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5-28 来源: http://www.zisha.com
“哥德堡号”归来,吹响岭南文化与紫砂融合的号角
和时代文化,尤其是处身其中的岭南文化紧密结合,已经成为今天河南紫砂商人的普遍做法。周口人刘向阳,是这一理念下的先锋人物之一。
1745年9月,瑞典东印度公司商船“哥德堡号”,在载满中国货物返回瑞典途中不幸触礁沉没。一个多世纪后的1907年,“哥德堡号”沉船被两位海洋探险家成功打捞,发现里面装满茶叶和陶瓷。2006年7月,瑞典派出“哥德堡号”仿古船重走古老航线到达广州,受到广州市民热烈欢迎。
刘向阳抓住这一契机,邀请江苏省高级工艺美术大师季益顺与之合作。季大师的工作室中十几个门徒,历时4个多月,从几十个设计方案中精心筛选,并选用了宜兴上等清水泥的紫砂材质,最终制作出999套“哥德堡号”紫砂纪念珍品。每套为一壶两杯,壶盖刻有4瓣茶芽图案;壶嘴、壶把造型分别为龙头和龙尾,代表着中国传统的象征之物——龙;壶身是绞泥,代表海洋,船在海洋上泛行;一只杯代表瑞典,刻有哥德堡号的船的造型;另一只杯代表中国,刻有长城。整只壶象征着中瑞两国的贸易、文化源远流长。瑞典国王夫妇随仿古船到达广州后,“哥德堡号”紫砂壶还被作为礼物赠送给他们。
刘向阳的创意大受好评,于是2008年,他再度请八位宜兴紫砂壶工艺大师出手,把“羊城新八景”做成茶壶,通过一年多反复设计论证,这一系列的茶壶成功推出,在广州收获了不俗的口碑和销售成绩。随后,他又推出“十二生肖”系列茶壶,“广州亚运壶”、“《广州好》五福壶”等富有时代气息的紫砂系列,受到广州市政府的表彰。刘向阳介绍说,“这些紫砂系列已经是综合艺术品。整个工程要融入很多书画雕刻家的劳动,比如依据前省委书记汪洋提出的‘五个更’奋斗目标而设计的‘天更蓝’壶,除壶型是宜兴的工艺师设计外,请广州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邬梦兆专为这把壶填词,再请书法家将填词书写出来刻于壶身,壶底的印章也专门请本地著名篆刻家制作。”
刘向阳的“羊城新八景”系列紫砂壶推出以后,杭州市政府也找到制作方,要求宣传杭州景色。此外,还有不少紫砂商人已经开始在壶身设计制作上融入中原文化。“我们淮阳县领导来广州看到羊城新八景紫砂壶后,当即要求为家乡设计出代表当地文化景点的壶来。”刘向阳说。
紫砂壶的价值,取决于其作者究竟是哪位大师
笔者对紫砂这个行业不大了解,问及刘立辉等紫砂壶经营者,他们自己出来之后做出了什么品牌,他们立即感知到了笔者对紫砂文化的外行。“紫砂壶没有商家的品牌,紫砂工艺大师们的名字,才是紫砂壶真正叫得响亮的品牌。至于商人,都是打着大师的旗号,才能把紫砂壶收藏业做下去。普通壶与收藏壶的主要区别,一个是造型款式,一个是矿料。因为很多紫砂矿都被承包了,所以几十块钱实用型的茶壶,真正的紫砂矿含量也就十分有限。一般来说,紫砂矿石含量高的价值就大,有了这个基础后,壶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壶的作者究竟是哪位大师,这一点与书画有几分类似。”刘立辉的一番话,揭示了紫砂收藏业的业内秘密。
大师们的作品之所以备受藏家追捧,除艺术价值远远超出一般茶壶之外,还因为他们的作品数量极其有限。一把壶能被反复欣赏之处包括很多方面,壶型、用料、色泽、书画、印章等等,无不可供人玩味,而且每位大师艺术风格各不相同,所以刘立辉说,无法提供什么鉴定收藏方面的意见供读者参考,就像书画作品一样,只有见到一幅真迹,行家们才能对它评头论足一番,见到真品之前,让商家或收藏家提供鉴定经验,他们通常会为这个太过泛泛的请求而感到无所适从。不过有一点几乎是藏家的共识:只有那些市价达到数千元的紫砂壶才有起码的收藏价值,而实用型几十块上百块的,通常是没有证书的民间艺人作品,藏家基本不予考虑。
据了解,目前全国拥有国家级省级职称的大师不过18人,高级工艺师100余人,工艺师200余人,助理工艺师800人左右,技术员1000余人,仅仅依靠这两千多工艺人员,远远达不到量产的规模。因此,走“名家”之路,可谓是紫砂壶企业的生存之道。大师名家们普遍珍惜自己的品牌,对工艺要求精益求精,宁愿慢工出细活,也不愿意为了眼前的利益赶工而毁坏自己的声誉。而这些,正是河南商家们向收藏型紫砂壶转型的现实基础。
广东紫砂壶使用量第一,紫砂陶瓷艺术节已举办三届
从事紫砂的河南人,一开始都是为了生存,但许多年后,他们身上的中原文化基因开始复活,他们用心读懂了紫砂。这才促使他们将自己理解的文化揉入其中,将书画家的创作也融入其中,不断创新,使老茶壶披上时代文化的新装。传统的宜兴紫砂师父,都是师徒相传,把古老的手艺和造型代代相传,古典是他们的第一诉求,他们从不会想到要轻易改变师父传授的技艺。而现在,河南人把紫砂重新玩活了,时代文化作为烙印在他们制作的紫砂壶上留下永久的记号,百姓的喜好与时新文化事件,都能在紫砂壶展示间里找到痕迹。就这样,河南人打造的“浮世绘”紫砂壶,渐渐成为新的品种,与古典型紫砂壶共存于世,在藏家和平民市场上争奇斗妍。
如今,茶文化兴盛的岭南,已成为全世界紫砂壶使用和收藏量最大的地区。2010年,广州市相关部门通过和宜兴市陶瓷协会沟通,决定每年在广州举办紫砂陶瓷艺术文化节。至今,该文化节已举办过三届,今年7月18日,第四届紫砂陶瓷艺术文化节暨工艺美术展,将在琶洲会展中心c馆开幕。对于紫砂藏家和爱好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次空前盛会,因为每届文化节都会请来宜兴的工艺大师们来到广州,现场帮藏家鉴定藏品。刘向阳说,“工艺大师们平时难得露面,广州的紫砂爱好者应当抓住这次机遇,当面与大师们沟通交流。沟通了解多了,即使自己不会做壶,但要成为一个出色的鉴定家或收藏家,应该不是问题。”
做壶无定法,壶中有方圆
紫砂壶的制壶工艺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全手工制作方法,在师徒手手相传过程中,依凭工艺师对制壶工艺及艺术的不同理解,自然会出现“壶无定法,各显其神”的现象,这正是紫砂壶的可贵之处。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批受现代艺术熏陶的中青年紫砂工艺师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开始探索新的创作思维。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紫砂壶艺品,有些是在传统紫砂壶艺上的创新,有些虽有壶的形态,但却是全新的创作,和传统的紫砂壶大相径庭。即使是老一辈紫砂人也在当代紫砂创作上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汪寅仙和张守智1988年合作的“曲壶”,造型脱出于蜗牛的有机生态,尽显自然美的涡线,线条流畅,动感十足,创造了现代壶艺的流线型新形制,成为传统和现代紫砂壶艺有机结合的经典作品。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