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文玩收藏 >> 紫砂与草原亲密接触(组图)

紫砂与草原亲密接触(组图)

时间:2010-10-08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与草原亲密接触(组图)

 

  

紫砂与草原亲密接触(组图)

 

  

紫砂与草原亲密接触(组图)

 

  

紫砂与草原亲密接触(组图)

 

 

  大清至民国,晋商著名商号大盛魁贩运南方之茶进入草原,商业促进南北文化交融。

  江苏宜兴多名士,且与草原结下不解之缘:著名画家尹瘦石在草原工作多年,吴冠中送子到草原插队落户,徐悲鸿遗孀廖静文多次访问草原并携子写生,丁俊晖草原挥杆展球技……

  金秋时节,宜兴国家非物质遗产——紫砂传统手工技艺的3位传承者来到呼和浩特,再续草原情缘。在呼和浩特,他们展出自己创作的150件紫砂精品,并到草原上采风,拓展创作视野。

  紫砂精品引来藏家

  “宜兴陶瓷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其中紫砂陶最具特色。其别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古朴的色泽和优良的实用功能,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评价一件紫砂的内涵,必须具备3个主要因素:美好的结构,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使用功能……”

  “紫砂在使用前,需要处理,这个过程就叫开壶。开壶也有好多种方法……”

  9月27日,在呼和浩特市大召广场南侧的一家商铺门口,挂出了宜兴紫砂精品展览的条幅。店内,来自江苏省宜兴市的紫砂工艺美术师骆耀明、盛锡华、吴生大正在向紫砂爱好者介绍他们精心创作的紫砂作品。

  他们此行,一为弘扬紫砂艺术,二为到草原上采风,丰富紫砂创作的素材,捕捉创作的灵感。

  室内犹如一座袖珍紫砂博物馆,件件紫砂流露着江南文化的内涵——

  紫砂《报春》壶身呈鸡心形,高足底,以梅花枝梗作嘴,把、钮伸展自然,或含苞或怒放的梅花点缀在壶面与壶盖上,把梅花“一枝独秀天下春”的顽强精神,刻画的淋漓尽致。

 

  紫砂《南瓜壶》质朴自然,南瓜叶翻卷成壶嘴,瓜蒂为壶盖,瓜藤扭曲成壶把,在寂静中感觉生命在律动,壶上叶蔓飘逸,好一派农家田园的情趣。

  紫砂《蝶恋花》牡丹怒放、彩蝶翩翩,江南春色跃然。精湛的手工技艺,在圆润的壶身和壶盖上妙手点缀春意。

  紫砂《四方汉璧》造型稳健大方,壶身两侧装饰书画,朴中含雅,线条柔和流畅。

  市民李明俊手上提着一个包装好的紫砂壶,他在店内欣赏了一个小时,才转身欲去。

  “您这把紫砂壶多少钱买的?”记者忍不住问。

  “价格不菲,花我3个月的工资……”李明俊呵呵一笑,没有正面回答记者的问题。

  来自上海的赵斌很年轻,他是这次展出和草原采风的组织者。

  “我们斥资展览紫砂,为的是让江南文化与草原文化进行一次交流,并期望长期进行下去。没想到草原人民这么喜爱紫砂,拿起舍不得放下,最后要买走,从中也看出传统文化的魅力……”赵斌说。

  骆耀明的向往

  41岁的骆耀明长得秀气,看上去像个大小伙子。

  骆耀明小时候很好奇,为什么总有许多金发碧眼的人跑到爸爸所在的紫砂工艺厂?他听大人说,宜兴紫砂驰名中外,他们是慕名来参观紫砂制作工艺的。长大后的他,也深深地喜欢上了紫砂制作。

  18岁的骆耀明进入紫砂工艺厂工作,他想从事书画刻绘,但没有岗位了,只好学做壶。

  三年出徒,骆耀明不甘心在流水线上捏壶,他渴望像厂里的工艺师一样,创作价值不菲的作品。

  骆耀明向车间主任主动请缨,要做一把壶衡量自己的手艺。车间主任对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很宽容,答应了他的请求。

 

  “记得第一把做的是僧帽壶僧帽壶在方器里面可以说是经典作品,把僧帽做的漂亮,其他的方器不再话下,四方六方八方的全能做。但僧帽壶难度是非常大的,做了十几年的老工人,他都不会做。”骆耀明说。

  骆耀明做好了僧帽壶,放进了厂陈列馆,估价待售。

  不久,有人告诉骆耀明,他做的僧帽壶被人买走了。

  “卖了多少钱?”骆耀明忍不住问。

  “卖了1000多块钱。”对方回答说。

  “啊?哎哟……”骆耀明当时有点儿手足无措的感觉。

  在1991年,对于一个产业工人来说,1000元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哎,这个小伙子,刚刚进来三四年,怎么一把壶突然卖到1000多?”厂里的人对骆耀明刮目相看。他自己的信心也在成长。

