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1-26 来源:紫砂之家
朱丹创制的“大雄宝璜壶”近期获得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特别金奖,赢得业内人士一片赞誉声,这是名至实归。“大雄宝璜壶”可说雅俗共赏。雅也赏,赢得专家首肯;俗也赏,赢得广大壶艺爱好者的青睐。的确“一件较完好的作品,必须使器皿自己能够抒发艺术语言,给人油然而生一定的艺作感受。”“大雄宝璜壶”那质朴典雅的大度气质,辟面而来,“向你突出,向你诉说,向你表达。这种形象具有一种强烈的内在冲动。这样的艺术就具有了生命,就有了神。”
“大雄宝璜壶”一经脱手,创制成功,它那圆润丰满,堂堂皇皇,迎面而立,我看一眼就脱口赞叹“大师之作”,“里程碑,朱丹壶艺道路上树起的自己第一个里程碑之作。”
“大雄宝璜壶”造型上极具审美之奥邃和雍容大度,势态宏阔的视觉冲击力。在窥探历史,继承传统上,化古而创新,凸现出深厚的文化韵味,有着极深的文化穿透力。着实使人对“大雄宝璜壶”的欣赏玩味无穷。
“大雄宝璜壶”丰满、温润、亲和,扑面而来像典器一样,给人以无尚遐思之美。
“大雄宝璜壶”就整体欣赏似像玉璧,我亦称之谓“玉璧壶”。“大雄宝璜壶”是朱丹的父亲朱少平所起的名字。名字无关紧要,根本至要的是内容,是造型。即使“大雄宝璜壶”不是当壶用,而仅仅作陈设品看待,也够完美,够艺术,够文化,够展示出造型之美了。
“大雄宝璜壶”整体造型为玉璧之壶,其可一分为二,上部为宝璜壶,下部为宝璜座,分而为璜,合而为璧。一分为二,合二为一,古玉器文化是多么具有东方民族的深邃哲理啊!
此壶真乃和谐和美得风仪圆满,巧构巧思的灵犀一点,真神来之灵感。
听朱丹自己述说,那天晚上构思图稿初定,似觉有异想天开之感觉,情绪激动不已,几彻夜未眠,思绪一直漫游在古玉器文化思考中,且已意识到成功,浑身快感、惬意。听朱丹这一喜色之话语,我也同样感染分享这她那成功创作的喜悦。
对古玉器文化有研究的人都知道,古玉璧文化之深厚,神圣,斑斓异彩,在常人心目中宝爱之物总珍视为拱璧,用两手拱抱之。对玉璧题材之美而言,就令人心动。先说“和氏璧”其献璞刖足的惊心动魄故事几为家喻户晓。再说“完璧归赵”的历史佳话,更为世人所乐道。诚然,题材虽好,由于制壶家才气不足,无法化古而创新,拿出成功佳器,亦是水中捞月,可望不可及之徒然。
下面摘录一段来自徐秀棠大师和山谷作家合著的“紫砂泰斗顾景舟”一书。“提璧茶具的茶壶有不同的造型,区别处在壶盖,一为玉璧,上有谷纹,一为圆形摘手,壶身与把手提梁均无差异。顾景舟对此壶造型钟爱尤加,不同时期均有制作,直至老年也有数制,钤印“景舟七十后作”。这段文字清楚明白的表达顾景舟对玉璧之珍爱意犹未尽,因而会有一壶之两盖式。透过两盖不难窥透顾老对玉璧倾情垂爱之古意,有难以割舍之情怀。顾老心中对璧的神往只能化解溢于其作品之中。也难怪我们常人,只要一提起顾老的提璧壶,无不崇敬有礼!
