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1-06 来源: http://www.zisha.com
“我是宜兴人!”“宜兴!知道!是出紫砂壶的地方!”宜兴人走四方,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对话,紫砂几乎成为宜兴的代名词。数十年来,尽管紫砂产业历尽风霜,繁华、落寞、重振……但不变的是紫砂人勇往直前的精气神和积极探索的智慧力量。近年来,一批青年艺人的崛起,紫砂艺术推广的深入,科学的经营模式,使紫砂产业走上了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紫砂认知度的提高和市场的日趋成熟,一批年轻的从艺者通过各类技能比赛“崭露头角”。做了6年“徒工”的贺扬就凭着真才实学,赢得了市场的青睐。
贺扬是新中国成立后“根正苗红”的紫砂第三代,父辈们都是紫砂一厂的职工,尤其他的叔叔贺洪清还是顾绍培大师的入室弟子,姑姑贺红梅也受到多位知名紫砂老艺人的悉心指点。大学毕业后,在就业难的大背景下,贺扬选择了父辈们的老本行,操起“泥搭子”,和叔叔学起了做茶壶。现在大学生返乡学做茶壶,这在丁蜀镇很常见。不仅如此,一批艺术院校的毕业生也慕名而来,扎根丁蜀,吃上了紫砂饭。
尽管有着六年“工龄”,但因为专业不对口,贺扬要到明年才能达到申报工艺美术员的条件,但这并不影响他潜心专研技艺,因为他想凭真本事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他的叔叔贺洪清也经常告诫他要耐得住寂寞,“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要东西好,自然不愁卖。”今年5月份,一年一度的手工操作比赛擂响战鼓,贺扬瞒着叔叔报了名,能和众多前辈同场竞技,这让他很兴奋。凭着扎实的操作技巧,他的作品得了二等奖。虽然贺洪清在侄子面前说是碰运气,但心里其实很高兴,同意贺扬“满师”。这样,贺扬的学徒生涯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自从作品获奖后,慕名前来洽谈合作的经销商来了好几拨,常常把小工坊挤得满满的。
在丁蜀,有很多像“贺扬”这样的年轻紫砂艺人,他们没有大师们显赫的头衔,有的甚至还没有拿到相应的职称,但对这些年青一代的紫砂人来说,沉下心来锤炼手工技艺才是关键所在。更何况如今各类手工操作比赛、创新大赛已成为紫砂艺苑中的“试金台”,他们大胆地通过这些“试金台”,展示自我,交流技艺,相互提高。综观这个年轻的群体,不管他们的起点有多么不同,但是长期的紫砂文化浸润和自身的刻苦钻研,让他们在爱上紫砂的同时,也成为一股有着虎虎生气的新生力量,推动着整个紫砂行业向前发展。
“提壶相呼走四方”是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几十年的人生写照。数届“陶都风”展览的成功举办,让他意识到,酒香也怕巷子深,当下,“主动走出去,热情迎进来”才是紫砂艺术传播的主旋律。
改革开放初期,紫砂行业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高峰,尤其是宝岛台湾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被誉为紫砂壶的“沸腾之岛”。可是前几年,到台湾考察的宜兴人回来后都在长叹:“宝岛不再有紫砂热了!”为什么?有个台湾人说:“现在一些假冒伪劣紫砂制品在市场出现,我们不懂紫砂的好坏,不敢轻易下手了。”
一场捍卫紫砂声誉、推广紫砂文化的“自卫战”悄然打响。自2008年,我市选择在北大举办“鸣鹤清赏谈茶会”大力推荐紫砂艺术以来,对外推广陶瓷文化的步伐就从未停歇。每年定期举办的“陶都风——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展”是我市最高规格的陶瓷艺术宣传推广活动,展览期间,不仅展厅里播放着介绍陶都宜兴灿烂陶瓷文化的宣传片,众多大师、艺人也会到场为紫砂壶爱好者近距离进行演示,和他们互动交流。目前,我市已分别在北京、上海、深圳、无锡成功举办多场“陶都风”,而且每场“陶都风”都很“拉风”,参加人数、影响力屡创新高。
