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初识紫砂 >> 徐汉棠:紫砂良工出

徐汉棠:紫砂良工出

时间:2011-02-12 来源:紫砂之家

  

  

 

  ②徐汉棠近影。 吴谷平

  

 

  ③传授技艺。

  

 

 

  ④徐汉棠孙女徐曲之作“结组壶”:宜兴陶艺新人新作展一等奖。

  

 

  ⑤徐汉棠之子徐达明之作陶木情系列:全国陶艺创新评比二等奖。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一把小小紫砂壶,自明代供春鼻祖开创天下之良工后,古今多少文人墨客、丹青高手、玩家藏家、市井百姓痴迷其中?

  五百多年来,宜兴一代代的壶艺高手,将中国的陶文化与成熟于唐代的茶文化结合,以紫砂壶为载体,融造型、泥色、铭款、书法、绘画、雕塑和篆刻诸多艺术于一体,创造出灿烂的中国茶文化“雅趣”。当今宜兴,“汉棠壶”成为当代紫砂艺术的鲜明标记。

  紫砂铸就精彩,艺德传承徐门。而今76岁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从其祖辈、父辈手中传承了紫砂技艺,又深得“壶艺泰斗”顾景舟之真传,将一手壶艺绝活传至徐门后两代,被人誉为“紫砂良工出徐门”。在去年国家授予徐汉棠“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后,前不久江苏省又将“徐门紫砂”作为中国“申遗”项目,上报国家。“汉棠石瓢壶”,几十万元也难求一壶真品。不可思议的是,就在行情节节看涨之时,徐汉棠却用高价,从境内外藏家手中,将其一生制作的三百多把壶中的百分之九十左右收了回来,他说,“我要用实物说话,让后代更好地传承这门绝活!”

  富有艺术天才的徐汉棠,功底扎实,善复制传统产品,也精于创新,工艺造型独具匠心,以冰裂纹装饰见长,其代表作《古兽窥今壶》、《四方冰裂壶》、《四方藏园》、《三代同堂壶》等作品似冰如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国内外多家著名博物馆收藏。他还尤善制作各式微型小盆,每有手迹,均称“汉棠盆”,多为上海盆栽界珍藏。

 

  “徐福康号”出了紫砂双杰

  宜兴蜀山镇上一条不起眼的胡同中,年已古稀的徐汉棠将我们带进了他的院子。

  栽种在院子里几十盆大大小小的盆景,像个小小植物园,使人眼睛顿时一亮。上百平方米的院子里,有雀梅、白皮黄杨、真柏、六月雪等诸多品种。

  汉棠先生指着几盆已经有点枯黄的大盆景说:“可惜了,今年年初一场罕见的大雪,将我几十年辛苦栽培的盆景折磨得不成样。去年,我还在宜兴森林公园举办过盆景艺术展呢!你看,这么结实的花棚架,都给大雪压塌了!”

  这是一座面积四五百平米的三层楼院落,一楼会客,二楼是汉棠先生的工作室,三楼是个小型工场。整个楼室,艺术气息甚浓。客厅里有他收藏的各种造型的奇石,墙上挂着韩美林等名家笔墨丹青。

  76岁了,汉棠先生身体大不如前。六十多年埋头壶艺,他的眼睛患有白内障,前不久刚在上海动了手术。

  汉棠先生称自己的工作室为“自乐轩”。这个美妙的壶艺世界,让人惊叹不已。四周红木架上,陈列着他收藏的明清至当代壶艺大家以及大师本人约上百把各种造型的紫砂珍品。所珍藏的紫砂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正如奥玄宝《名壶图录》所评说的那些紫砂名器:“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俗如衲子。”

  “这仅仅是我收藏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我没拿出来!”汉棠先生告诉我们。说完,他转身离去。不一会儿,他从保险箱里,拿出了两把“汉棠石瓢壶”。

 

  大师之作果然出众。只见那“汉棠石瓢壶”,泥质肌理如同婴儿皮肤,似冰如玉,光鲜铮亮,古朴典雅。线、面转折过渡恰到好处,圆润有力度,造型变化方中有圆,圆中寓方。“形、神、气、态”,各有风韵。无怪乎海内外有人评价:“他的作品,意境深远,功底深厚,造型端庄、见解独到,所制紫砂陶器款式之广至今无人能够企及!”

