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7-01-22 来源: http://www.zisha.com
天津市红桥区洪湖里有一个三口之家,家庭成员个个身怀绝技:父亲和儿子是摔跤、散打健将,母亲是出色的京剧票友。除此之外,父亲李向武还是民间收藏家,妻子冯慧芬的太极拳打得有模有样。绝活儿使这个家和谐且充满了乐趣,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这家人的生活理念反映出城市人家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值得整日忙碌的都市人好好学习。
【家庭成员简介】
父亲李向武1951年出生,家住红桥区洪湖里附近,早年在自行车厂从事采购工作。1974年4月,他和妻子冯慧芬相识,1977年9月结婚,婚后第三年有了儿子李跃。李向武早年学习武术,拿下了武术“五段”。自上世纪70年代,他开始热衷收藏,先后收藏过酒瓶、瓷器,如今致力于收藏紫砂壶。
母亲冯慧芬1950年出生,曾在本市建材公司从事材料销售工作。冯慧芬自小多才多艺,尤其喜欢戏曲。1969年至1974年,她一直在公司宣传队里,并经常和一些曲艺界名人组团表演,主唱样板戏。退休后,在丈夫李向武的鼓励下,她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京剧演唱上,曾参加过央视戏曲频道的《梨园擂台》节目,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儿子李跃1980年5月4日出生,他9岁时患上了过敏性哮喘。他听从医生增强体质的建议,从此,李跃便跟着父亲李向武学习武术,不仅身体强壮起来,武术也达到“三段”水平。现在,27岁的他一边工作一边继续习武。闲暇时,他也会主动陪母亲唱京剧。
父母儿子爱好广泛
日子过得滋味十足
李向武中等身材,身体特别强壮,但极具亲和力;冯慧芬身材很好,人也精神显年轻,一点儿不像快60岁的人;李跃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个头不高,但身材健硕、神采奕奕。采访李向武一家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他们的两间房屋让人感觉亲切而温馨。
他家的屋子约有50多平方米,布置得古色古香。桌上、柜里、窗台上到处摆着李向武收藏的瓷器、紫砂壶。墙壁上则是妻子冯慧芬的天地,戏装扮相的照片、获奖证书、奖状贴得到处都是。儿子李跃的天地便只剩下书桌所在的那块小地方,上面摆放着他练武时英姿飒爽的照片。
其实,李向武一家的生活也遭遇过波折。1995年,李向武因所在单位不景气下岗了,随后找过几份工作,但都不是很合适,于是,他回到家里专心搞收藏。儿子李跃参加工作不久,收入也不高。那段时间,一家人主要靠妻子的退休金来维持生活。虽然物质生活不富裕,可他们的精神生活却很丰富,一家人互相支持着各自的兴趣爱好。用他们的话说:“生活再好,家庭不和谐,日子过得也没意思!”
学习摔跤几十年
终成“五段高手”
今年56岁的李向武,名字看起来就和武术结了缘似的,事实上,他与武术的缘分可不浅。李向武从小就喜欢武术,8岁时开始跟师傅练摔跤。训练是很艰苦的,他每天4点多钟就要起床,跑到河北区武术班训练,6点多钟还要赶回学校上课,经常被摔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艰苦的训练使很多跟他一起练习的人都陆续放弃,但李向武咬牙坚持了几十年,最终获得了中国武术协会颁发的“五段”证书。
丈夫热衷瓷器收藏
获得了妻子的支持
“我们是1974年4月认识的,那时候我才23岁,慧芬大我一岁,我是厂里的采购员,她是建材公司的销售员,一来二去,两人就熟起来。后来,厂领导帮我们牵线,我们两人就成了恋人。”李向武说,他和冯慧芬的恋爱一谈就是三年多。
当年,冯慧芬是所在公司的文艺骨干,常到外地演出,和李向武谈恋爱后,她退出了宣传队。回忆起当初,冯慧芬说:“向武喜欢收藏。两人去逛百货公司,他一见漂亮的酒瓶和瓷器就走不动。慢慢地,我对收藏也产生了兴趣,开始陪他一起淘宝。后来,我才知道,他不但喜欢收藏,还是武术高手。”说着,冯慧芬禁不住笑了。
1977年9月16日,李向武和冯慧芬正式结婚,婚后两人把大部分的精力和财力都放在收藏上了。李向武说:“我们两人特别节俭,把钱都省下来搞收藏了。一次,我到乡下出差,发现一对清代花瓶被随意地放在地摊儿上卖,主人出价170元钱。当时,我一个月才挣40元钱,可太喜欢了,就咬咬牙买了下来。现在这对花瓶的市价已经涨到了一万元了。慧芬对我搞收藏很支持。”冯慧芬笑笑说:“其实我对收藏不在行,只是看着那些漂亮的瓷器就喜欢,再说,我也要尊重他的兴趣爱好啊。”
为帮儿子强身健体
严父教出武术高徒