紫砂文化的推广已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谈及4月份参加市陶协组团赴美国的艺术交流活动,范伟群的激动之情依旧溢于言表。作为中方代表,他现场演示了全手工制壶过程,紫色魅力让一群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艺术家着了迷。2008年是中韩文化交流年,那时陶都的紫砂文化才首次走进韩国,但现在,已经有一群紫砂艺人与韩国陶艺大师成了好朋友,韩国首都首尔艺术馆里更是陈设收藏了上千件来自陶都的紫砂陶艺作品,宜兴紫砂壶的连锁展示店也在韩国不断推出。
今年1月份,美国汉学家弋阳范炳撰写的《神器》一书在宜兴紫砂工艺厂举行隆重的首发式。怀着对紫砂文化的热爱,他长期扎根宜兴,历经五年时间,用英汉双语完成了紫砂文化书籍《神器》。其实,随着紫砂魅力的不断提升,来宜学习交流紫砂文化的国内外友人日益增多。现在每年都会有一群来自美国HOOD学院陶瓷系的师生走进宜兴,认真研习紫砂陶全手工拍打成型技艺。每年慕名来宜参与紫砂交流活动的“大腕”更是举不胜举,连季羡林、冯其庸、范增等一批国内顶尖国学、艺术大师也抵挡不住紫砂的魅力,欣然应邀,纷纷提笔“画壶”,再续文人参与紫砂佳话。
网络技术的普及更是将紫砂文化的传播带入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紫砂类官方门户网站——“宜兴紫砂陶”网站开通以来,每天点击量都超数万人。由壶友自发设立的紫砂江湖、中国壶友网等紫砂专业论坛,注册人数都已突破10万人,日发帖量超5000帖,论坛每年还会组织壶友定期相聚宜兴,亲身感受紫砂的魅力。
紫砂知名品牌“方圆”在申报全国驰名商标,离开企业“单干”的技术人才重新归队,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在一度沉寂后,又恢复了青春;散布在农村的一个个紫砂专业合作社也搞得有声有色。行业自律、创新理念的融入,使紫砂这一传统手工艺再度扬眉吐气。
日前,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厂长徐建荣高兴地对记者说,过去,部分艺师离开紫砂工艺厂开起“小灶”,但小舢板在市场的大风浪中“天马行空”总会“栽跟头”,尤其是小部分人目光短浅、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严重损害了紫砂的声誉,也损害了制壶艺人的整体利益。但是自紫砂市场复苏以来,广大艺人愈发渴求“家”的温暖,纷纷归队。与此同时,企业也在思索“老字号”如何更加符合现代新要求。
徐建荣说,企业目前在注重抓好产品质量的同时,也很重视为广大紫砂从业人员提供各项服务,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和号召力。2010年末,60余名知名紫砂陶艺家的姓名被他人恶意抢注为商标和专属域名后,企业及时邀请工商部门和有关专业机构为众多紫砂艺人上了一堂维权课,并委托有关机构利用法律武器,帮助艺人追讨本应属于自己的权利。今年,企业又和清华美院合作开办紫砂高级研修班,培养100名紫砂高端创作人才。这几年,企业用于广大艺人的培训和宣传推广费用高达数百万元,无论从培训档次和包装层次都是艺人个人难以实现的。由重管理到重服务,企业吸引力倍增,广大艺人“归心似箭”。但企业也设置了高门槛,只有那些重诚信、有实干的艺人才能重新融入大家庭,从而倒逼广大从业人员诚信经营。
目前,丁蜀镇有大小工坊10000多所,分布在全镇各地,将他们全部纳入企业管理,显然不符合实际。而各紫砂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崛起,为广大分布在农村的艺人们量身打造了一个“家”。西望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范泽锋说,合作社组织社员一起练技能、抱团创市场,300余名昔日被称为“乡坯”的紫砂艺人,在合作社的引导下成功申报技术职称,揣上了紫砂圈里“含金量”较高的职称证书。合作社社员不仅人均年收入高达10万余元,而且社员们的作品在奥运会和亚运会期间还作为国礼送给五湖四海的嘉宾。现在,合作社已成为振兴紫砂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