  汉棠先生笑着对我们说:“这样的壶,用不了几天就可以养得很漂亮!”看了这壶,才知什么是真正的紫砂名器。

  汉棠先生从艺六十多年,共设计、创作紫砂作品三百多件套,《裙花提梁壶》、《菱花提梁壶》、《龙宫宝灯壶》等精品,成了他的代表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潜心创作的250余种花盆,世称“汉棠盆”。《十五头嵌银丝咖啡具》为中国故宫博物馆收藏,《汉棠石瓢壶》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院、无锡市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比利时皇家博物馆收藏,《微型什锦壶》被香港茶具文物馆收藏。

  可谁又想到,在紫砂业沉浮的历史岁月中,一代紫砂工艺大师差一点弃业而去。

  汉棠先生在忆及他艺术生涯时说:“我家世代以制陶业为生。祖父徐锦森当时开办了‘徐福康号’经营紫砂,抗战前生意比较兴隆,下有我伯父徐祖安及我父徐祖纯帮助经办,伯父主要主持外事,联系客户,把天津﹑辽宁、营口等城市的店号全包了,都经销徐福康产品。我父亲在家主管内务,如验收坯户质量,安排号内工人生产等。

  “在我懂事时,我家有住房四楼四底,厂房八九间,家里常年雇用工人六七人,临时工三四人,产品以寿星壶为主,其它还有洋桶﹑龙蛋等少量几个品种。那时,父母亲也做些花瓶﹑花盆等品种,伯母做些三套砚﹑墨罗等小件及供调色用的画盘。我祖父很善经营,家中老小无论谁,每做一件就以大小等级发付奖金。于是,一到晚上和星期天,家中一片噼噼啪啪热闹之声。由于徐福康号经营得法,全家生活过得比较富裕,家内十六七口人,吃穿多讲究,有一部留声机,一到傍晚,邻居和亲戚都喜欢上我家听留声机播放的京戏,颇为热闹。

 

  “由于生长在紫砂陶艺世家,我从小耳濡目染,对紫砂的生产流程及看过的紫砂作品,至今耳熟能详,凡经历的事都离不开紫砂。我的启蒙老师第一是父母,还有就是三舅邵茂章、五舅邵章,小舅邵全章。他们手艺很高超,与顾景舟并列。我父亲认为我要学做紫砂,就必须拜一名师。当时顾景舟已相当出名,有一次顾老上我家来,我父亲就向他提出让我拜他为师学艺。顾景舟在考核我后感到很满意,于是就收下了我。然而,解放初年,紫砂业大萧条使得从业人员都难以谋生,家族中很多人转行纷纷前去上海谋生,大批艺匠都弃紫砂而改行。老艺人吴云根上山挑柴,邵六大做小贩,范正根开泥塘挖泥,紫砂行业一片萧条。在这非常时期,我却跟随顾景舟师傅坚持了下来。然而,在紫砂业再度陷入异常困境时,我与师傅顾景舟一度也曾几次想转行,可面对命运,我最后还是选择了紫砂为终身事业。之后,在中国大地阴霾沉沉的十年中,我也埋头壶艺,没有虚度这十年!”

  “现在想起来,艺术需要纯真,艺术家只有对自己的事业感兴趣和喜爱,才能深入艺术之中,才会有所作为!”汉棠先生说。

  正因为对艺术有执着的追求,徐门技艺得到传承,出了紫砂“双杰”——徐汉棠徐秀棠两兄弟各自独领风骚,徐汉棠精于制壶,徐秀棠擅长雕塑,成为一代有名望的大师……

  早年:顾师门下偷学艺

  汉棠先生的家族中,不仅以紫砂为业,而且还出现过多位颇有名气的紫砂艺人,外曾祖父邵云甫所制的紫砂烟具在南洋极富盛名;父亲徐祖纯则从事紫砂陶的生产,而三舅邵茂章、小舅邵全章更是当时著名的紫砂高手。

 

  由于得自父母两大家族的遗传,汉棠先生对紫砂有天生禀赋,自幼耳濡目染。然而,父亲并没有让他沉湎家族的技艺,而是让他走出家族,吸收百家创新之法,拜“壶艺泰斗”顾景舟为师。

  汉棠先生对我们说:“顾老德艺双馨、学识渊博,书看得多。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他都熟读多遍,还能背出几十首唐诗,这在当时的师傅中少见。他常常一面教学生,一面自己研究创新作品。1956年,他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高庄教授共同制作的《提璧壶》,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经典之作。他所制作的《石瓢壶》、《掇只壶》、《掇球壶》等,都超过了前辈大师。称他为“紫砂泰斗”名至实归。在我眼中,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好老师,能跟他学制壶技术,是我一生的幸运!”

  “我记得,当年我与师傅常常白天一起劳作,下班后两人上饭店小吃,叫四五毛钱诸如牛肉、猪舌头等菜小酌。我俩,上班是师徒,下班如同兄弟。师傅的母亲很勤快,家前屋后种着各种蔬菜,还养猪。她对我特别厚爱,经常让我在他家吃饭,我记得最香的是雪白的粳米饭、洋葱头炒咸肉和‘活杀’青菜。这些事至今让我回味无穷。”

  顾景舟先生自己编有一本“技术全书”,上面记载着他所做过的所有品种的尺寸和技术要领,但师傅从不轻易拿出来,常年锁在抽屉里。有一天,师傅急着上厕所,来不及锁抽屉,汉棠急忙将师傅的尺寸簿拿了出来,偷偷地记录了一部分。就这样,他掌握了很多关键要领。汉棠先生还博采众长,从其他大师那儿学艺。王寅春擅长茎纹货,他就吸收他的茎纹形,自己创新做了个《菱花壶》;朱可心善于松竹梅,他偷着学后又创作了一套《岁寒三友壶》;裴石民有一手做蚕蛹形的盆壶的绝活,汉棠先生揣摩后亦学做了好几只盆,并以此构思创作了《灵芝提梁壶》。由于善于学习前辈的绝活,汉棠先生终成大家。

 

  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此是金玉良言。要练就一身全面技艺,最关键还是用心!”

