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0-31 来源: http://www.zisha.com
“文革”日子
史无前例的“文革”开始后,顾景舟遭到了冲击,被戴上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的帽子,并受到批判,还有人污蔑他在抗战时期干过伪保长,把他揪到台上,用他设计制作过的花盆扣他在头上,污蔑他,污辱他。
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工厂的一切活动围绕“抓革命、促生产”进行,突出政治,每天搞“三忠于”、“四无限”,反复批判“三名三高”的资产阶级思想,动不动就抓人批判,搞什么肃清流毒之类的政治斗争。生产方面,搞雕塑的就塑大型领袖像,做茶壶的则在壶上刻毛主席语录,就是后来被收藏家称作的“文革壶”。
“文革”期间生产的茶壶上不准有作者的名款,但是为了便于管理、出窑评审,确定泥坯作者以便分清责任,工厂统一为做坯的作者编号,在壶坯的壶盖反面盖上正楷的阳文小木印,在壶底钤阴文木印,以示识别。
顾景舟其时作为靠边的技术权威还在管着产品的造型设计和质量管理。他任劳任怨,认真负责,这个时期工厂生产的许多花盆和茶壶造型及其定型生产,大多出自他的手下。正因为有顾景舟的参与,所以从整体上说,虽然“文革壶”的政治倾向明显,装饰手法单一,但其造型及工艺还是有相当水准的。
1973年12月,58岁的顾景舟手抄了长达14页的 《阳羡名陶续录》。这是清代乾嘉年间的学者吴骞所著《阳羡名陶录》的一卷后续文本。紫砂陶因为历史短,不像瓷器有那么多浩瀚的工艺典籍和丰富的文人著述,只有有限的几种历史文本可供研究、探讨,如明人周高起的 《阳羡茗壶系》、日本奥玄宝的《茗壶图录》和民国李景康、张虹合编的《阳羡砂壶图考》等,其中清人吴骞所著的《阳羡名陶录》 是至关重要的一部书籍。 吴骞(1733-1813年),字槎客,号揆礼(一作癸里),一号愚谷,又号兔床山人。世居浙江海宁。仁和贡生。喜收罗金石文玩。著有 《阳羡名陶录》、 《拜经楼诗文集》、 《画中八仙歌》 等。 《阳羡名陶录》 是在明周高起 《阳羡茗壶系》 基础上,经细审、精勘、排比、充实撰成,分上下两卷。上卷由原始、选材、本艺、家溯四部分组成,下卷由谈丛、文翰两部分组成,主要收集作者当时所能汇集的凡涉及紫砂工艺的文人小品、诗、词、赋。
顾景舟手抄的 《阳羡名陶续录》 的价值在其所辑录的谈丛、文翰部分,其中记录了陈维崧、李斗、沈铭彝等诸多文人墨客关于宜兴紫砂陶的随笔诗章。
这些文章典籍在“文革”及其随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极为稀罕的,很少有人识见并读到它们。原因不外两个方面,一是出版稀少,二是手工艺人普遍文化不高。
顾景舟一生对紫砂典籍情有独钟,据南京师范大学的高英姿副教授(顾景舟徒弟高海庚的女儿)追述说:“回想1993-1996年读研究生期间,有机会回宜兴参加由顾景舟大师主编的 《宜兴紫砂珍赏》 的编写工作,重新回到长辈的身边,聆听教诲。记得当时,祖孙二人,经常是清茶一杯,展卷闲谈,艺闻趣事,无所不及,其中谈得较多的是紫砂艺术古籍的注释工作。当时,顾老要我手抄这些古籍,有时间要逐字逐句地注释,并严肃地告诉我:这些典籍是中国陶瓷史上屈指可数的几本,在中国工艺文化的传承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他曾给我讲解 《茗壶系》、 《名陶录》 中涉及工艺的一些疑难之处。如文字晦涩的 《宜兴瓷壶记》,如果没有像顾老那样在工艺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对传统工艺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且具有孜孜求证的钻研精神,是难以完全理清头绪的。这一段充实而美好的学习时光,使我学到了许多课堂、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58岁时手抄 《阳羡名陶续录》 可见顾景舟对紫砂文化的热衷,以及内在追寻精神的力度与青年时期相比,丝毫不减。
不仅如此,他从1975年起,多次参加南京博物院对宜兴地区古窑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当1976年红旗陶瓷厂在丁蜀镇蠡墅村兴建隧道窑,移山整基时发现一处早期紫砂龙窑窑址后,窑址长10余米、宽1米多,废品堆上层为近代的缸瓮残器,中层为元至清初的废品,下层是早期紫砂器的废品,以各式壶类为主,有大量的壶身、壶嘴、提梁、把手和器盖,里外都无釉。顾景舟积极参与了考察、考证工作。从部分壶嘴上的捏塑龙头装饰与宋代流行于南方的龙虎瓶上的捏塑手法相一致来看,再结合此层所掘出的宋代小砖来比对,大致可以推定为宋代产品,这就为紫砂陶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实物证明。
