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12-05 来源:紫砂之家
顾景舟、徐秀棠 /合著
宜兴的陶器,久负盛名。众多陶器中,以紫砂制品最为突出。因为就以紫砂泥而论,除撎斩紨鼎、蜀山开采出土外,其他地方虽也有产,但以泥质而论,并非真正的紫砂泥,所以都只能翘首而望:"只此一家,并无分店"。"陶都"紫砂是得天独厚的。 以独具而稀有的紫砂泥,经历代名人的清湛的技艺,制作出日益精巧的壶、碟、杯,特别是茶壶,朴雅大方,丰富多彩;鉴赏时,心悦神怡,雅俗共赏,一壶在手,爱不忍释。它的实用功能,也是别致的;泡茶沏以开水时,冬不易冷,夏不炙手。因而不仅祖国人民珍视它,而且吸引着世界上不少国际鉴赏家,视为瑰宝。 由于紫砂茶具名闻中外,现在我县已列为太湖旅游区的开放城市。这样更招徕外宾、归侨到撎斩紨选购紫吵产品,特别是茶具到花盆、花瓶和各种陈设文玩等。为了多争外汇,支援国家的四化建设,使我们现有紫砂壶艺的制作水平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同时对文献上的资料进行探讨,将不无意义。
紫砂壶的起源,一般只上溯到明代正德年间,说是宜兴湖 金沙寺的和尚就能熟练地制作缸瓮一类用具。当时学使吴颐山读书寺中,他的侍童供春空闲时也跟着和尚淘土、捏坯,学做陶器。这样一般认为金沙寺僧和供春是紫砂壶的创始者。但是从一九七六年宜兴鼎蜀镇之间的蠡墅羊角山古窑址中发现大量早期紫砂器废品的堆积层中,以壶为主,大量的壶嘴,壶身,壶把和壶盖,特别是部分壶嘴上的担塑龙头的装饰,与宋代流行于南方的龙虎瓶上的捏塑手法完全一致。残器复原后,一般壶的容积较大。壶的形式有提梁式和短把式,胎质较粗制作也不够精细,一般只能作煮水,煎茶之用,并非泡茶或几案上的陈设用具,这正完全符合宋代茶事的实际。关于喝茶用紫砂茶具的记述,最早才见于北宋名家诗文中。这些记述,正好给羊角山出土的早期紫砂壶作了注脚,所以紫砂壶应该始于北宋是毫无疑问的。
宜兴紫砂陶器从明代中期,上溯到北宋的一个长时期中,窑业中的日用陶器类族,逐渐分成单独的行业体系。区域分布:蜀山、下袁、中袁、潜洛等地大量生产紫砂壶和紫砂花盆等产品。而在明代在正德以后,始有几案文玩式的茶壶、花盆和瓶、鼎等艺术精品。历来紫砂待业的从业人员不下数千人,产品畅销全国以至远销海外,它的技艺也随着普遍地提高。从砂泥原料的开采,到生产工艺的设备和流程,窑座和工具的改良和改革,都从简单而逐步臻于完善;陶瓷的科研,釉彩,色料,装饰的创新也不断向前发展。当然由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变革,紫砂陶也出现过一些波浪式的曲折,但它本身的工艺,还是向前发展的。历代一些紫砂壶名艺人的出现和技艺上的出色成就,它根据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不同和人们的生活需求而反映出各个时期的风格和特色。至于一代作品的艺术素质和文化修养,以及当时社会交往中的客观影响而定,一个时期有不有出现高超的艺术作品,这也和书画等艺术一样,是无法言喻的,在某一代没有出现突出的艺术能手,不等于整个砂艺行业没有前进,这都有事实可作证明。从十九世纪至本世纪的三十年代,紫砂陶器在国际市场上畅销,空前旺盛,它数次参加国际博览会展出,也曾得到过很高的评价。
新中国成立以来,紫砂陶也是世界许多国家中经济贸易和文化艺术交流的一个重要部门。国人、国际都有专门研究、学术会议和展览活动。这样促使紫砂陶艺更蓬勃地发展起来。砂艺队伍也欣欣向荣,近代名于有裴石民、朱可心,王寅春、吴虎根、冯桂林、储铭、汪宝根、蒋蓉、顾景洲辈和陶刻艺人陈少亭、任金庭等。一九五五年后,又通过带徒传艺,专校培训,成长了的徐秀棠、高海庚、徐汉棠、汪寅仙、沈巨华、李碧芳、周桂珍、谢曼伦、吕尧臣、许承权等一代新秀。他们继承了紫砂陶艺的优秀传统,不难制造出具有世界先进科学艺术水平的紫砂陶器。这样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风貌,也将攀登紫砂技艺的新高峰,为祖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作出贡献。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