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11-29 来源:紫砂之家
大门上写着“蜀山北厂100号”的这户人家有些与众不同:周围人家门口晒的都是崭新的紫砂壶坯,这家院子里却是一地陶瓷碎片。角落里,一个老太太正埋头洗洗刷刷,脚边排了一长溜黑色塑料袋,袋里的都是浑身泥土的碎片。铺在地上的是已经洗干净的,每一堆都用雪白的蛇皮袋垫着,插着一张小纸片,上面分门别类标着:地点、编号、名称、数量、坐标以及记录者、备注等,落款是:南京博物院。
中午时分,五六个年轻人陆续从对面山上下来走进这个院子,每人手里都拎着几只沉甸甸的塑料袋。他们都是宜兴市古窑址联合考古队队员。本次试掘地点位于蜀山西、南坡,分为7个区,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这是江苏考古继30年前唐代涧氵众 窑考古发掘以来的又一次重要的窑址考古发掘项目。
关于宜兴古窑址,年轻的考古队员们个个如数家珍:早在三国时期,宜兴地区即成为和浙江宁波地区并列的中国两大青瓷生产中心之一。唐、宋时期,越窑青瓷的烧造工艺达到顶峰,宜兴地区的青瓷生产以量大质优闻名全国,是当时我国主要的日用青瓷器生产中心。明、清时期,丁蜀地区窑工仿制宋代河南地区的官钧窑创烧了独具特色的宜均产品,其中以宜兴人欧子明所造为最佳,称“欧窑”,其佳者在故宫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均有收藏。而紫砂壶的出现更是标志着中国传统饮茶习俗的一次大革命。唐、宋时期,茶叶是团茶,国人饮茶以煮茶、点茶为主,紫砂壶问世后,茶叶为片茶,饮茶习惯改为泡茶,并一直延续至今。在明代嘉靖朝以后的许多官绅墓葬中,紫砂壶、杯等作为随葬品多有发现,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明代嘉靖12年大太监吴经墓出土的提梁紫砂壶,万历时期无锡华师伊墓出土的三足大彬壶,江都出土的六方大彬壶,福建漳浦出土的圆形大彬壶,等等,可见墓葬主人生前对紫砂器的喜爱程度。后又从金坛无锡、宜兴、镇江古井中也发现大量紫砂壶、罐。它们打哪来?年代如何确定?都有待从古代窑址来寻找答案。
据业内人士称:窑址的发现和发掘是近年来国内考古学界和陶瓷界的重点课题。宜兴地区是江苏省最重要的古代窑址分布区域,丁蜀镇更是作为明、清两代宜均和紫砂的唯一产地而闻名学术界,成为全国陶瓷学术界及海外陶瓷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地区。前年江苏省文物局成立以后,对宜兴地区的窑址考古非常重视,拟成立“江苏宜兴地区古代窑址研究”专门课题。2005年度,宜兴地区窑址的发掘工作经上报国家文物局同意并下发发掘执照。从今年起将通过5年或更长的时间,全面研究宜兴地区古代窑址制作、生产、工艺、销售等情况,确立宜兴地区古代窑址在考古学界的学术地位,恢复宜兴地区古代窑址在中国陶
瓷史上的历史地位。
在宜兴市人民政府及丁蜀镇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今年3月,宜兴市古窑址联合考古队正式成立,并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窑址调查和勘探。通过调查,全面了解宜兴古窑址的保存现状,确定了待发掘的重点窑址。蜀山是明、清两代宜兴窑业的中心地区,也是明代均陶和紫砂陶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区,被确定为发掘首站,试掘工作始于上个月25日。从试掘情况来看,目前已发掘至清代早期地层,其中,发现5处窑床遗迹。出土遗物以紫砂、钧釉陶片为主,堆积厚度超过5米,层次超过15层。出土器物种类繁多,造型各异,款式丰富,在器形、胎质和工艺等方面时代特征明显。仅对部分遗物进行目测即至少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清代早期同时出土有康熙、乾隆时期清花瓷片、钱币;清代中期出现了紫砂器外的料彩绘;晚清至民国时期产品的特征是:紫砂壶嘴内出现多孔和梅花状孔。考古队队长杭涛的评价是:地层之复杂、堆积之丰厚大大超过预期,对今后的考古学分期、断代研究十分有利。据杭涛介绍:蜀山窑址的考古发掘工作量巨大,任务艰巨。将严格遵循科学发掘的原则,按照预定规划渐次推进,分年度清理窑址的废弃堆积、生产区及相关遗迹,全面了解窑址的生产过程和生产工艺,对相关产品进行科学检测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澄清当前陶瓷学界和收藏界关于均窑和紫砂窑的诸多模糊和错误认识,为今后均陶器和紫砂器的研究与鉴定提供统一的考古学的标尺。
记者在现场看到,试掘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之中,每天有20多个当地民工配合挖土。杭涛表示:通过此次考古发掘,有望揭开宜兴均窑紫砂窑神秘的面纱,并且重写宜兴均窑、紫砂窑史。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