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10-12 来源:紫砂之家
工作人员正在制作陶器。
工作人员在紫陶工艺品上刻字。
57年前,滇南小城建水获得殊荣:自产紫陶在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与江苏宜兴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一起被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
57年后,随着一个甲子的流逝,建水紫陶是否名实相当?
9月底,借着建水县委、县政府主办孔子文化节之机,记者实地走访了当地做陶名家。
做一把小茶壶的周期约为15天
9月27日,夜,坐在600多年前修建的朝阳楼上,听着质朴流畅、婉转的建水小调;透过昏黄的夜灯,欣赏着无釉磨光却雅气十足的紫陶小壶,一群互不相识的游客开始在有着红酒般色泽的普洱茶韵味中慢声细语地交谈开来。
“连大品牌紫砂煲都有假,何况小小的建水紫陶?”对于满腹疑虑的游客,朝阳楼上建水紫陶文化馆老板李勇笃定地说,建水紫陶绝不会有假。“首先,建水紫陶还没有大批量生产,原料暂时充足;其次,建水紫陶的工艺不要说市场上一般人很难仿照,即使是外地做陶行家用建水陶泥做出来的工艺品,和建水本地工人做的也有很大区别,他们很难仿得出建水紫陶独特的古拙韵味。”
40来岁的李勇站在人堆里几乎找不出特色,却一面含蓄地把玩着客人订购的新出炉的10多件紫陶小茶壶,一面在灯光下侃侃而谈,口才、气势颇有大家风范。他说,欣赏陶器主要看外形、看装饰,如果是陶器名家装点的,价格自然不能和普通陶器相提并论。如果再有书画大家题字题画,那作品又是另一种境界。行家远观一把壶,就能对它的精气神有一个大概的判断。“来我这里订货的主要是昆明人,外地也有,不过不多。”
镇浆制泥、手工拉坯、湿坯书画装饰、雕刻填泥……做一把小茶壶的周期约15天,虽然大的工序看着不复杂,分为10多道,而细分下去却有40多道。
“从工艺品来说,宜兴陶多采用篆刻,而建水紫陶需在一壶之上集工艺技法之大成,要交替运用书法、诗画、篆刻、雕塑、镂空、镶嵌、泥绘、彩釉、绞泥、掺砂、磨光等技法,因器而异,变化丰富。”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相关负责人说,厂里也曾专门请过宜兴陶的名家来做工艺品的装饰,但做出来的作品和建水紫陶本身质朴、厚拙中带点雅致的特质很不协调。
紫砂壶价格跟陶艺师傅名气相关
如今,建水紫陶的生产主要集中在碗窑村。这是一个位于建水北部距县城2公里的村落。9月28日下午,阳光炙热,碗窑村内一片平静,一溜排开的几十家紫陶手工作坊门庭清冷。虽然1个多小时的走访也没遇到一个真正的顾客,老板们却依旧怡然自得地做陶、喝茶、谈陶。
“紫陶工艺全靠手工,外人想模仿也模仿不出来。一把紫砂壶从做到完成怎么也要10天左右,因此一个月一个师傅能生产30把紫砂壶已算不错了,所以即使遇到大订单,我们也不敢接活,如此价格自然下不来。”记者在碗窑村看到,紫砂壶的价格从300元左右到5000元上下不等,价格主要跟陶艺师傅的名气有关。
“坯王”杨春学的作坊内,一名工人介绍,好的紫陶工艺品从拉坯到作品出炉,对手工要求很高,因此很难复制、克隆,所以成本价无法和靠模子做出的陶瓷比拟,也无法成规模地生产,这也制约了建水紫陶的发展。
紫陶名家陈绍康的工作室内,一把他自己制作的茶壶要1200元,而云南某艺术学校一书画教师题词的茶壶则叫价5000元。在这里,紫陶卖的不是成本而是文化。工作人员说,由于该书画教师有名而且从不轻易题词,茶壶又是陈绍康亲自制作,因此价格略高。
目前,紫陶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小作坊的自产自销。建水已有专业紫陶生成作坊40余户,相关企业商铺60多家,从业者上千。
年轻人想学陶艺不是件容易的事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没有几年的偷师学艺,怎么可能会做紫陶?”小陈做紫陶学徒已有一年多,他轻声告诉记者,如今,在建水年轻人想学陶艺的并不一定找得到地方学,师傅多是安排他接待客人或卖紫陶成品,没客人时教教他拉坯,按目前的进展,他认为自己5年内都不可能出师。
