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12-10 来源:紫砂之家
上海古籍出版社 山谷 |
过去宜兴人称干陶刻这一行的人为“先生”,区别于成型制坯的“做胚佬”,无疑带有尊重的口吻,因为干这一行非得识文断字不可,而做坯的甚至于可以不识字。 谭泉海字石泉,1939年7月出生于宜兴和桥镇。父亲谭普洲是一位前清秀才的门生,以悬壶济世。谭泉海从小就看见父亲用一手熟练的馆阁体字为病人开药方,过年时节替人家写楹联,有时还帮人写招牌,耳濡目染培养了他爱好书画的兴趣。从新和中学初中毕业后,谭泉海参与街道上的文艺活动,刻钢板蜡纸,写黑板报,空下来躲在阁楼上画连环画。著名画家徐悲鸿是宜兴屺亭人,屺亭与和桥临界,对于这位盛名天下的画家,谭泉海有强烈的敬佩之情,临摹他的作品格外用心用力。在家乡蹉跎的这几年,他还在闸口、北新、三洞桥等几所小学代课教习手工劳动和图画。当1958年宜兴紫砂工艺厂招工时,经姐夫介绍他怀着满腔兴奋去应试。考试老师是任淦庭。 任淦庭是宜兴著名陶刻老艺人,字缶硕,又名干庭。雕刻书法笔力遒劲,铁划银钩,刀锋灵秀,真草隶篆各具风格,山水、花卉、翎毛等无不生动雅致,特别是装饰成对紫砂花瓶时,左右手对称作画,布局恰到好处,堪称奇才,是陶业最负盛名的艺人之一,被国家命名为“名牌手”。任老考试题目出得很简单,就是让他写“家、飞、风”三个字。这三个字在书法中是比较难写的字,布局不好摆,如繁体的“飞”字,如果按照笔划顺序,中间的一撇一竖。是分开来写的,先写撇,最后写直,其疏密宽窄不容易放好,因此要写好这个字,必须倒笔下横,先写这一撇一竖,最后才写弯勾。谭泉海如法写就,任淦庭旁边看着就知道他练过书法,心里便有几分欣许。待到考试结束,任淦庭觉得他的底子不薄,毫不犹豫收为弟子。 其时正是“大跃进”时光,工厂一下子招收了上千名徒工,一时无法安排住宿,搭建了简易工棚权作宿舍。谭泉海在这简陋的工棚里开始了他其后几十年不间断的陶刻生涯。 陶刻装饰俗称刻字、雕刻,艺人们用锋利的钢刀在泥坯上雕刻文字和图形,然后装套进窑烧成,它是汇集器型、文字、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独特装饰手段。因此学习陶刻与学习做坯的最大不同,就是要有文化积累,有相当的书画本领,继而学会用刀,在各种不同的陶坯上刻底子或空刻。谭泉海从进厂的那一刻起,就牢牢的把握了这一条,下决心在书画的基本功上花力气,真草隶篆各种碑帖一一涉猎。 陶刻装饰是用“刀”作笔来体现的,用刀的快慢、浮沉、宽窄,会显示不同的效果,因此刀的大小、利钝、厚薄需要按照师傅的要求磨到不同的程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学徒期间,无数次的磨刀实践,哪怕手上磨出了血泡,谭泉海也一丝不苟地反复比较试验,直至完全掌握了这项最起码的基本功。在从业的几十年里,无论是双刀正入法、单刀侧入法以及涩刀、迟刀、轻刀等各种技法,他的刀锋所及,必能最准确地体现他想达到的艺术效果。 陶刻水平的高低往往与书画水平紧密相连,同时陶刻又不同于纯粹的书画,它的谋篇布局是在有限的空间里体现的,在陶坯特定的载体上弄刀,与载体的形式、形状和文化内涵相和谐,便见出陶刻艺人的综合素质。书画的基本功要完全靠自己的努力,至于如何布局、如何运刀,还得请师傅领进门。谭泉海在学徒三年期满后,和其他师兄弟一样能独立地在陶坯上进行装饰了。 陶刻一般分“刻底子”和空刻两种。刻底子,是先用毛笔在坯体上书画,再用刻刀依照墨迹镌刻。刻字先生们可以在别人的书画作品上依样“画”葫芦,但长久这样做,尽管能刻出书画原作的神韵,充其量也只是一个称职的陶刻艺人,而不能卓然成“家”。能够体现陶刻艺人水平的,则是不管什么造型的紫砂器皿,能独立地完成从构思、、布局、书画到全部装饰,且有独特的个人风格,才算是此中高手。空刻水平亦是衡量紫砂雕刻技艺高下的重要技巧。所谓“空刻”即以刀代笔,是艺人在确定大体轮廓安排后,以刀直接在泥坯上运作,它需要的是陶刻艺人有高超的书画功底。空刻也好,刻底子也好,都是为了装饰而装饰,谭泉海在这方面默默无闻地贡献了很长时间,为工厂产品装饰的数量多得难以计数,也为许多工艺师的作品增光添彩。