顾景舟与高庄合作的提璧茶具
除此之外,他还对紫砂陶的历史沿革、名人传记,古陶鉴定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探求的工作,先后发表了数十万字有关紫砂陶艺的论文。他以渊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紫砂界的权威人士。
如1991年,他与徐秀棠等人在扬州博物馆访问时,在不被人注意的窗台上发现一件1968年出土于江都丁沟镇曹氏墓的六角方壶,他经过认真审看后发现是时大彬的作品。时大彬,号少山,又称大彬、时彬,明代嘉庆末年约1563年前后出生,是继供春之后知名度最大和影响最大的紫砂艺人,有“明代良陶让一时”之誉,所做紫砂壶人称“时壶”。1597年至1620年前后他曾作娄东之游,创作风格迥变,改大壶为小壶。但时大彬存世的作品极为罕见,连一些陶艺典籍的作者都慨叹过很少能真正见过他的作品,因此顾景舟的这一发现,让出土的“时壶”成了宝贝,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
办紫砂特艺班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香港紫砂壶收藏家罗桂祥先生首次来到宜兴。
罗桂祥先生(1910-1995年)是香港著名实业家,全国政协委员。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在游历、奔波世界各地之时,发现了紫砂的艺术深度,便痴迷于购买、收藏各种紫砂器型。他把自己潜心收藏的佳作在各处展览,热衷于推广紫砂艺术,并编著了图文并茂的上下两册书籍,向全世界发行。1981将自己收藏的紫砂壶全部捐献给市政局,陈列在香港茶具文物馆内。
罗桂祥先生到宜兴是冲着紫砂壶来的,在紫砂工艺厂定购了许多工艺师的作品,成为第一位订制紫砂高档产品的客商。本来紫砂器是以品种定价格的,自他来后,才以制作艺人之名而定价格,这对用商业手段来推广紫砂,使之成为名噪一时的工艺品,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宜兴紫砂工艺厂的技术力量给罗桂祥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提出由他供样、紫砂工艺厂组织力量复制历史名作,然后在香港展示的合作计划。这一计划得到了宜兴紫砂工艺厂的积极响应。
这是紫砂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事。首先是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单一的生产格调,是紫砂工艺品面对市场经济的第一次亮相,首次打开海外销售的渠道,同时也是提升工厂企业的整体水平的一次十分难得的机遇。
这个计划的实施,责无旁贷地落到了顾景舟的身上。
顾景舟明白这个机会的重要性,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曾经为古董商干过仿古的事,但今天所为,却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是明正言顺地弘扬祖国的传统工艺,发扬紫砂文化,展示新一代艺人的才华。因此,他挑选了曹婉芬、何挺初、葛明仙、束凤英、潘持平、范洪泉、谢曼伦、周桂珍、张红华、徐维明等技术尖子,开办了特种工艺美术班(简称紫砂特艺班)。
他再度担任主讲老师,精神抖擞地把毕生的知识和技艺才能发挥出来,从选矿、配方、练泥、成型、装饰、烧成,乃至各种工具的制作,以及罗桂祥先生供样的关键部位和技术要领,都毫无保留地作了系统示范、指点,大大提高了这批已年近不惑的青年艺人的水平,从而为紫砂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尽到了一份责任。
这此合作的成果展示,就是第二年的赴港展出。1981年由罗桂祥出面,香港市政局邀请江苏省陶瓷代表团参加第六届亚洲艺术节,顾景舟作为代表团成员,第一次踏上香港的土地,与之同行的有徐秀棠、高海庚,还有南京博物院的宋伯胤。
宜兴紫砂工艺厂的紫砂作品展在香港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前来参观的紫砂爱好者络绎不绝。在展览会期间,顾景舟先生应邀为罗桂祥先生捐赠给香港茶具博物馆的两百多件茶壶作鉴定,并开展紫砂陶艺讲座,他的博学,对作品的精辟分析给许多国家的学者和鉴赏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