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1-26 来源: http://www.zisha.com
上世纪九十年代,网络营销是个很潮的概念,历经跨世纪的追索,整整一个时代的人或为之奋斗,或受其深刻影响,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和消费习惯甚至也随之改变。
如今,网络营销给千万商家创造无限商机的同时,也让小众化的国粹产业借助成熟的互联网络,逐渐演变为大众化的文化产业。就以宜兴紫砂产业为例,近几年来可谓声名鹊起,从动辄数百万的紫砂拍卖,到紫砂锅的化工料风波,再到如今各电商平台充斥着近百万种的紫砂产品,不论是非,紫砂已经走进大众生活,成为健康、风雅的生活标签。
对于大众,赏玩一件传说中的“紫玉金砂”可谓赏心悦目,但当点开电商页面选购紫砂产品时,五花八门的各色泥料、成形方法,以及差别悬殊的价格,如迷雾重重令人难以捉摸。笔者认为,大众在网购紫砂时应擦亮眼睛,看懂、看穿“五大怪”,才能真正与紫砂文化“零距离”接触。
一怪:绝迹泥料随处见,人人都说自家炼
在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淘宝网,有关紫砂营销的电商有11000余家,紫砂产品有43万余件,普通人选购紫砂产品可谓眼花缭乱,只能通过商品描述、历史评价和综合信誉等方面判断优劣。并且初涉紫砂的买家始终注重卖相,无一例外的被商家打出的“黄龙山四号井原矿”、“民国绿泥”、“大红袍”、“紫茄泥”、“原矿底槽清”、“小煤窑朱泥”、“本山绿泥”等招牌所吸引,如果买家或是玩家具备一定的紫砂知识,都知道这些均为绝迹或稀有的珍贵泥料,怎会随处可见?而且销量可观,价格低廉?于是乎,“自家藏、自家炼”的广告语应运而生。
难道真是如此?以笔者混迹丁山的经验看,这些泥料不能说真的没有,只能说不排除民间收藏,但存量确实稀少,即便走向市场,可想其价值几何,不言而喻!古时就有“一两紫砂一两金”的谚语,除了受开采条件限制,另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一流泥料自古稀少。目前,当地政府对紫砂原矿限制开采或停止开采,民间一度盛传紫砂矿源枯竭,最后又有紫砂界名人辟谣,言称丁山家家藏泥,存量之大足以满足市场的长期需求,这才是“自家藏、自家炼”的出处。然而,既然存世稀少,为何还大量出货,且价格特别“亲民”?难道说,自古如金的稀有紫砂不具备升值空间?商家会拿珍品泥料制成众多大路货到处兜售?此怪像,怪就怪在逻辑错乱,是非曲直,聪明人一想便知!
二怪:砸壶对比加质检,掺假化料靠边站
2010年可以说是紫砂界梦魇般的一年,央视一则曝光报道把紫砂拉进“化工料”的漩涡,其产业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创。时至今日,不论买家或卖家都心有余悸,在选购紫砂制品过程中特别注意“化工料”的问题,尤其是卖家在营销时特别注重与化工料“划清界限”,形式五花八门,有发誓签承诺书的,有砸壶对比辨真伪的,有配发质检报告的。在笔者看来,这些行为虽然出于无奈,但致使文化产业沦落为打假战场,实属不该!市面上确实存在大量的化工料紫砂制品,这已经是业内公认的隐忧,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很多商家不免怀揣“擦边球”思想,在品质好与坏、价格高与低的临界处找门道!
一般经过市场调查和常识性学习,买家很容易识破“简单粗暴”型的化工料紫砂制品,但在紫砂网销异常红火的低端市场,因其“物美价廉”的特质,买家很容易受其迷惑,比如一把“大红袍”紫砂壶只卖五六百元,任谁也抵挡不住这样的诱惑!很多人会被“大红袍”的色泽、油润及其珍稀特质所吸引,但就如第一怪佐证,这所谓的“大红袍”真的会借几张砸壶对比图甚或一张质检报告,就能超脱于怪圈之外?这难道不是商家惯用的营销技巧?难道就没有挂羊头卖狗肉?就没有掺杂化料,贼喊捉贼?噱头终归是噱头,紫砂文化产业的营销应回归风雅,买家与卖家心理也应回归理性!
