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制作过程大致包括准备、制作、烧制和后续工序四个过程。紫砂壶的制作过程大致包括准备、制作、烧制和后续工序四个过程。这几个过程一般不是一个人完成,如烧制,一般都不是制作人员来做,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的分工非常明显,这也是促使紫砂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一。准备 (包括准备工具、泥料、造型准备)
1。泥料准备首先是从矿中挖泥,从矿层开挖出来的紫泥,俗称生泥,泥似块状岩石;生泥出来后需自然分化,然后破碎、碾细,并用60目筛子筛选;再手工或机械练泥。手工练泥很辛苦,后来改用雷蒙机,但用机器容易损伤泥料。
2。工具准备 工具本身也在不断地创造,以下所列的只是长期发展下来大家都用的工具中的一部分。善用工具是做好茶壶的一个先决条件。主要包括泥凳(工作台),搭子(打泥条等),拍子(打身筒等)、尖刀、矩车(做圆形泥片)、线梗(光滑各种装饰线条的工具)、明针(即牛角片,光滑表面)等。
3。造型准备做茶壶前一定要想好要做的茶壶是什么样的,就象画一幅画,一定要先想好,可以画一些草图、作一些计算。另一种成型的方法是用印模,如果采用这种方法,需要在设计后做出模具,用印模的方法是可以大量生产同一个设计。
二。制作
紫砂器成型的主要方法是手工捏作、印模。两者都是先做好各个部件,再把各个部件粘在一起,再进行表面精加工,特别是接口部分的加工。就手工捏作,对圆形的茶壶其壶身用“拍身筒”的方法,该法不同与我们在陶吧中常见的“拉坯”的方法。对方形(包括四方、六方等)的茶壶其壶身用“镶身筒”的方法。
基本过程包括:
1.把泥块打成厚薄均匀的泥片,俗称打泥条、打泥片等
2.做壶身,此处就分为“拍身筒”和“镶身筒”两法,还有模型法等
3.做壶手把、壶嘴、壶盖等
4.精加工
5.有些还要加一些装饰,如贴花、绘画、刻字等
三。烧制
做好的茶壶首先要阴干,大概要两三天左右。
器坯阴干后装匣钵进窑烧制。现在一般用隧道窑进行烧制,古代一直用龙窑烧制,解放后开始用倒焰窑。
四。后续工序
紫砂器烧成后还要有的还需磨光上蜡,有的还要抛光包铜、金银丝镶嵌等工序。
历代紫砂壶造型式样的来源,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仿古代铜器——彝,鼎,尊,爵的造型。二。仿古代陶器——彩陶,觚,瓿的造型以及秦砖,汉瓦纹样。三,仿古代器物——秦槿,玉器,鼓等造型。四,仿瓜果,花木形象或加工变形造型,用浮雕,半浮雕的手法装饰应用,如:莲,荷,桃,柿,葡萄,松,梅等。五,仿实用器物借形改装的造型,如:玉笠壶,柱楚壶,斗分壶等。六,各种几何案形造型,包括各式图案,方器以及菱花,葵式等筋纹器。
历史上最有名的紫砂壶造型式样是“曼生十八式"。
陈曼生,名鸿寿,字子恭,又号老曼、曼寿、曼公,还有夹谷亭长、胥溪渔隐、种榆先客、种榆道人等别称。清乾,嘉间(公元一七六八—一八二二)浙江钱塘江人,是著名的书画家、金石家,被后世尊为西泠八家之一。
嘉庆二十一年前后,陈曼生在宜兴附近的溧阳县做地方县,对紫砂壶突然发生了兴趣,后又结识宜兴的制壶名手杨彭年兄妹等。于是在“公余之暇,辩别砂质,创制新样,手绘十八壶式,请杨彭年、邵二泉等制壶”。同时,陈曼生及其幕僚在提刻茗壶时,也很注意与壶的形状切合,有独到之处。
因此,在紫砂壶史上便产生了“曼生壶”的专有名词。
如图所示,曼生十八式为石瓢壶,半瓦壶,高井栏壶,圆珠壶,觚棱壶,柱础壶,半瓜壶,箬笠壶,六方壶,葫芦壶,四方壶,石铫提梁壶,扁圆壶,井栏壶,匏壶,传炉壶,合盘壶,合欢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