就古玉璧的造型及其要素为题材从来是制壶家倾力而追的亮点,也是高难点。紫砂壶有其类追古玉器文化的温润、圆泽,几为极致。都知道古玉器文化比陶文化还来得深古而难窥其古奥。玉璧文化题材具极强大的吸引力,引得无数制壶家竞折腰,屈指数来,成功者无几。
难能可贵的是,却又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朱丹的玉璧壶(即“大雄宝璜壶”)成功了。其惊异之处是造型之完美,工艺之精湛,像瓜熟蒂落一样,自然的几无可挑剔。
分而为璜,合而为璧是龙山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古玉璧,观者无不赞叹。而在朱丹设计之初并未有此明确指向。宝璜壶脱手后,才意识到一分为二,璧半为璜;合二为一,合璜为璧。当时朱丹和朱少平几欲跳起来,创作成功的冲动感,一直按捺不住。这种自由的创作心态与古人思维的巧合,就像打通相隔五、六千年的时间隧道与古人对话、握手,相言创作之欢。“心有灵犀一点通”在这里是灵感的最好注脚。
紫砂自明代至今,名家辈出,紫砂壶的创作可说千态万状,但能像“玉璧壶”那样堂堂皇皇,圆圆满满,正面像丰碑样屹立,迎面展示其丰满仪态、雍容大度的,翻遍历史、现代资料,独此一壶,也独领风骚。透过其完美造型,已端露其传世的生命力。
这是神来之器,但出于凡人之手。
朱丹十六岁步入紫砂艺途,就爱上紫砂艺术,倾情倾力,十分投入。在十四年中,凡做各项茶壶款式一百二十多种,其中创新作品就有七十多个。圆、方、花器无不涉猎。即使同一款式,她也演变其二,演变其三,而意犹未尽,尽其智慧,追求完美,追求新意,追求创格。从艺十四年中完成了一般常人所难以达到的有质有量的金字塔式的积累。近几年来正迸发出极其旺盛的创作激情,得心应手,佳器迭出,出类拔萃,令青年辈难望其背颈。仅2001年以来就摘取国家级大奖整整十个,其“大雄宝璜壶”更是她奖中神品。
自古勤奋出天才,灵感之作并不神秘。来自她全身心的热爱和投入,来自她先天的才气和颖悟,来自她直逼紫砂艺术殿堂的非凡勇气。
玉璧壶,温润、丰满,上部宝璜壶,嘴、扳金舒出自然,若声成者;盖面以浅浮雕面突出,交代明白畅达;壶的子灵气毕现,玲珑如玉为璧之钮,此乃生色之妙誉。壶脚稳而巧,直看两点,侧看两条,不失为大手笔;壶身浅浮雕纹饰倍添盎然古意。玉璧壶之中开圆孔,原是古玉璧之移用,可见是有深度艺术素养之举。因“玉璧壶”中心之中孔,更显得古气灵动,突现出玉璧文化审美之奥邃。
化璧为壶,是壶似璧,嘴、扳金交代明确,突出壶的实用功能,而加足体量感、空间感,因而显得饱满润厚,舍弃了原来玉璧的平面单薄感,真有意想不到的实用功能美。这都来源于创作者对造型的深度熟悉和精心设计。鲜明地强调壶体的每个部分,嘴、扳金、足、的子、纹饰所支配的方向,协调形成壶型整体的完整完美,使作者和壶艺爱好者,相互感触以资领悟到制壶艺术的真谛——美的本身。
玉璧壶强烈的抒发着玉璧文化的丰富张力。上部宝璜壶拿握得手,拿起时作冲泡,出手流畅,有需求感,蘸茶后复宝璜壶于宝璜座上,有回归感,进而会联想到“完璧归赵”……。心中也就会滋生古文化带来的愉悦快感,在茶饮中无形的把紫砂文化推向极致。
在欣赏、解读宝璜壶的同时,该壶还有一个历史性的创格。就是上部宝璜壶分开于外是一把紫砂壶,够独立完整的。连同下部宝璜座合在一处就更显得完美无缺。也就是这个配角宝璜座延伸丰富了宝璜壶的欣赏空间和文化内涵,同时也拓展了紫砂壶设计的本体语言空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形制,这是创格,这是神来,但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