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2-29 来源: http://www.zisha.com
“石楳”套壶
“鱼水情”
“荆溪提梁”
如果没有遇到紫砂,汪梅芳会是一个像她的名字一样的江南女子——在如水的淡泊间隐约着梅的芬芳与高洁。但缘分就是这样,在人不知不觉间悄悄地走近,偷偷改写岁月的章节。说起来,案头那几把祖父留下来的老紫砂,应该就是缘分的使节吧。汪梅芳小的时候总是陪着父亲一起把玩它们,老紫砂会说话,慢慢地汪梅芳越来越喜欢跟它们交谈,后来,真的喜欢上了它们。
汪梅芳的祖父汪宝根是清末民初时期的知名紫砂高手,与李宝珍、陈宝生并称为“民国三宝三根”。汪宝根以樱桃小包嘴制壶而闻名壶艺界,精力过人,凡不满意作品随即毁之,不做到尽善尽美绝不出手。
祖父的故事悄悄地影响着汪梅芳,在紫砂厂学艺的期间,她用尽善尽美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对每一个细节都认真把握。3年学徒期满,她以全班第二的成绩考入研究所,随蒋彦学艺。
在跟随蒋彦的时间里,也是汪梅芳逐渐确立自己创作风格的时期。蒋彦作品豪放大度,颗粒硕大,线条粗犷,男子汉的不羁风度烘托出最原生态的紫砂语言。汪梅芳则以一个女子特有的心性慢慢地品味这种风格,再逐渐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特征——在砂砾的粗糙特质中,浸润女子的如水平淡,也因此,读汪梅芳的作品,会感到一种沉静,像涓涓流水一样没有声音,而水已流过。
“石楳”是能够体现汪梅芳作品特点的经典之作。作品的器型由“曼生十八式”中的“井栏”演化而来,较之于“井栏”线条的圆润婉转,“石楳”更趋于简洁,直流弯把,壶身挺拔,再配两只茶盏同样朴拙可人。作品选用粗砂制作,颗粒饱满,充满了质感;而具有现代特质的线条语言,又无不渗透着一种无欲无求的刚强。将蒋彦的狂放之风略加收敛,将女子如水韵致稍事张扬,将朱石楳的文人气质凝入骨髓——这就是“石楳”套壶。与蒋彦的作品相比,汪梅芳的作品因为少了更多的锋芒而略疏气势,但也正是因为少了这些张扬,她的作品更容易让人沉淀深思。“荆溪提梁”同样以粗颗粒成型,略显简单的壶身有一种“荆钗布裙”的气质,圆润的提梁似荆溪桥横跨当空,简洁的壶嘴为点睛之笔。高度凝练的名称“荆溪提梁”将荆溪十景的胜景揽入壶中,当茶汤从“荆溪提梁”中汩汩涌出时,蛟桥夜月、画溪花浪也都在盈盈一握的茶盏之中了。
汪梅芳秉承祖上制陶的态度,对每一件作品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当外面的世界因为风花雪月而格外精彩时,她的心中仍然固守一份宁静,这份宁静只为紫砂。
汪梅芳
实力派陶艺家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工艺美术师
紫砂协会会员
1968年出生于陶都紫砂世家,其祖父汪宝根是清末民初时期著名的紫砂老艺人,外祖父邵陆大为近代著名紫砂艺人。自幼受紫砂壶艺的熏陶和影响,酷爱紫砂陶艺。1983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高级工艺美术师蒋彦、江建翔,从事造型艺术的设计与制作。曾在中央美院学习造型设计,作品多次获国家省级、同行业协会的各项奖项,在海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并被国内多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圆亭壶于1994年由中央美术学院收藏并作为教学资料;
“三脚传谊”在中国名茶博览会首届碧螺春文化节中国紫砂艺术精品展中获银奖;
“美人蕉”壶于1995年荣获江苏省陶瓷艺术新品优秀奖;
“高尚”壶于1996年由上海嘉定市政府收藏和陈列;
“神龙”于2000年由无锡博物馆收藏;
创作的诸多精品在《天地方圆》、《紫玉金砂》、《壶锦》等杂志上发表,业绩和部分佳作曾录编台湾出版的《当代紫砂群英》和宜兴出版的《当代宜兴陶艺名家集》之中。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