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集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新闻 >> 人物报道 >> 新闻详情

张明强:紫砂茶壶故事多

时间:2015-02-05 来源: http://www.zisha.com

  人人都知道玩紫砂的水深,张明强见得太多了,见过仿壶拍个上千万,见过几年冒出一大批紫砂界的亿万富翁,见过好泥造出烂东西,“啪”,盖个名家章,还真有人愿出高价。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深圳)销售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张明强,聊开了什么都说。不像商人,倒有几分文人的义愤。事实上,“和紫砂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更喜欢别人称他为“壶匠”。

  自嘲“玩了一辈子泥巴”的张明强,生于一穷二白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张明强的父母都是宜兴的陶瓷工人。“很小的时候就看着母亲捏泥胚”,他童年玩不厌的游戏就是拿泥条捏房子,到了十一、二岁,游戏玩着玩着倒成了帮忙─帮着父母打泥片。

  制壶工序 都做一遍

  八十年代,没有如愿入大学的张明强进入了江苏省宜兴陶瓷公司。从原料工开始做起,“矿料开出来很坚硬的石头,我们用锤子敲碎,挑出纯的和不纯的,认识什么是好的泥料。”当时选取的是丁蜀镇黄龙山四号井负三百米以下的真材实料,优质的原料只有其中一层,要分拣出来,一吨矿料只能挑拣出一公斤左右的紫砂精料。张明强的紫砂生涯从原料工开始,随后是成型工、雕刻工、烧成工,“十年间,所有工序都过了一遍。”而在这十年里,张明强在南京师范学院拿到了自学考试的中文毕业文凭。

  “领导看我大学毕业,正是用人之际,一九八八年,我们拿到进出口自营权,我就被安排去做外贸。”张明强自嘲“是由造壶的变成卖壶的”,看到由紫砂壶引出的众生相。他亲眼看见了“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故事。

  当时的宜兴紫砂壶有多抢手?他记得八十年代,他有一个高中同学,拿着一密码箱的紫砂壶,连夜坐火车去厦门,在当时最高级的酒店门口把密码箱打开。“结果十分钟之内,先后九个台湾人来看,最后一人将他带入房间,将一密码箱的钱,换他一密码箱的壶。”朋友瞠目结舌,赶紧给厂里打电话,叫他们都过去“在上海的静安饭店包了一层楼,胡吃海喝了一个星期。”说到此处他也笑了,“那时候真是土豪。”无论在哪里开展销会,请他们吃饭的人都排长龙,只为了能够经销宜兴的紫砂壶。当时,最多台湾和日本的买家,香港也占到百分之二十。

  市场闹哄哄,而张明强静下来的时候,他还是喜欢造壶。造壶有人力、有天工,好壶难得。有一年,张明强的一位朋友,专程从美国赶来。为求一把壶在他那住了十天,他精工细作至第六天,一把僧帽壶终于成型。还在壶底刻上了友人名字。好端端入窑烧,拿出来后发现:壶身裂了一条长长的口子,就此报废。友人扼腕叹息。他却“早已习惯了”。

  好壶难得 好料难求

  张明强的家,离紫砂壶大师顾景舟的家不远。两家时常窜门。在他眼里,顾景舟才是“真正的造壶人”,“顾老常常三米开外站着两个钟头盯着一把成型的壶,动也不动,如果发现不满意,其他人会稍作调整,他却把泥胎往地上一甩,重新来过。”小修小补,怎么能有“浑然天成”的气势。

  顾老看他聪明勤快,也曾问他是否愿意随自己造壶。只是张明强忙得四处跑恐辜负了顾老的一番心意。不过,眼看着有机会,张明强自然也开口,说出另一桩心事─但求几块泥料。要知顾景舟、蒋蓉等当代大师,用的都是黄龙山最好的“特供泥料”,千金不可得。

  或许也是出于对他制壶技艺的信任,顾老给了他一把钥匙。他当晚蹬上自行车,拿到了几块沉甸甸的特供泥,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好料”。每次用这些泥料,张明强都要花费一百二十分的心思,“造紫砂壶的人,最心痛就是见到好的泥料做出差东西,紫砂不比其他,就算打碎磨成粉,也不能重来。”

  随着经济起飞,不少曾经清贫的制壶人,现在赚得盘满钵满。这当然不是坏事,只是太多人财迷了心窍。出名的找不出名的代工,盖个自己的戳,一天能产几把,这是现在再普遍不过的情形了。泥料更是千奇百怪,花红柳绿。真是说来也心痛。

  采访结束后,笔者在方圆牌(过去宜兴一厂的商标)拍卖的场内又见到张明强,他们带来香港一批壶,张明强说,对这批壶有两个要求,一是得用四号井陈腐数年的老料子,一是管你什么职称,都必须在工厂造壶,也就没有代工的可能。现场有人递上名片,他也会恭敬回上一张,名片上的头衔还是只有两个字:壶匠。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余青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