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5-20 来源:紫砂之家
平定砂器历史久远,质地坚密,晶晶闪亮;炖药煮肉,各得其宜。早在乾隆时,平定砂锅就因被皇帝题咏“龙”字而名闻京师,正定铁路开通后,平定砂器以其优良的特性行销铁路沿线。进入民国,平定县官也都留意砂器,志在改良,“王子良仿制东瀛砂壶”,朱子钦履任后“察其原质甚细,尤可改良”。朱子钦升任冀宁道尹后,又将改良事宜委托给继任者吉廷彦。
一战爆发后,农商部奉大总统谕向各省发出通饬,指出欧战“未始非工商发达之机。凡各省种种实业,俱应切实整顿,所有大小工厂悉竭力维持。一面趁外货入口稀少之时,改良土货,仿造外货”,强调“通商惠工,在此一举”,“时不再来,稍纵即逝”。时任平定知事的吉廷彦接到省府通饬后,倍感压力,“年来奉饬劝办,虽经竭力提倡,其易于图功者,不过栽桑种树等事,而于平定素产之沙器,究无成绩之可言”,“平定各种沙壶虽亦形式改观,然颜色翦陋,终不脱瓦缶旧容,参列时品,总觉形秽”。吉廷彦总结分析,认为改良之所以成绩不大,原因在于“风气初开,人民于各项工业多不能贯注全力”,遂决定由官方发起,筹建平民工厂,并聘请宜兴陶器工师来平定授艺。
1914年,朱子钦趁赴浙江采购桑籽之便,“绕道宜兴,延聘利用公司李宝贞、杨阿时、朱庆生、吴云根来晋尽心研究”,开始新一轮陶器改良的实验。宜兴工师到达平定后,随即展开工作,“亲赴四乡,实地考查,采取矸矿,筑炉烧炼”,但由于火力太猛,结果不尽人意。于是二次试验,“另筑新炉,重用煤烧”,所烧物品“不但无多损伤,抑且颜色鲜明,不亚于南制陶具”,然好事多磨,该次试验仍有不足,“试制各种陶质茶壶,一经热水灌注,色变灰黑”。吉廷彦遂亲自挂帅,与工师悉心专研,发现茶壶注水变色的原因。“此种矿苗,含有别项杂质,周身蜂房,呼吸相通,既经火炼,毛孔仍在,所以注水有渗漏之虞,受热黑灰之态,致病之源,实由于此”。之后,“又采回矸矿多种,分类试验,所制物品,悉臻完美”,“绝无渗漏变色之虞,比较江南出品,颇不低逊”。经过三次试验,平定紫砂得到政府认可,吉廷彦也因提倡紫砂有功,获“一等金质奖章”。
1915年,平定紫砂改良大获成功,募股已过半数,开工条件基本具备,7月1日正式开办平民工厂,并向产矿各县发出招生广告。嗣后,平民工厂屡有修建,“在场院之南凿井一眼”,上建茅亭一座,取名“甘泉”,规模臻于完善。平定紫砂经过改造后,色泽鲜亮,造型美观,广受欢迎,由此带动了当地紫砂的兴盛。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