾等海内外精品大展,荣获多次海内外精品展各奖项,为中央工艺美院陈列馆、各文物馆,博物馆所收藏。为中外许多藏家所青睐。并入选《中国紫砂茗壶珍赏》、《砂壶全书》、《当代宜兴陶艺名家集》、《跨世纪知名陶艺家集》等紫砂书刊,业绩载入《中外名人辞典》、《中国人才辞典》。1999年国庆,应邀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外名人字典》(共和国卷)首发式。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等中央领导接见,并合影留念。当代壶艺泰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蒋蓉先后两次为朱丹亲笔题词“朱壶丹心”“紫艺接力有来人”。著名书画家范曾先生亦题词道:“壶中别有神仙日,岭上犹多高士云”。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