  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汉棠先生偷偷地瞒着师傅、瞒着工厂,为上海盆景协会设计制作了200多个品种的中小型花盆。这就是让世人惊羡的“汉棠盆”。那个年代,汉棠先生所制的大部分花盆,基本是无偿赠予。有个大户就收藏了百余只。1992年,汉棠、秀棠两兄弟去台湾参加紫砂交流研讨会。因为出书需要,想为这些“孤品”拍照,结果很失望,那批珍贵的“汉棠盆”已经不知了去向。几年后,汉棠先生才得知,有140只“汉棠盆”已被藏家卖给一位台湾商人。得知这一消息后,他辗转多方与这位台商联系上,最后以50多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将这批花盆全部买回。有人说他傻,他说:“这批盆不论品种之多,还是制作之精,在中国紫砂花盆史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应该留在国内,用于研究,发展、传承。”

  徐门底线:“学好艺做好人”

  汉棠先生的作品,有“一壶千金”之赞誉。他的《古兽窥今》、《寒江独钓》、《龙宫宝灯》等作品,在紫砂艺术市场,深受藏家喜爱,一把壶往往价值几十万元。对此他曾说:“艺人不要向‘钱’看,而要向‘前’看。对于传统要尊重,要深入钻研,才能打下扎实的根基。承袭传统并不可耻,重要的是能在承继之中,推陈出新,并赋予作品新的时代意义。”

  近年来,他正将自己亲手制作的、散落在境内外的三百多件壶艺作品一件件往回收。汉棠先生说:“我现在只进不出!”

  “当今,紫砂艺人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好事,也是紫砂业兴盛的幸事。但是,年轻艺人中,却有着不同的价值观,有人属于炒作派,受名利驱动,急功近利。做壶才几年,却把自己吹成大师、陶艺家。只要有利可图,就不惜一切手段去挣钱。这些人像个气球,在一定压力下必定自爆;还有一种属于实干派,他们心态平和,学艺严谨,技术不断提高,壶艺愈做愈好,今后将挑起中国紫砂业的大梁,这是我最想看到的,也是最希望的。”汉棠先生说。

 

  “我们徐门有底线:‘学好艺,做好人’。我现在不断地回收自己的作品,目的就是为后代留下一些紫砂遗产,让他们仔细钻研琢磨前人技艺,只有这样,紫砂艺术才能历久弥新,不断创造历史新业绩。”

  汉棠先生的长孙女徐曲是徐门第五代传人。四年前她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毕业后,开始跟随爷爷学习与研究紫砂艺术。几年下来,她已成为助理工艺美术师,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江苏省陶艺专业委员会会员。她设计制作的“结组壶”,获2006年第二届宜兴陶艺新人新作展作品一等奖;她与丈夫鲍骧(壶艺大师鲍仲梅之子)合作的“律组壶”,获全国第八届陶瓷艺术创作评比优秀奖。对她的悟性,徐汉棠深为赏识。

  “你们家一直坚持手工制作壶?”我们问徐曲。

  “我爷爷非常严格,他很传统,坚持手工制作,不允许我们跨越传统成批生产!”

  “那你做的壶,盖上你爷爷的章行不行?”

  “这就是艺德问题了!我爷爷绝不允许这样做!我们‘徐门’有底线,为艺做人。你比如,‘汉棠石瓢壶’是我家祖传,嘴的细巧、把的细巧,古朴典雅。我在做壶时,有时爷爷过来眼睛一扫,说我差了几毫米。头发丝那样的差异,我们怎么也看不出,爷爷却一看就看出来了。所以爷爷常跟我说,哪怕是头发丝那样的厚度,你也要有感觉,那才叫基本功。

  就拿爷爷收回他的作品来说,我们做壶的人,看事物和看照片完全不一样,我们对线条的认识必须是三维的。因此,这些作品对我们的帮助是可想而知,他留给我们的是作品的直观技艺,这比钱更重要。”

 

  紫砂徐门,从汉棠先生的祖父算起,到徐曲已经传承了整整五代。

  现在,汉棠先生的大儿子徐达明、二儿子徐维明、长孙女徐曲、孙子徐光等家族内近三四十人,全部从事紫砂事业。他的两个儿子,而今都已成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而汉棠先生的徒弟中,也出了范伟群徐元明房玉兰﹑范早大﹑范其华等一批优秀的俊才。

  汉棠先生说,“在宜兴,靠做壶发财的壶艺师现在多的是。而徐门,不允许靠紫砂这块牌子发财,要靠自己的才华,这就是底线!”

  汉棠先生所言极是。

  宜兴紫砂是一篇永远也做不完的大文章,有了汉棠先生的境界,徐门新一代传人,一定会让这颗“东方明珠”,发出更耀眼的光彩!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