相对于小陈的困惑,紫陶师傅们的眼光是否更加长远?除了生产工艺缺乏科学的数据量化控制制约了紫陶的产业规模外,他们几乎都会谈到,目前制约建水紫陶发展的还有宣传力度不够。而且,市场营销仅限于作坊式的自产自销这种模式,不仅与建水紫陶的身份不配,甚至还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厂长谷兴有坦诚地表示,如今碗窑村的不少小作坊,的确是国营企业改制后,一些退休职工或厂内自行要求离职的员工创办的。由此,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建水紫陶进入了小作坊时代。家里只要有3至5人,就可以买个炉子来烧制,混口饭吃是没问题的。而正是由于没有规范的市场运作和管理,建水紫陶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市场越来越小,知名度也在萎缩。
新闻助读
建水紫陶与“乾隆吃汽锅鸡”
关于紫陶的历史,即使在碗窑村,人们似乎也讲不清楚。而据目前专家考证的史料记载,在紫陶产生之前,其实碗窑村已有上千年的成规模的陶瓷烧制历史。
碗窑村人讲得最多的紫陶历史则是:相传清朝时期乾隆皇帝巡视临安府(建水古称),当地官员为取悦天子,悬50两赏银征天下佳肴。有位姓杨的仁兄家贫,为得赏银医治重病母亲,他挖空心思,综合当地火锅和蒸馒头的吃法,创造了汽锅鸡这道名菜,并因此流传开来。汽锅鸡所用的独特器皿——汽锅,也开始富有传奇特色。
对此,外界一直有专家质疑,称“乾隆吃汽锅鸡”的传说,只能成为产陶企业争相使用的营销噱头。因为这个故事最大的漏洞是,汽锅鸡和汽锅开始流行时,乾隆早已不在人世,他所巡视的临安,也不是古称临安的建水,而是浙江绍兴。
清光绪年间,陶工潘金怀偶然用采来的红、黄、青、紫、白五种不同颜色的泥土,泡水搅浆过滤成紫红色的陶泥,制成器皿烧成后也呈紫红色,再用鹅卵石打磨,使之质地细润,光亮如镜,从而开创了建水紫陶及特有的无釉磨光新工艺。而据史料记载,碗窑村制作建水紫陶的工艺始于1821-1851年,成名于1875-1900年。
碗窑村的紫陶工艺师傅介绍说,清朝后期鸦片在中国泛滥,很多富家子弟对抽鸦片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对烟袋极端考究。于是,不少建水紫陶艺人开始花心思制作起烟枪上的“斗方”(鸦片烟袋)。怎么让它既适用又美观,同时还能让人看着富有文化内涵,就成了制陶工艺师们的追求。
随后,文人参与制壶成为清代壶艺的主流,给壶艺发展以极大的推进。一名叫陈曼生的知县爱好紫砂壶,精于书法、绘画、篆刻,亦属名家。为振兴陶业,他手绘十八种壶式,即曼生十八式,并邀制壶艺人杨彭年、吴月亭等为他制壶,又邀文人好友为之绘画、刻文,世称“曼生壶”款“阿曼陀室”。如此一来,使得紫砂壶成为高雅的陶艺作品。这个时期,在壶身题款成为风尚。
上世纪初,一批工艺大师在继承传统紫陶工艺的同时,使用了唐诗宋词、名家书法、名碑名帖以及花鸟山水、楼阁亭榭等,在未干透的陶坯上描绘出图案,然后将坯上的字画以阴、阳两种刻法交叉勾勒,并在刻模上以彩泥交替填充,这样烧制出来的紫陶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众多陶艺中一枝独秀。
近年来,建水县意识到紫陶产业的潜力,因此除每年的孔子文化节会办紫陶展外,还制定出台《建水紫陶》标准,联合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组织22名省内著名书画家到建水采风,以“名家携手紫陶”的独特文化表现形式展示建水紫陶和名人魅力等形式,推动建水紫陶发展。
此外,还抓住建水紫陶在上海世博会大放异彩的时机,加大对紫陶生产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力度,努力提升产品质量,促进紫陶产业健康发展。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