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1-18 来源:紫砂之家
以紫砂壶为主要形式载体的紫砂陶艺,无疑是伴随着茶文化而出现的,也是茶文化走向极致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国是茶的发源地,江苏宜兴是重要的产茶区,唐代就有“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之誉。同时宜兴也是著名陶都,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现陶土资源中夹有的紫砂矿泥具有特别优良的材质特点,可塑性好,收缩率低,可以单独成陶而无须施釉,用的时间越长,越发光鉴可人,而用它制作的器皿能较长时间地保持茶叶的色香味,“注茶越宿,暑月不馊”,于是“茶壶”便应运而生。当茶饮方式由煮茶进步到冲泡阶段,“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瀹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阳羡茗壶系》)时,紫砂壶的形式变化便成了社会时尚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必需,同时也获得了“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美誉。它的出现是陶器生产过程中独特资源结出的硕果,它的发展则是适应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标准逐渐变化的反映。
作为我国民间工艺的一大门类,紫砂陶艺经过五六百年的发展,因着它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优良的物理性能,以及工匠们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巧夺天工的制作技艺,从而形成了多彩多姿的器物造型,更由于它的实用功能(如泡茶、栽花、文房摆设)和陈设性的结合,逐步演变成别具特色的艺术品,与瓷器、刺绣、剪纸、刻花、扎染等其他民间工艺相比,其综合优势是明显的,突破了其他民间工艺品只在工艺美术范畴里运作的局限,直逼艺术殿堂。紫砂壶的造型丰富,式样繁多,千姿百态,能集造型之美于一体,减之一毫则太瘦,增之一毫则太腴,在林林总总的工艺美术品类中,恐怕无出其右者;文人的参与,定制、设计、绘画、撰写壶铭、书画篆刻、著书立说,赋予其独特的艺术风骨和丰厚的文化内容,因而更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精髓,也是其他工艺门类所不具备的。
任何艺术都有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以及如何体现这些内容的技巧和形式问题,做到形式和内容的完整、和谐、统一,是艺术家力求达到的至高境界,紫砂工艺品特别是紫砂壶,它的形式就是内容,内容就是形式,两者融为一体。即便是完全外行或对紫砂艺术陌生的人,在面对“花货”类茶壶时,也能明白这一点。社会现代化,工业文明更多地呈现集约化、标准化的要素,强调个性和艺术差异的手工艺品日益为大众喜爱,从成形、烧成到装饰,能够充分体现艺术个性和原创精神的紫砂陶艺艺理所应当地受到青睐。
紫砂陶艺艺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御窑生产,不为官家垄断,却受“文人化”思潮的诱导,它自由表达的原创精神几乎没有受到伤害,再就是意识形态对它的影响也比较小,个体创作的环境相对比较宽松,从业人员之间的传承得以连续而未中断,内在的传统文化精神也就更多地被保存和继承下来……紫砂陶艺的这些与众不同,既是矿产资源上的优势,也是人文精神上的独树一帜。而当代紫砂艺人的群体性的杰出贡献,则将紫砂陶艺艺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使紫砂陶艺艺逐渐走进了艺术殿堂,从而为更大的社会空间所接纳,赢得了海内外人士广泛的喜爱和尊重。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博物馆,如我国的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英国的维多利亚博物馆、艾伯特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大不列颠博物馆,新加坡博物馆,比利时皇家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澳大利亚艺术馆,香港茶具博物馆,荷兰专题博物馆,都纷纷收藏当代紫砂大师们的作品。
紫砂陶艺在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中,有过几起几落,它的兴盛、发展,与社会的承平状态和文化人的积极参与联系在一起,明万历后期、清康熙乾隆时代如此,19世纪初期陈曼生等人的积极参与也是如此。在摈弃了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的大一统的集体生产形式后,经济体制的转型和社会环境的改善,紫砂陶艺的创作和生产又朝着几百年自然选择的经济秩序上回归,古老的手工行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
几乎所有的传统民间工艺在现代化进程中都遭遇了生存困境,相比之下,紫砂陶艺的欣欣向荣、生存状况充满活力无疑是个另类,茶文化的升温带动了紫砂艺术的受众越来越多,喜好紫砂壶、紫砂雕塑和其他门类的产品(如文房雅玩、花盆)的队伍日渐扩大。
但是在不断升温的紫砂热面前,紫砂陶艺面临的挑战和遭遇及困惑,并不因它的走红而丝毫减弱,它隐藏着的深层次问题,让许多有识之士为之担忧。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