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2-26 来源: http://www.zisha.com
他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壶艺全面,功底深厚。由于市场行情不好,别人放弃方壶制作,他扛起大梁,钻研壶中方圆之道。
庄玉林紫砂作品 图片源于网络
由于难以突破现状,别人坚守传统,他独树一帜,思考艺中新旧交融。他是紫砂壶领域中青年高工类的代表人物,庄玉林。
1982年,他进紫砂厂做学徒工,到如今已成为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他是紫砂壶艺的践行者和传播者;1986年,他以第一名成绩考进紫砂研究所,到如今成为紫砂陶优秀传承人,他是紫砂壶艺的研究者和弘扬者。
敢于逆“风”行
如今,紫砂壶已成为收藏者关注的焦点领域。老一辈大师的作品目前一壶难求,而中青年高工的紫砂作品收藏最热门,已成为整个紫砂市场的中流砥柱。
权威人士介绍,“中青年”优秀作品主要来自于两个群体,一个是集中在一般中青年高工类方面,二是出自大师、名师手下的高徒手中。庄玉林属于后者。
1982年,庄玉林受在紫砂厂工作的母亲影响,放弃了去国企上班的机会,踏进紫砂厂的大门。
“觉得很自由,每个月只要完成厂里分配的茶壶生产任务,验收合格就可以了。”庄玉林回忆道,当时是计件制,超额完成还有奖金。
当时,市场上对紫砂壶的需求量很大,特别是港台地区订单很多,紫砂厂的效益也随之上升,成为宜兴地区标杆性企业。其他陶瓷企业里都是只发几十元工资,不发奖金,唯有紫砂厂除外。
进入紫砂厂之后,庄玉林成为中国美术工艺大师顾绍培的徒弟。在老师的严格调教下,庄玉林学的比较全面,功底打的非常扎实,花瓶、花盆、紫砂壶等紫砂工艺都有涉猎。
由于还身兼顾大师的助手,他经常配合顾大师的创作,所以又学到了很多知识。
在庄玉林的记忆中,1993年他印象最为深刻。在这之前,他以圆壶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
当时,整个紫砂市场行情不是特别好,许多人放弃制作方器,改做其他紫砂造型。方器创作,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流失,好的方壶随之更少。
看到眼前的前景,为之揪心庄玉林慎重思考了自己的创作路径。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决定承担责任,改做方器。
如今,庄玉林的创作仍以方器制作为主,并以方器在紫砂界确立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他的代表作《珠方》、《四方抽角》和《寓方》,都不同程度地诠释了“方”与“圆”之间的关系,且在紫砂壶方圆的互相协调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色。
庄玉林说,评价一把方器的好坏,第一个要看造型是否比例适当,给人感觉舒服;第二个要做工好,注重平衡整体和细节的关系。
善于去创新
岁寒三友、四君子中的竹,因其挺拔的外在形态和坚韧的内在品质,倍受人们喜爱。
紫砂历史上,以竹为题,挥笔于茗壶之上的作品十分常见,陈鸣远、邵大亨和吴云根等名家就都有这样的作品。庄玉林不但也有这样的尝试,还进行过自己风格的创新。
在他的《四方雅竹壶》中,庄玉林以方中含圆,圆中有方的造型为壶身,展现竹的坚韧不拔的性格。
壶盖上,他取竹节截面,“舍去传统的贴叶做法,在叶的表现上别具新意,用重叠多叶和高写实技法展现叶的‘生动’、‘冷峻’”,细细品味,独树一帜。总体上,壶给人宁静、雅致和意韵的美感。
“在悠久的中华文明里,”竹“早被人格化,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对于这种创作的灵感,庄玉林将其概括为:“紫砂的奇异出自文明的醇化。”
庄玉林一直热爱研究紫砂文化。“学习紫砂历史,如同紫砂结伴步千年路云和月,从而得获紫砂的妙音真谛,这是从业紫砂的前提。”在庄玉林的一篇论文中,他写道,欣赏品鉴名家巨匠的经典杰作,从中吸收精华,达到转益多师,可以提高文化修养,不断臻进日后的技艺和见解。
“别人做的方壶传统的多,我做的方壶创新的多。”庄玉林这样概括自己方壶的特点,他说,每一件作品都是我认认真真,倾注了很多心血去做出来的。
1988年,紫砂厂组织中央美术学院的培训,请来著名陶瓷艺术设计家张守智和著名艺术家韩美林传授理论知识,庄玉林参加了为期八个月的培训。
培训完后,庄玉林的艺术功底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他甚至光有理论是不够的,关键还是要去实践,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去思考、去提升。
于是,他开始注重和懂壶之道的人交流壶艺,并和一些知名艺术家合作。
如他与中国美术大师谭泉海合作的《六方醒辰》、陶瓷艺人毛国强合作的《紫圆壶》,都是他代表作中的精品。
创新需要与众不同的思维。庄玉林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创作方法。
“我会先想象一个比较好的新造型,再打一个小样。”庄玉林说,不断完善后,再根据比例放大,做出容量大的成品。
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要求,到目前为止,庄玉林的作品并不多,但是他的每部作品都是他用手上的温度,眼里的光度,心里的热度锻造出来的精品。
紫砂发展,在于创新,更在于有责任感地去担当。庄玉林身兼传承,又心系创新,争做与众不同的领航者,谋求的并非是速度上的数量,而是无限的质量。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