  随着手艺不断提高,骆耀明深知要发展必须在创新上下功夫。他情不自禁地形成了一个习惯,去大自然中漫步,捕捉创作灵感。

  1992年夏天的一个晚上,骆耀明突然来了灵感,脑海里闪现一个紫砂器形,他翻身下床,抓过一块泥巴捏起来。

  “这就是《天香》的雏形,后来几个月里,我慢慢琢磨、推敲比例、造型,不断修改。之后创作出了《天香》之一、之二。”骆耀明说。

  紫砂《天香》成为骆耀明的代表作!《天香》全身阳线,不见一笔阴纹,创新之处是壶底四足,自然延伸而出。壶纽纹理自上而下,过渡自然,浑然一体。整件作品动静自如,体态端庄,迎风觅香……

  不久,骆耀明又创作出紫砂《观雨听石》,壶体采用不规则形,壶钮特意绞泥饰之,跃然高耸,色彩斑斓;壶把自然过渡,上部刻意用挑琢法,以增加石的苍桑年轮;壶嘴自然厚圆,法度遒劲……

 

  骆耀明的作品多次获奖并被海内外藏家收藏,他的一些作品还不断被人仿制。

  现在,骆耀明依然把自己当做一个小学生,他拜访名师,力求作品博采众长于一身。

  “我做紫砂能够走到今天,说实在的,很不容易。我还是要感谢紫砂,有了紫砂,让我认识好多工艺美术方面的朋友,跟他们交流也学到了好多知识。”骆耀明说。

  年初,2009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十大事件在京举行颁奖,骆耀明闻之,赴京拜访参加此次活动的著名画家范曾。畅谈间,骆耀明提及把范曾的书画搬到紫砂上的想法。范曾很赏识骆耀明,应允有机会合作,并欣然挥毫为他题词留念。

  “目前,国内有许多一流的书画家,把他们的作品搬到紫砂上,两者结合升华了文化内涵,这是我现在努力的方向,是我的一个向往……”骆耀明说。

  吴生大子承父业

  56岁的吴生大笑呵呵的,不善言谈的他自称是“实打实做壶的”。

  “我是1973年进紫砂厂,那时候是学徒,现在从事紫砂工艺有20多年了,一直在做紫砂。”吴生大说,“当年工资很低的,16块一个月,学徒三年下来,这是很辛苦的。”

  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吴生大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上世纪90年代,当紫砂风靡全国的时候,他的紫砂生涯进入了创作期。

  吴生大的父亲在当地从事陶瓷行业工作,他称自己做紫砂是“子承父业”。

  “‘全世界宜兴紫砂一把壶’嘛,我们要把她发扬广大,用我们的灵感,创作好多优秀作品,把紫砂文化发扬广大。”吴生大说。

  吴生大潜心创作,多年来创作出一批有影响的作品。

 

  “我们当时主要跟台商做生意,有好多台商来我们这里指导,还有好多工艺大师指导我们。我的作品在台湾,在全国各地很受青睐。”吴生大说,“台商经常跟我交流,他们养壶的技巧比我们好,我们还要跟他们学习。”

  吴生大具有丰富的紫砂制作经验,但他依然没有满足。

  “好多同济大学教授,还有北京的教授,他们经常周末到我那里欣赏紫砂。”吴生大说,“我们经常探讨紫砂,从体型、嘴巴、盖子到线条到神韵。”

  吴生大经常创作出一些作品,他“很舒服的,蛮有灵感的”,这种舒服当然不是因为获奖。

  “你看这个茶壶,线条流畅,很有神韵,有一种艺术感。”吴生大拿起一把紫砂壶说。

  紫砂《大生壶》通体朱色,线条流畅,壶身和壶嘴圆润,壶嘴、壶身与壶把一线牵。

  “《大生壶》的意思是‘时来运转’,边泡茶,边聊天,享受紫砂风韵,感觉味道蛮好的。”吴生大说。

  吴生大的紫砂技艺吸引了藏家,也吸引了他的儿子。

  吴生大的儿子在海外国语大学学习,后到加拿大、马来西亚留学3年。

  “我也来试试做紫砂。”吴生大的儿子每天看他聚精会神做紫砂,十分感兴趣。

  “他一上手,还行。”吴生大说,儿子从去年开始跟他学做紫砂。

  “我父亲是在陶瓷系统工作的,我接他的班,我儿子也接了我的班。”吴生大呵呵一笑。

  吴生大创作紫砂新产品,“每一个壶都很有味道”。

  “我们很喜爱紫砂,自己也收藏了一部分,每把壶韵味不一样。做好一把壶很不容易的,做好一把壶心情就非常愉悦。”吴生大说。

  盛锡华的收藏

  “父母都在家做紫砂,我们就给爸爸妈妈做活了吧,打泥条什么的,懂事儿就做帮手了。”盛锡华的爷爷和爸爸都是搞釉水的,她从小受父母的熏陶,就喜欢紫砂了。

 

  1975年,盛锡华高中毕业,到农村劳动锻炼几年后进入紫砂厂学徒。

  “我们当地有句土话,‘如果男的做壶,找不到女朋友;女的做壶,找不到男朋友’,当年做紫砂就这么苦。”盛锡华说,“当时进紫砂厂也是没办法,你是要吃饭的,当时我们从农村上来,农村是很苦的,进了紫砂厂就没话说了,总归比在农村开心。”