三怪:全手概念赚眼球,商家无良搞量产
紫砂工艺品的内涵与价值源于工艺师的创作智慧和技艺结晶,这也是为什么全手工紫砂制品广受热捧的原因所在,高超的手工技艺往往是领略紫砂文化的“直通车”。同时,因全手工价值与创作智慧以及经年累月的磨练关联极大,直接导致全手工身价不可能放低,毕竟手艺人是要靠手艺吃饭的!
比如制作一把全手工紫砂壶工序要上百道,既耗时又费神,一名工艺师每月至多有几把优质出品,可想而知“全手工”紫砂制品的稀缺性。然而,在电商营销中“全手工”已经成为商品营销的必贴标签,售价却是区区两三百元,号称实力艺人全手工制作,假一赔万!结果,大家都趋之若鹜,争相购买。笔者甚至见过月累计销售同人同款紫砂壶达数十件,难道这个工艺师神乎其技地实现了全手工流水线生产?面对如此怪像,大部分买家都会选择无视,原因无外乎是价格低廉、销量可观,但又何曾想过这些紫砂壶其实都源自流程化的模具产业链!同时,这也是对紫砂手工艺师的巨大伤害,直接导致手工价值和价格体系的崩溃,大众欣赏水平的偏差,以及紫砂文化产业的畸形发展!
四怪:冲水倒置恍盖子,各种杂技玩得转
目前,紫砂制品的网络营销已经脱离了其文化本质,主要纠结于实用特性,如一些电商会包装一把紫砂壶的流速有多快,盖子有多严密,满水倒置不掉盖。一把紫砂壶就像杂技演员,腾挪翻转,样样都行。受此影响,大众也逐渐接受了这些选购和鉴赏标准,渐渐形成了“就该如此,如此甚好”的意识。这也是商家偷换概念的目的所在,把紫砂工艺品本来的“精气神”衡量标准,偷换成“流大、盖紧、色好、油亮”等易于包装的伪标准。
在一定程度上,由于一些电商毫无节操的夸大营销,直接增加了紫砂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难度,也降低了社会大众对紫砂从业者的认知度、认可度,这才是紫砂文化产业的巨大隐患,也同样是国粹文化复兴的巨大阻力。
五怪:吹嘘造假晒职称,名器也当白菜卖
为规范紫砂产业,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催生出了独特的职称体系,初衷在于培养产业人才、激发产业活力。但时至今日,初衷早已被扭曲,逐渐演变为产品价格的等级体系,商家牟利的合法幌子。比如在电商营销中,职称是最好的宣传噱头,往往存在“报高不报低”、“杜撰职称”等现象,将工艺员包装成工艺师,甚至杜撰出山寨版职称,并且商品价格远低于行情价,都是为了提高买家关注度和购买率。
一是高仿造假
此外,即便是人符其职,但真的会货对其人吗?笔者曾观察过同一工艺师的紫砂工艺品销售价格,从千元到万元,再到十几万元不等,跨越了十几个档次!难道这名工艺师的作品艺术价值相差如此之远?怪像本质显而易见,无外乎两种症结:。某次汪寅仙大师接受媒体采访,愤慨地说道,“我的作品数量远远低于市场流通的数量,现在仿造太过猖獗”。这也是紫砂业内秘而不宣的现象,很多工艺师的作品供不应求,为满足市场需求,他们不得不请人或教授徒弟代工,但会从旁监督,保证作品原有的“精气神”。然而,在利益的驱使或商家的引诱下,这些行为很容易沦落为不负责任的代工复制,导致大量形似神非的产品充斥于市,价格也是千差万别。因此,当你在网上淘到“白菜价”的著名人士紫砂器时,千万别急着窃喜,理应多做市场调查,多对比、多品鉴、多思考,不要视怪像于不顾。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