除了在陶逸轩工作室中为女儿谭晓君、谭晓燕的作品雕刻装饰,连著名紫砂大师顾景舟与书画家江寒汀、唐云、韩美林、冯其庸等合作的茶壶,也多请谭泉海陶刻。于此可见他在陶刻名手如林的紫砂界,有着何等的佳誉。 作为一个有追求的陶刻艺人,当然不满足于依葫芦画瓢的陶刻,他追求的目标是,不仅要为装饰而装饰,而且要为了表现而装饰,真正能独立地表现自己的陶刻技艺,让陶刻不仅仅成为依附于他人作品的一种艺术形式。为此,他于1975年进入中央工艺美院陶刻班深造学习。在此期间,他受到了梅健鹰、杨永善、陈若菊等名教授的指导点拔,一度还随白雪石教授外出写生,这不仅充实了他的理论知识,丰富了书画技艺,还扩大了艺术视野,为他更上一层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书画装饰、金石篆刻逐渐形成清新俊逸的风格,表现手法多样,细腻多姿之中不乏豪放拙朴之神。这次进修学习最直接的成果,是谭泉海回厂后在两件特大紫砂挂盘上,分别镌刻的松鹰和群马。这两件挂盘是谭泉海最重要的陶刻艺术实践,是他其后在不同器型上体现艺术个性的最早尝试。 1979年他在特大型的双耳芝麻扁瓶上,雕刻了一幅雪雁图。在灰褐色芝麻泥的底色上,以阳刻工笔线描出图,下部是临风摇曳的芦苇,上有几只瑟缩栖息的雁只,寒穹广宇另有三只南飞的大雁,全景再以白泥作局部装饰,尽显银装素裹的冬季风光。构图以宋代绢本花鸟工笔为粉本,颇得其神韵,因而赢得好评。这也是他用陶刻手段有机再现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尝试,为他独立地表现陶刻艺术开辟了一个领域。 除了在大型陶瓶上刻画,他更多的是在陶盘上施展身手。用挂盘形式独立表现陶刻艺术,不是谭泉海的创造,但当他发现以此可以更好地承载自己的创作思想和艺术实践时,挂盘陶艺在他的手中得到前所未有的青睐和重视。为了使紫砂挂盘更具有形式美感,他探索用红木作框,利用红木表面光滑的材质特点衬托紫砂古朴典雅的色彩,而形成一种特别和谐的美感。谭泉海通过一系列的艺术、实践,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认为紫砂挂盘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及其风格,可以有如下方面:用细腻秀气的刀法,表现具有装饰类效果的题材,用粗犷的手法再现对比强烈的调子,如同剪纸、木刻那样;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如柳丝描、铁线描、兰叶描、丁头鼠尾描等手法来表现题材;也可以吸收秦汉瓦当、砖刻、石刻、钱币等摹古形式来表现;当然亦可采用顿挫、舒展的刀法来表现各种形体的中国书法,使人们在墨味和刀味统一的艺术效果中,充分体会布白和章法的恰到好处。这一创作理念在“银龙绞凤”上有着最明显的体现:四个正方的篆体大字,均匀地布在用红本作框的陶板上,大气生动,韵味十足。除了挂盘,他还探索利用其他类型的器皿,诸如条屏、瓶、鼎来表现传统题材,为了形式与内容的和谐,可谓用足了心思。 进入80年代,谭泉海的陶刻追求显示出强劲的势头。1983年他参与了“鼻烟瓶”和“十三件小壶”的设计、雕刻。鼻烟瓶从来是以内画知名的,透过水晶或玻璃反衬出内在的书画艺术来;用紫砂五色土来制作鼻烟瓶,是作陈设观赏用的器型而不是实用品,外在的装饰效果极为重要。小茶壶比水平壶更小,同样是陈设之用。在传统的形式中体现出陶刻装饰的韵味,使那些器型离不开陶刻的装饰,一旦缺少了这样的装饰,鼻烟瓶也就不成为鼻烟瓶,那些小壶也如同没有穿衣的小孩,光溜溜的没有任何趣味。因为这些器型的别致和丰富,以及装饰手段的多样,使这两件套的作品十分耐看,因而一面市便好评如潮。 1992年他在京参加“两会”期间,利用余暇去琉璃厂参观火花展览,几张有帝王头像的火花引起了他的注意,稍稍审视一番后他拿定主意,在紫砂陶上镌刻历代帝王头像。十年前他曾参与过鼻烟瓶的装饰,有些经验可以利用。而这一次必须要有全新的构图去表现,为此他广泛地收集历代帝王图像,费时几个月得到了古代炎、黄二帝到清末宣统的100位帝王头像,取数十种形色不同的陶制鼻烟小瓶,两面镌刻。