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3-24 来源:紫砂之家
关于徐门紫砂,曾有这样的说法:
公认的现代“紫砂泰斗”顾景舟1996年去世后,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头衔的宜兴制壶名家目前大约能排出10位,多半是顾氏授过艺的徒弟。鉴赏者各有喜好,10家都有秘笈,谁能技压众人难找一个统一说法。但若说家族传承,排在前面的徐门兄弟有他们不可复制的代表性:制壶跨5代,其中两代和顾景舟有师承,因联姻和其他制壶名家又有交错,形成的传承谱系可以说浓缩了宜兴丁蜀镇紫砂工艺自民国以来的传承史。
不久前,徐门第四代传人徐达明携女儿徐曲、女婿鲍骧来到鞍山。两代三位紫砂艺人首次来东北,紫砂的灵秀与钢都硬朗的强烈反差,令三人连连感叹。徐达明甚至说,此行的灵感,或有希望催生出一把“东北味”的紫砂壶来。
从木工到紫砂大师
仙品茶楼,窗外大片大片的绿色植物,细雨霏霏。恍若置身江南。何况可以悠然细品一杯清醇的香茗,桌上一把红木壶把、造型厚拙的紫砂壶。坐在对面的,正是壶的作者——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徐门第四代传人徐达明。
旁边两位年轻人,文雅清秀——徐曲和鲍骧。
之前做过功课,知道徐达明的作品了得,多件被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世界级艺术馆收藏。当然,最突出的特点,徐达明创造了“陶与木的结合”——用红木等材质与紫砂结合出现了崭新的效果。
1969年—1979年的十年间,徐达明的身份是下乡插队的知青。这段时期,徐达明被分配到一家红木厂,成为做家具的木工。枯燥繁重的工作,却没有让徐达明失去艺术的灵感。这十年间掌握的红木制作工艺,反倒为日后这位手工艺人在紫砂制作的路上,悄然添上最别致的一笔。
后来的回忆中,徐达明说,这段插队下乡的经历,在农村十年,可以说“失去了很多(读书学习机会)”,同时又“得到了很多(学校学不到的)。期间做过红木木工,所以对木材有着特别的情感。它自然、朴实、亲切,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这财富是别人不曾拥有的。高档木材如紫檀、黄花梨、瘿木、酸枝、乌木、楠木、鸡翅木、铁力木……其材质优良,纹理各有特色——如果没有做木工的经历,又怎能一一分辨了解?徐达明了解这些木头就像了解自己的手指头一样。这些木材经加工、打磨、保养后,其表面纹理光彩照人,抚摸手感舒适,感觉冬暖夏凉,具有隽永之美。
在徐达明看来,紫砂陶、红木这两种原料,虽然在材质和工艺上有完全不同的特质,但在文化的审美意趣上,却有共同点。最大的一致就在于,两者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由此,徐达明想到了在设计理念上把这两种传统文化相结合,使紫砂作品内容得到延伸。立意在先,协调从之。在具体的制作中,还要合理搭配陶与木的主次关系,考虑茶具的使用功能的合理性,精准地表现出设计理念与不同材质的融合之美。这样一来,作品来自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工艺精湛,格调清新悦目。
1994年,全国工艺品北欧展,徐达明随同前往。在哥本哈根参观了丹麦现代家具展后,徐达明发现,其设计风格以简约著称,许多优秀的现代设计还吸收运用了中国明式家具中某些美学原理。现代生活所追求的简约、明快格调,在本质上和明式家具有着相同之处。“这对我在红木与紫砂相结合设计创作路子是一个很好的肯定。”徐达明再一次坚定:应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深刻认识、提取、运用,设计创作出具有时代水准的作品来。
“我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自然木质,紫砂陶土的尊重,来自内心的真诚执著,情感也自然渗入创作中。”从吸收各门类知识,到泥料选择、手工成型、创作工具,到使用工具,乃至到制作手段如锯料、削、创、磨,无一不赋予了作品以生命。
最让徐达明自豪的是,两种工艺的结合,从设计到成品是全手工完成。“整个创作过程的心灵感受,是别人无法体会的。作品展示了我自己的个性,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与藏家的赞许,他们鼓励我把这条创作路子走下去。”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