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9-11 来源: http://www.zisha.com
紫砂之家讯:我先要谢谢史会长,并且向各位老师致敬。难得各位专家老师都在此,我想今天自己作为一个来和紫砂结缘的外乡人,我在这儿交一份小小的试卷,如果你们肯接纳我,我想以后咱们会有更多相聚的机会。
我今天想做的这个小小发言,题目叫做《向泥土致敬》。先要跟大家报告,我这样一个北方女子,和江苏这块土地的结缘,其实由来很深邃。我一直相信苏东坡说的一句话,叫做“此心安处是我乡”。有时候一个人真正的精神故乡,未必是他的籍贯,也未必是他生长的地方,而是让他觉得前世今生心有归属的一个所在。我出生在文革的后期,在很小的时候开始背诵的唐诗宋词里面,小小的时候就背“姑苏城外寒山寺”,就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这些诗词中的字句让我从小就对江苏这个地方情有独钟,迷恋它的文化渊源和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世事更迭,所以对这个地方一直心存神往,这是70年代我小小时候的事。80年代我开始喜欢昆曲,跟着老师拍曲子,然后一段一段地唱这里的昆曲,可以说管弦丝竹这种水磨腔是我生命里陪伴最久的背景音乐。90年代,我开始喜欢紫砂壶。那个时候在喝茶时看到壶的时候,用《牡丹亭》里的话来讲就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总有一些没有理由的渊源,从那个时候到现在,我一直特别喜欢紫砂壶,是为什么呢?今天我想分享自己的几个心得,请大家对我来做批评和指导。
我想说向泥土致敬的第一个理由是:紫砂是一把握在手心的乡土。其实大家知道在今天的中国,我们最大的命题是城乡一体化。可以说中国朴素的、农耕的劳作方式正在消失,高楼大厦正在拔地而起。但是相关何在,我们在拥有现代化的国际文明时,中国人还有乡土吗?我记得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这本书里说过一句话,他说,我们正在拥有越来越多的房子,但我们正在失去越来越多的家人。没有比今天我们更能够深刻体会这句话的时机了,就看一看宜兴,就看一看丁蜀镇也在变迁,每一个地方房子都越来越多,但是乡土还在吗?我一直在想人对土地的情感,贺教授刚才说,那就是对母亲的致敬。我看到世界上的很多民族,真正有文化的大民族,不管他们的文化进步到何种程度,对于泥土的那种深情,那就是这个民族的良心。比如说秘鲁,它在西班牙文明和印加文明融合了那么多年后,那种叫做巴查妈妈的传统信仰无所不在,意思是大地的母亲。我特别感动的是无论是何种语言,妈妈这个词汇的发音都是相似的。在那儿我见到的最大的图腾就是巴查妈妈,虽然他们现在也有现代的艺术,也有天主教堂,但对巴查妈妈太阳神的敬意是根深蒂固的。我一直在想,我们的大地母亲在哪里,我们的乡关何在。现在有很多孩子,每天都生活在我们这样的环境里,我把这个环境不恭敬地称为“人的塑料大棚”。我们24小时都有照明,一年四季都有暖气和冷风,我们不再知道“沐春风而思飞扬,临秋云而思浩荡”, 我们也不太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我们对天公越来越熟悉,因为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大家都在虚拟空间中进行交流。但我们对土地越来越陌生,甚至不知道庄稼是怎么长出来的。我在西方讲学的时候,很多人都问我,“你说东西方都过节,那这个节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我说我用个最简单的说法,你们西方的节日都是从天上下来的,我们东方的节日都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各位老师想想看,是不是所有的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都跟神明有关,是人孤单的个体向神明永恒的致敬。而中国呢,准确地说,中国的节日过的是节气,都是大地的规则。我们为什么过端午?门后面挂艾草,小孩子挂丝线,白娘子喝了雄黄酒,那是驱邪祛病的。我跟学生说小满,他们都特别陌生,问我有没有大满,我就说他们无法理解那种谷穗刚刚抽茎,渐渐开始丰盈饱满时候农民心里那种逐渐生长起来的欢喜。中国人以前的幸福感,其实就来源于这“小满”,中国人传统上没有那种一惊一乍的大满,现今就是奢侈品太多,大家总在期待欣喜若狂,所以最后换来了更多的伤心欲绝。我想我们的孩子今天可以不拿锄头了,但依旧不能忘了乡土,不能忘了土地中的信仰、规则和我们这样一种基因的传承。紫砂壶是什么,紫砂壶其实就是一把泥土。但这把泥土在手心里是有温度的,是跟人交流的。经常有知道我喜欢壶的人问我,已经收藏了多少名家的作品?我说我很惭愧,我收紫砂壶的时候只是一个20多岁的小孩子,我没有多少资金的力量,那时候可能一两百块钱的壶,合眼缘就好。但我是真的爱壶,我用不同的茶养不同的壶,用一块丝绸一点的一点摩挲手里的茶壶。可以说从90年代到现在,那些百十来块钱的壶,也被我养得珠圆玉润,充满光泽。我有时建议别人用脸去感受那些壶润润的、婴儿肌肤一般的纹理。紫砂有时候就是能跟人结缘的泥土的肌肤,你觉得我们的泥土粗糙吗?但是粗糙的泥土有了我们人血脉的滋养,便有了呼吸。所以我说的乡土,由泥土带来的东西总会带着我们这个民族最深沉的情感。当我们不能看着谷子麦子从我们手里绽放丰收的时候,我们起码可以从一把紫砂壶中重新回到我们的泥土本源。所以我说让中国的孩子少一点对于金银珠宝的眷恋,多一点对于泥土的致敬。刚刚贺教授讲得特别包容、辽阔,他讲到了紫砂和钧瓷、青瓷的关系。其实我自己也恰恰喜欢这些,有时候我到河南去看人家烧钧窑,也喜欢龙泉窑,也喜欢青瓷。所有这些泥土的儿女,其实都包含了中国人对泥土的锻造。如果从大方面来讲,我们民族只用一个单词来代言自己,那就是CHINA,所以认知CHINA这个民族,如果不认知泥土中的血脉,那我们怎么能说真正懂得呢?
