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10-22 来源:紫砂之家
满头白发的顾绍培,从业紫砂已经超过半个世纪。而今,他每天除了练习书法,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工作室搞设计和创作。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真是歇不下来,心里还是想能多有一些好的作品留下来,能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先人,对得起后人,对得起自己。”
顾绍培对紫砂的热爱,是融入血液里的。他出生于陶业世家,从小就是听着打泥片的音符,看着外婆、妈妈制壶慢慢长大的。13岁时,他便进入了陶瓷中学,边读书边学艺。作为新中国培养的新一代紫砂艺术人才,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与艺术基础。
众所周知,顾绍培以制作紫砂花盆、花瓶以及方器见长,而实际上,他从进学校开始,学的是做紫砂壶,而且是“花货”。他根据厂里面的生产要求以及自己新的艺术追求不断调整创作方向,也成就了全面的技术技艺。
中学毕业进厂工作后,顾绍培就被分配做厂里面的主打业务——紫砂花盆。他是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边学习、一边摸索、一边生产、一边创作的。直至1975年,他的工作重点都是花盆的设计创作。从1975年开始,他另辟蹊径,主攻方向改为做紫砂花瓶。1979年,他创作的特大“紫砂百寿瓶”,以“均称贴切、端庄凝重、静中有动”等特点,被北京中南海紫光阁作为珍品永久收藏。而此瓶曾在1984年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顾绍培在实践着自己的理想——博采其他艺术的众长,充分利用紫砂材质的特性,创作出在陶瓷艺术领域引领性的作品。
顾绍培是敢“打硬仗”的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创作的一些大器型作品,往往都是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承接的工作。没有如此大尺寸作品的先例以及制作经验,顾绍培往往是一边承接任务,一边摸索、总结,开创性完成的。大件作品必须一气呵成,经常需要连夜赶制。现在回想起来,他也感觉那时真不容易,有点“后怕”,因为那都是重要任务,短时间内必须一次成功,没有时间失败,也没有回头路可以走。所以很多人都说他胆子大。但是他深有体会:光凭胆子大是不够的,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总结方法,才能在关键时刻灵活运用。那个时候,紫砂厂里重大活动所需的大型作品,几乎都是他制作的。顾景舟大师曾说:“厂里要做大件,顾绍培做我放心。”
顾绍培总是能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特色对紫砂艺术创作的新需求。前几年,他强烈地意识到,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茶习惯也随之改变,追求紫砂壶小巧精致,于是在1995年先后考察潮汕等地区,他创作出了适合于现代生活使用的“顾氏八式小品圆壶”,既是品饮功夫茶的上乘茶具,又是把玩的艺术品。2001年,在西湖博览会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又摘得了金奖。
顾绍培大部分工作过程都是在培养学生,而且往往是既要带学生,又要搞创作,还要抓技术。1982年,紫砂厂在新时期开始正式招收新一批学徒。从此,顾绍培新的工作重点就是带好学生。在这段时间里,他为紫砂厂培养了一批非常优秀的人才,而同时,还要利用业余时间搞创作。1989年,他担任紫砂研究所副所长(当时顾景舟大师是所长),主持工作;1993年,他被调到锦达公司任总工艺师,又要一边培养学生,一边抓工艺、搞生产,持续了10年的时间。顾绍培对学生要求是极为严格的。那个时候,他对学生都是“手把手”地教,但也是“强化训练”,开始有些学生受不了,但慢慢也习惯了。现在这些学生都尝到了“甜头”,成为了紫砂界的中坚力量。顾绍培回忆说,那些年是他精力最旺盛的时期,在带好学生的同时,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那个阶段,他年年都有作品获奖。虽然辛苦,但他也体味到了“教学相长”的深意。
每每提到学生,顾绍培总是满脸幸福,“他们现在工作安定,技术不错,各方面都好,我听了也开心。这是老师的喜悦。像我们这样的人,最得意的作品是学生,而不是自己的作品”。
当代大师风采
顾绍培,1945年出生于宜兴陶业世家。1958年进入宜兴陶瓷中学读书学艺,启蒙老师为潘春芳。转入紫砂工艺厂后,师承陈福渊老艺人,后又得当代壶艺泰斗顾景舟的悉心指导。他在紫砂天地里已耕耘50余载,创新作品100余个。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作品端庄凝重,刚柔相济,气度不凡,在国内外重要奖项中屡屡折桂。曾担任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研究所副所长、副总工艺师,宜兴锦达陶艺有限公司总工艺师,现为中国宜兴紫砂博物馆鉴定委员会委员、宜兴方圆紫砂工艺有限公司副总工艺师。曾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2006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8年被选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