因为瓶小壁薄,稍一不慎便前功尽弃,每刻一下都如履薄冰一般,经月才完成。数十只小瓶陈放在一起,面貌不同、神情各异的帝王们于此集合,洋洋大观,煞是一番全新景象。这套作品获得了1992年度全国陶瓷设计评比一等奖,同时亦获国际精品大赛一等奖。 从陶刻的起始本源上说,陶刻是一种外在的装饰手段,是陶制品附加值的体现。作为专吃陶刻饭的艺人来说,是在为他人作嫁衣裳。如果仅仅满足在万货(大宗产品)上做文章当然也无可厚非,一旦嫁妆做得好,附加值高,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为人作嫁衣裳,而是锦上添花,壶随字贵,字随壶传,是二度创作。 谭泉海自然不满足于这样依附的创作,有了“松鹰”、“群马”挂盘的实践,他继续扩大这种表现形式,为的是更好地体现自己的陶刻艺术追求,将装饰形式反客为作品的主题,在陶联、挂盘、花瓶、壁挂、画碟、竹片、字屏上,去表现他的技艺。1984年他应邀在顾绍培的双耳大瓶上镌刻100个字型不同的寿字,是为“百寿瓶”,参加在德国莱比锡举办的国际博览会。100个不同形状的寿字,刀法公细,字体线条描为石绿色,具备中国传统金石、篆刻的格调,形成高雅超俗的拙朴风貌,立刻受到了极高的评价,无可争议地获得了最高奖——金奖。 在谭泉海等人的努力下,紫砂陶不再是茶壶和雕塑的世界,陈设陶也有了一席之地,它的文化内涵也越来越为人看好。 谭泉海的一组四季挂盘,是以中国山水画章法处理的陶刻作品,分别为“春酣”、“夏云”、“秋韵”、“冬雪”。“春酣’,为远山近村的田野水乡风貌,舟、桥、大树、村舍宛然,图画淡渺;“夏云”画面为苍松、秀峰,一如黄山风光,图画无云却有风生水起之感。春、夏两盘均以黑韵作底,画面陶刻用刀挺括利落,线条干净,层次清晰分明,用石绿填色,更显秀丽遒劲“秋韵”画面为深秋景象,村庄寥落,大雁南飞;“冬雪”为日落时分雪压群山、青松景色。秋、冬两盘均以暖调的咖啡色作底,用淡墨色勾勒画面线条,显出国画的皴伐技巧,富有意境。四只挂盘为线描阴刻的着色刻,顿挫有神,线条变化有致,画面生动。 紫砂陶刻的表现形式除线描阴刻外,还有阳刻、琢砂地等。他的琢砂地代表作是“鹦鹉圆盘”,画面上凸现八个鹦鹉,有飞翔,有站立,有栖息,有理翅,姿态不同一派繁花似锦、英姿风发的生动场面,陈设效果极佳。 谭泉海在20世纪行将结束的时候,以两樽美人瓶的陶刻作品,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是一对高55公分的红泥美人肩立瓶,长长的瓶线线条,宛若亭亭玉立的美女,人们称之为美人瓶。他利用匀滑自然的肩线,周遭安排八位唐代宫廷佳丽;取《长恨歌》诗意,描写杨贵妃的天生丽质,线描阴刻,再填以金彩,红与金互相映衬,突出陶刻的线条。整个作品华贵、富丽,极富美感。 他以书法和花鸟、山水绘画见长,可以不打任何草稿,空刻隶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从“永和九年”开始到“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几百个字,排列错落,洒洒宕宕;亦可在美人肩瓶上空刻通转山水,深山飞瀑,重重叠叠的近岩远峰,层次分明,飞瀑跌宕而下,一波三折,视觉效果极佳。 世纪之交的1999年,他构思创作了“千禧千寿世纪瑞祥双耳瓶”。这是他1984年“百寿瓶”后的又一力作。双耳瓶上,他汇选古籍及历代书家不同的“寿”字加以精雕细刻,且以描金衬色,充满浓郁的吉祥色彩。 集中体现谭泉海的书画技艺和刀笔功夫的是“凤耳博古八寿瓶”。这是他在2000年开年春日在陶逸轩南窗下的杰作。他在玉米状的陶瓶上以秦汉瓦当、肖型印、古钱币、古编钟、青铜爵器、汉画像石等八种古老图案来表现寿字形体,有苍劲的形式美感,体现传统文化的质朴和厚重的文化内涵,寓意反朴归真,长乐永康,延年益寿,表达了他对时代的祝愿和对生活的祝福。 谭泉海五十年如一日地在陶刻世界里驰骋,心无旁骛,以其悟性与专注卓然成家。他充分张扬了师傅任淦庭对陶艺精心专心的艺术精神,在技艺上开拓出了一条更厚博、更多样的道路。 |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