第二点我想说,紫砂也是一种文化态度的载体。我一直喜欢一个观点:真正的哲学是什么?是百姓日用之学。其实真正的哲学是不装蒜的,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关键在于它能不能化入人心,化入生活。如果在日用之学中掌握了我们的文明,那么文明对于所有的中华子孙来讲,就不再是矫情的书斋中的掉书袋,而只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所以我说紫砂这个东西在今天是可以重新给中国人补课的。我去过一些中国财富排行榜上财富数字很高的人家,我特别遗憾的是自己拜访时习惯送茶,问及对方是否喝茶时,他们都会很热情的回应说我带的一定是好茶,泡茶!可是没有适合的茶具。我就比较尴尬,因为他们用那么大的壶泡茶,其他的也镶金嵌玉,都是用作西方下午茶的款式,我很窘迫地问他们有没有紫砂壶?他们本能的说,紫砂这东西多土啊,我们从来不收泥壶。我听完这句话很无语,就想咱们总说中国有很多半拉子工程,其实大家想过吗?我们传统意识形态中的文而不化,富而不贵,也跟那些没修好的桥和路一样,是半拉子工程。文而不化,我们只有文明的成果,而没有化成生活的态度。富而不贵,就是我们有那么高的财富数字,但是不见得有尊贵的生命的慈悲,有对弱势群体的担当。所有这一切,总要有一个载体让他们知道什么是中国文化活着的魂魄。我一直觉得紫砂的呼吸千古不灭,如果你能亲近泥土,我们的生命就能多么温暖啊。我们今天缺少的,是温暖、朴素的生命质地,这是我很喜欢的,而紫砂具有这些特征。首先,泥土捧在手中都是温暖的,我喜欢泡茶的时候,不论一把紫砂壶是不是名家,都用开水一遍遍通体浇透,使它通体温暖,之后放入茶叶,再一遍一遍淋上热水,让它用氤氲的热气,将身体内的老茶唤醒。让茶在紫砂壶中醒来,舒舒展展伸个懒腰,我才敢去洗茶具。我总觉得一泡热水浇在老茶壶身上,好像用闹钟叫醒老人,当他心慌的时候你于心何忍呢?只有紫砂才有这种朴素的温暖和生命的包容。紫砂是朴拙的,是天真的,可以跟各位老师说,我到现在这么多年依旧偏爱光器。我还是喜欢小石瓢、井栏或者是圆珠。我总觉得最简单的东西,不求大不求复杂,才是我们能触摸到民族呼吸的那个载体。所以我跟紫砂的这点渊源,让我非常安定。现在日程很忙,但我基本走到哪儿都带着壶,到一个地方我就会泡茶。泡茶对于我来讲,这里面有哲学,这里面有眷恋。所以我说那种温暖、那种朴素、那种天真,生命的沟通总在泥土的呼吸里。
第三点我想说,紫砂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培育。其实今天,让我们中国人喝茶,喝到什么份儿上?我觉得如今喝茶有点喝偏了,因为我特别不喜欢各个茶馆里的斗茶。喝茶应该有份平常心。茶,写出来就是人在草木之间,借着一把泥土还原山林长风,从容不迫。若连喝茶都斗,不是明前龙井就不是绿茶,不是三棵树上的大红袍就算不上酽茶,不是80、90年历史的都不能说是普洱,这是喝茶吗?当茶越来越炫耀本身价格的时候,它的内在价值就已经被贬损了。我也欣赏中国人琴棋书画诗酒花是雅事,但所有百姓开门依旧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什么时候一把小壶,哪怕几十块钱,一泡滚开热茶,哪怕十几块钱,但为百姓日常之用,天天都在手里,一年四季跟着节气往来,带着草木的本性,我想这才是真正喝出中国人的精神。因为我是做老师的,所以我总忘不了自己的本职,就常常教同学们喝茶,也带着自己的孩子喝茶。我总觉得小孩子爱了茶,才会接中国人的地气,我不愿我的孩子只知道打开冰箱喝可乐。当孩子都认为碳酸饮料才是最过瘾的饮品时,他们就真的失去了紫砂壶内热茶中的从容。当年也论阳羡茶,这儿的茶多么好,可我依旧坚持中国人喝茶喝的是生命的价值而不是价格,我们要喝出“乘此清风欲归去”的仙境。其实有把小壶有泡热茶在身边,人会学会滋养一个真自我,中国人现在多么怕寂寞,也许喝喝茶也能让我们摆平寂寞。和静清寂,这是茶根本的品格,而其中的寂寞也是一种滋养。人生应该寂寞,所以中国人说“茶如隐逸,酒如豪士”,酒用来结友,而茶用来独真。如果一个人能够茶饮一颗红尘心,在茶里面去平息自己,做个隐士,享受寂寞中的孤单和骄傲,多好啊!所以我说茶是一种生活方式,茶让我们的孩子体会到与生活结缘的妙处。凭着泥土源,回到草木间,从乡土到哲学都收在方寸之间,然后看见乾坤浩荡之气。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