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8-27 来源: http://www.zisha.com
宜兴陶瓷博物馆紫砂历史馆中陈列有一把极为珍贵的紫砂壶艺作品,名为镶玉包锡壶,此壶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那是在2009年10月22日,美国加州的陶艺家芭芭拉•布朗女士在其丈夫和美国陶艺学会会长周光真先生的陪同下造访宜兴,她怀揣着两把珍藏多年的紫砂壶要捐赠给宜兴陶瓷博物馆,壶艺之精美使人无不赞叹。其中的一把便是镶玉包锡壶。
此壶内胎为紫砂,通体包锡,壶身为柱形分五瓣,俯视好似一朵梅花,壶口突出,壶嘴、壶把、壶钮皆镶玉。壶内底部印有一枚章为“范述曾制”, 范述曾,名廷镇,字子安,号芷庵,武进(今江苏常州)人,能作花卉草虫,并书法,曾与陈曼生、杨彭年合作,善制镶玉包锡壶,造型别致。这把漂洋过海,重回故土的“海归”壶在展示其魅力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疑问,镶玉包锡的工艺是怎样诞生的?这么复杂的工艺又是如何在壶上施展的?
据史料记载,以锡制壶的第一人是明代万历年间的苏州人赵良璧,据说赵良璧仿时大彬的紫砂壶式样,以锡创制成锡壶。而在锡壶上镶玉的第一人是归复初,也是苏州人,以生锡制壶身,用檀木作壶把,以玉作壶嘴和盖顶,他的作品当时就很昂贵。在出土了时大彬柿蒂纹如意壶的华师伊的墓中同时也出土了一把归复初所制的锡壶。到了清嘉道年间,将玉、锡和紫砂结合在一起的壶出现了。据清代蒋茞生在其《墨林今话续编》中记载:“朱石梅坚,山阴人,工鉴赏,多巧思。砂胎锡壶,是其创制。”现在一般多认为镶玉包锡紫砂壶的创始人为朱坚。为什么要用锡包裹紫砂壶,也许是用锡来掩盖壶的破损,也许是锡质地软相较于紫砂易于铭刻,具体原因我们已不得而知,虽然包锡破坏了紫砂壶透气性好的性能,掩盖了紫砂朴实无华的光泽,后世基本很少制作此类壶,但它的出现,可以体现当时紫砂文化与其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为紫砂壶装饰风格的开拓进行的探索和尝试。
镶玉包锡这一装饰工艺虽复杂,但存世的镶玉包锡壶也不少,这把镶玉包锡壶与其它壶不同之处在于壶铭和无史可查的题刻者。此壶正面铭刻“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友香刻”。“友香”这个人在我们现有的史料中没有记载,但在福建省闽南县宏琳厝民俗博物馆中也藏有一把题款为“友香刻”的包锡壶。友香所题壶铭,出自杜甫《望野》一诗,反映的是连年战乱的情景,作者忧家忧国,伤己伤民的感情,迸溢于字里行间。一般壶上题字都会书写山水风景、怡情养性的句子,像这样题有爱国诗句的比较少见。根据壶作者范述曾的活跃年代,在清代嘉道年间发生的重大战争只有鸦片战争,也许这位“友香”正是在战乱中颠沛流离,感受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怀着忧国忧民的心情题下了这句诗。再看壶的另一面刻有一幅石竹图,竹子于石缝中参天而出,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清代郑燮《竹石》一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可以看出题刻者“友香”所怀民族气节,如同竹子一样坚韧不拔、铁骨铮铮。
芭芭拉•布朗女士是一位出色的收藏家,足迹踏遍了全球六十九个国家,参加过许多国际性陶艺研讨会,她的热情、亲和力及对陶瓷艺术事业的奉献精神感染了许多人,芭芭拉·布朗女士无愧为一位国际陶艺外交大使,她捐赠的这把镶玉包锡壶从美国回归紫砂的故乡,壶中不仅融入了先人们的精思巧手,更凝聚了中美陶艺的友谊之情。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