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08-03 来源:紫砂之家
康熙二十四年(1685)海运开禁,欧洲商旅开始抵达中国沿岸港口进行商业。他们出口香料、银器来交换丝绸、茶叶及瓷器。跟着饮茶风气逐步开始在欧洲流行,并带来了对中国茶具的需求,就有了宜兴紫砂的外销。有资料表明,紫砂茶壶和茶叶罐系由葡萄牙人最先带到欧洲,被称为“朱泥器”或“红色瓷器”,单荷兰一国就曾入口了约2000把紫砂壶。这些茶具器物多以朱泥做成,而紫泥或段泥的则较少。紫砂壶的丰硕造型受到欧洲人的欢迎,葡萄牙人、荷兰人、德国人、英国人都先后以中国的紫砂茶壶为底本,仿造出欧洲的第一批茶用器皿,被称为“红色瓷器”。
据法国紫砂兴趣者万福莱先生对17、18世纪欧洲的紫砂珍藏的记实及相关藏品的研究,大约1675年以前,为数未几的中国宜兴壶出口到欧洲,然后有订制品种的订单发给宜兴制壶陶工。出口到欧洲的宜兴紫砂壶有两个特点,一是表面有装饰,装饰内容大多取材于佛教和道教的故事,布满了异域和神秘格调,极大地知足了欧洲人的好奇心;二是壶体很小,大部门容积在300到400毫升,到18世纪上半叶,茶壶的容量才相对增大。
万福莱先生先容,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1656-1674年间的王室藏品中有紫砂壶;德国德累斯顿博物馆中保留着从1694年开始珍藏的1 17把紫砂壶;英国大英博物馆有从18世纪末叶开始珍藏的1 16把紫砂壶英国人艾尔斯福德伯爵家族自18世纪末叶珍藏的宜兴紫砂壶;法国的吉美博物馆藏有由埃内斯特,博朗迪德尔在1887-1910年珍藏的紫砂壶,还有一些驶往欧洲的沉船上有紫砂壶,如荷兰东印度公司1697年淹没的“奥斯特兰”号、1713年淹没的“班尼布鲁克”号、1 752年淹没的“格尔德玛尔森”号。
欧洲仿制宜兴紫砂壶的出产约始于1 6 7 5年,品种除茶壶外还有茶叶罐、杯碟、碗及花瓶,例如:1636年至1708年间,荷兰迈尔德地区的艾理和1682年至1719年间,德国的弗里德里希,伯格特的仿制品;1685-1687年出版的图书里也能见到紫砂壶,,甚至在统一时期的静物油画中也泛起了紫砂壶的身影……出口到欧洲的宜兴紫砂壶,其装饰特点,有以下几点(1)同类色装饰,其代表性茶壶是现存于伦敦英国国立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院的刻款为惠孟臣的朱泥壶,这把壶的刻款年代相称于公元1627年,是“同色泥装饰一根盛开梅花的树枝”。这实在就是我们所说的“花货茶壶”;(2)对比色装饰,特点是在把黄色装饰在红或棕底色上;(3)珐琅彩装饰;I4)模压装饰;(5l镂空装饰;I6)泥绘装饰。
宜兴茶壶外销欧洲的繁荣局面一直维持至乾隆末年,其后逐渐为景德镇的青花瓷器所代,外销数目锐减,其互市渠道也仅局限于广州口岸。
明清之际输入日本的紫砂器也良多。日本人奥玄宝在1874年所著的《茗壶图录》中,就收录了官兴紫砂壶32件,其中包括明代的李仲芳壶与陈和之壶,清初的陈鸣远壶、曼生壶与嘉庆年间的梨皮泥壶等,图文并茂,给读者以较为直观、具象的感慨感染和熟悉。此书收录的32把紫砂壶中,有15把是从自藏的茶壶里选出来的,另17把是从朋友中征集来的,作者为每把茶壶冠以拟人化的名字,并为它们标定了规格、尺寸、容积、颜色。作者对每把壶的“品评说论,黜陟褒贬”,自认是“率出臆见,不免穿凿附会,倒置支离”,但从中却可看见奥玄宝对中国紫砂壶的癖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赏识和认知,给人以线人一新的感觉。在日本爱知县陶瓷资料馆出版的《煎茶亡中冬屯a》一书中,我们还可见到《茗壶图录》一书所辑录的“凌波仙子”、“绣衣御史”和“红颜少年”三把壶的什物照片,以及日本多家博物馆所珍藏的式样繁多的紫砂壶,如:万丰顺记款的紫泥壶,三友居款的朱泥壶,铺砂六角紫泥壶、菱花壶,紫砂六角茶叶罐、四方茶叶罐,炉均釉方壶、提梁壶、笔洗,紫砂粉彩孟臣诗画提梁壶,紫砂粉彩lll水壶,紫砂棱花狮子纽壶。
紫砂花盆于乾隆年间开始传入日本,现日本还保留有良多乾隆、嘉庆年间的紫砂盆名作。
出口日本的紫砂陶,也带动了两国之间的工艺交往,进而启发了当地的壶艺、壶风。1860-1863年,日本万延、文久年间,常滑地方的平野忠司医生酷爱紫砂茶壶和花盆,鼓励和指导日本陶工片冈二光试制紫砂陶。清光绪四年(1878),宜兴匠人吴阿根和金士恒,应常滑陶工鲤江高须礼聘赴日本常滑市,传授制壶技艺,从学者还有鲤江万寿、杉江寿门(安平)和伊奈三人。日本现代仍在烧造的“常滑烧”陶瓷,是仿制紫砂的闻名品种。研究“具轮珠”茶壶历史沿革的作者,表露过有关金土恒的三件信札,我们从中可窥见一些动静。在《煎茶亡中芒屯o》一书中,也收录了7把金士恒款的紫砂茶壶和金士恒的两张绘画作品,以及日本工匠山田常山和杉江寿门的紫砂壶作品。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