  经过五六年的实践,盛锡华打下了制作紫砂的扎实基本功。

  “谁也不愿意在那里找不到对象。”上世纪80年代初,盛锡华调离紫砂厂。

  可是,过了几年,盛锡华还是忍不住,又回到厂里重操旧业,因为她喜欢紫砂,喜欢紫砂的韵味。

  “一个人喜欢,搞起紫砂来肯定厉害,如果不喜欢,再叫他做也做不好。我到外面吸收了新东西再回来做肯定更好。”盛锡华信心十足。

  盛锡华的紫砂作品《云肩如意》造型浑圆大度,壶肩饰如意纹,底部三足,端庄稳重,气势雄浑质朴,可见制作技艺之精湛。此作品被无锡市博物馆永久收藏。紫砂《半月壶》壶身与壶盖组合为一体,呈半球形,平底稳重端庄,壶嘴舒展,环把握持得力,整体线条流畅,壶身书画装饰更显艺术品味。此作品多次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紫砂精品博览会金、银奖。

  “像我们50年代的人做紫砂,主要是继承传统,紫泥的就全身紫泥的,客户需要刻绘了,我们就给他刻个画面,许多人玩壶喜欢光板的。”盛锡华说,“我们做紫砂,一是料,二是做工,三是造型。这3个是缺一不可的,收藏者第一个就看料纯正不纯正,二是看做工,三是看造型。如果料不好,做工再好也是不行的,料好了,做工不好也没味道。两者好了,造型看着才有韵味。”

 

  盛锡华虽然做紫砂继承传统,但她在用料上不断创新,当地人名曰“新工”。

  “如果这天没有灵感的话,我就不做紫砂。我们都是奔6的人了,我们在三四十岁的时候做的紫砂,认为韵味很好的话,就不卖了,就放在家里自己收藏了。”盛锡华说,“到现在,我们做的紫砂很少。有时候做紫砂,做着找不到感觉了,就放在套缸里,今天拿出来看看,明天拿出来看看,修改一下。有时候我们一把壶要做一个月的,不断修改。”

  盛锡华收藏自己创作的紫砂作品有五六十件,有人看了想买,她舍不得。而她的获奖作品更不多做,限制在5件之内。

  前几年,男排宿将沈福林找盛锡华聊天,非常喜欢她做的紫砂,并购买收藏。

  “我创作的时候,女儿在旁边看,造型、打磨哪儿不到位,她就提醒处理一下,还说一定要有韵味。”盛锡华说,女儿非常喜欢紫砂,但因为苦,她拒绝女儿学紫砂。

  “妈妈的宝,不要动。”每当女儿看盛锡华的紫砂收藏,她总情不自禁地喊一声。

  草原采风捕捉灵感

  赵斌是上海人,祖籍安徽,他的爷爷当年跑船,货物中不乏茶叶,这些茶叶通过茶叶之路,辗转运送到草原上。

  “我小时候,爷爷有把紫砂壶,经常把玩喝茶。我是从15岁开始喝茶,也把玩紫砂喝。”赵斌喜欢紫砂,结识骆耀明、盛锡华、吴生大等宜兴紫砂名家,并结下深厚的友谊。

  在赵斌的印象里,草原一望无际,牧人轻挥牧羊鞭,马牛羊悠闲吃草,骏马飞驰,骑手挥动套马杆……

  清末、民国,南方茶叶源源不断运往内蒙古大草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融。

 

  “创作紫砂是需要灵感的,美丽的草原上的游牧生活、天籁之音会不会对紫砂创作有所裨益?”赵斌萌生了带紫砂工艺师北上的想法。

  “文化比钱更重要!”赵斌在上海开公司,有些积蓄,他的想法一说出口,立即得到了骆耀明、盛锡华、吴生大的响应。

  “每位老师带了50把紫砂壶,都是他们的代表作,有的还是获奖作品,属于现代紫砂工艺品。”赵斌说,“紫砂文化不应该一个人享受,我此行想普及一下紫砂知识,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呼和浩特,赵斌看到内蒙古经济文化在发展,还看到了草原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在大召广场南侧租下一间店铺,进行紫砂精品展览,让草原人民认识、了解紫砂文化的内涵。

  在呼和浩特,赵斌带领骆耀明、盛锡华、吴生大游览名胜古迹。

  在草原上,天似穹庐,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纯朴的牧人、蒙古包炊烟袅袅……

  骆耀明、盛锡华、吴生大个个心旷神怡……

  “有必要带他们来,看内蒙古人多么豪爽。”赵斌说。

  骆耀明、盛锡华、吴生大因为自己的紫砂工作室比较忙,提前返回。紫砂展览要持续到10月10日,因为赵斌约了几位收藏界的朋友,切磋紫砂文化与草原文化结合创作的问题,同时也为大家收藏紫砂提供机会。

  “带老师们来接触草原文化,对他们将来的创作都有好处。因为南北文化差异是存在的,但这里的文化底蕴不亚于南方。在今后的紫砂创作上,将会有一个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赵斌自信地说。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