李向武和冯慧芬为了收藏,结婚第三年才有了儿子李跃。1980年5月4日,小李跃降生了,健康又漂亮,一家人特别开心。然而,1989年,李跃经医院确诊患上了过敏性哮喘,过敏源就是李向武收藏的酒,没办法,为了孩子的健康,李向武忍痛把一些收藏的酒处理掉。“心疼啊,可什么也比不过儿子的健康。”家里收藏的酒因此少了,李跃的症状有所减轻,当时医生建议李跃增强体质,以帮助孩子彻底痊愈。
此时,李向武拿出了真本领,教儿子练武术,强身健体。对于儿子李跃来说,李向武既是慈爱的父亲,也是严厉的老师。为了练功,父子俩打烂了十几个沙袋,磨破了很多双鞋,受点儿伤也是常有的事。多年的习武让父子俩都练就了好身板儿。儿子15岁的时候,一拳能把两厘米厚的花盆捣碎,自己却毫发无损。
比起李向武父子的硬功夫,妻子冯慧芬也不示弱,她拜师学习太极拳,一套拳法打得飘逸洒脱。从1989年到1991年这段时间,武术使李向武一家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李跃自己也很喜欢武术:“武术使我的病很快痊愈了,好的身体是成功的一半,对我们年轻人来说,身体强壮很重要!”如今李跃在一家电器公司工作,人勤快肯干,很受同事们喜欢。这让李向武夫妻备感欣慰。
对于自己的家,李跃身在其中,体会自然不同:“我的家很快乐,我和父母各忙一摊儿,但又彼此关心。”
热心收藏紫砂壶
经常淘宝成行家
去年,一度在各电视台热播的剧集《紫玉金砂》让天津兴起了一阵“紫砂收藏热”。可李向武有先见之明,他从1991年开始就收藏紫砂壶,至今已收藏了500多个紫砂壶,几乎成了一个“博物馆”。说到紫砂壶,李向武侃侃而谈:“从明代、清代、民国时期,到建国之后,各个时期的紫砂壶我都有,都是我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其中最为珍贵的是我国已故当代工艺美术师顾景洲制作的一把紫砂壶。直到现在,我每周四都要去沈阳道等地淘宝。”
去年,央视八套开始播放电视剧《紫玉金砂》时,李向武和冯慧芬一集没落下。每当剧中出现没见过的紫砂壶,他们就会细细记下,再查询制壶的工匠和时期。李向武还凭着一肚子知识给电视剧挑错儿。他发现剧中出现的紫砂壶道具都是新品。且紫砂壶也不像电视剧中表述的那样最早出现于元代。他说,根据《阳羡瓷壶赋·序》记载,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的供春。
支持退休妻子学京剧
戏曲频道练兵有长进
冯慧芬一直支持丈夫搞收藏,其实李向武对冯慧芬的帮助也很大。冯慧芬说:“感情都是相互的,向武一直都支持和鼓励我唱京剧。”
2000年冯慧芬退休。于是,李向武鼓励妻子拿出唱样板戏的底子,去学习京剧。为此他买来学唱京剧的光盘,让妻子在家学习,练熟后还带着妻子到附近的公园里表演,加入京剧社团组织,致力于把妻子“推销”出去。
在丈夫的鼓励下,冯慧芬越唱越起劲,也获得了很好的成绩。2002年,李向武强烈建议妻子去参加央视戏曲频道的《梨园擂台》节目,11月11日寄出的带子,一周后就接到邀请冯慧芬去参赛的通知。于是,李向武带着妻子去了北京。
有了家人的支持,冯慧芬发挥得很好,虽然最终因同组竞争对手实力太强没能获奖,但她却得到了戏曲名家薛亚萍老师很高的评价,获益匪浅。冯慧芬也因此成了红桥区一带的戏曲名人。在她的带动下,儿子李跃也放弃了整天挂在嘴边的流行歌曲,改唱戏曲。每当冯慧芬有表演,李向武和李跃总会陪着她一起去,帮忙化妆,拿东西,鼓掌喝彩,一家三口走到哪里都会惹来一片羡慕的眼光。
2001年8月31日,冯慧芬和李向武合作的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获得了红桥区家庭文艺比赛优秀文艺家庭奖;2005年4月,冯慧芬夺得《和谐天津金色五月》“国宴杯”京、评、梆、越、昆万名戏曲票友大赛优秀奖;2005年7月,冯慧芬应邀去内蒙古表演,获得内蒙古首届京剧票友草原行邀请赛一等奖。
如今,冯慧芬致力演唱京剧,李向武专心收藏紫砂壶,儿子李跃则坚持练武术,看似各忙各的,这家人的心却贴得紧紧的。冯慧芬表演时,李向武和李跃会帮忙化妆、捧场;李向武淘宝时,冯慧芬和李跃会出钱出力;李跃练武时,李向武是陪练,妻子冯慧芬录像留念。提到他们一家子,周围邻居都要竖起大拇指。
李向武说:“我们这个家庭其实没什么特别,只是相对于其他人的家庭,三口人的爱好更广泛一些、专注一些,彼此更能互相谅解、互相体贴,心也自然靠得更近。”
【记者手记】
用文字很难写出李向武一家的快乐,这个家庭似乎代表了老天津人的一切特点“个性化、百姓化、生活化、人情化”,又有点“哏”。看着这一家三口,总是让你心里没来由的有一阵温暖,而对于外乡人来说,难免会勾起他们想家的一缕辛酸。
也许,一个普通的家庭就应该是这样的,只是我们被很多东西蒙住了双眼和心灵,忘记了家对于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还是那句老话:“家是城市永远的主题。”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